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明末:边关种田,从傻兵到国公 > 第91章 天子“微服”,辽西见闻
换源:


       月牙湾那如同炼狱般的景象,给崇祯带来了太过强烈的冲击。

回到临时驻地后,他一连几天,都没有再提要去见李睿的事情。他需要时间,来消化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对那个年轻人的看法。

他放弃了立刻前往宁远城的计划,而是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他要以“黄老爷”的身份,带着自己的“商队”,在这片刚刚经历过战火的土地上,四处走走,看一看。

“去那些村子,尤其是那些新建的‘民安村’。”他对周奎吩咐道,“不要惊动任何人,朕……我只想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看看这里最真实的样子。”

于是,一支挂着“周氏商行”旗号的庞大车队,便开始在这片广袤的辽西大地上,缓缓地游历起来。

而这一路走下来,崇祯的所见所闻,再次颠覆了他的认知。

他原以为,一场大战过后,这里必然会是人心惶惶,百业凋敝。

可他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景象。

战争的阴影,似乎并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太多的痕迹。除了那些被加固了的村寨和来回巡逻的民兵,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甚至比之前更加充满了活力。

他们来到了一个名叫“民安一村”的定居点。

村口,一块巨大的木牌上,用清晰的字迹,张贴着几张颜色各异的告示。

一张红色的,是“喜报”。上面写着月牙湾大捷的战果,以及所有参战和牺牲将士的姓名与功绩。告示的末尾,还宣布将从缴获的牛羊中,分出一部分,奖励给所有军民,以庆全胜。

一张白色的,是“抚恤令”。上面详细列出了所有在民安三村遇难百姓的名单,并宣布,所有遇难者家属,将由军械司公库,供养三年,其子女,将免费进入学堂,直至成年。

还有一张黄色的,是“招工令”。上面写着,因缴获了大量战马和牛羊,农垦司和畜牧场,急需招募一批有经验的牧马人和饲养员,待遇从优。

几张简简单单的告示,却让崇祯看出了许多不同寻-常的东西。

赏罚分明,抚恤周到,甚至连战后的生产恢复,都考虑得井井有条。这背后,体现出的是一种何等高效而又人性化的管理能力!

他走进村子,看到的是一派繁忙而又安宁的景象。

男人们,大多去了田间地头,或是参与水利工程的修建。村子里,更多的是妇女和老人。

她们并没有闲着。

村子的广场上,支起了一排排巨大的晾晒架。许多妇人,正将一种黑色的、散发着奇异香气的“蝗虫干”,进行晾晒和分拣。她们一边干活,一边有说有笑,脸上没有丝毫的嫌恶,反而像是在处理一种珍贵的食材。

“大娘,”崇祯好奇地走上前,对着一个正在忙活的老妇人问道,“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那老妇人抬头,看到崇祯衣着华贵,倒也客气,笑着回答:“这位老爷,您是外地来的吧?我们这是在做‘黄金虾’呢!”

“黄金虾?”

“是啊!”老妇人拿起一只被处理干净、晒得干透的蝗虫,一脸自豪地说道,“这是咱们李大人教的法子!别看这东西以前是害虫,可被李大人用油一炸,再用秘料一炒,比那河里的大虾还香!现在,这‘黄金虾’,可是咱们辽西最出名的特产!听说,已经有南方的商队,专门跑来收购了呢!”

崇祯看着那堆积如山的“蝗虫干”,听着老妇人那理所当然的语气,只觉得自己的世界观,又一次被刷新了。

一场足以让朝廷焦头烂额的亡国之灾,到了李睿手里,竟然……竟然变成了一门可以出口创汇的“特色产业”?!

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他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广场,又走到了村子的另一头。

那里,是村里的“公共服务区”。

他看到,一间挂着“保安堂”牌子的屋子里,一个年轻的“赤脚医生”,正在耐心地,为一个不小心划伤了手臂的孩子,用清澈的液体(酒精)清洗伤口,然后撒上白色的药粉,最后用干净的麻布,仔细地包扎好。整个过程,专业而又细致。

隔壁,是一间“合作社”。里面,货架上摆放着各种生活必需品,从油盐酱醋,到针头线脑,应有尽有。价格,都用清晰的木牌标注着,比他沿途所见的市价,便宜了至少三成。村民们,可以用工分,也可以用铜钱,在这里兑换自己需要的商品。

甚至,他还看到了一个“邮驿站”。村民们,可以将自己写的信,交给驿站的信使,由他们,免费地,传递到辽西境内的任何一个村庄或军营。

卫生、商业、通讯……

一个现代社会最基本的雏形,竟然以一种最原始,却又最有效的方式,出现在了这个偏远的边关村落里。

崇祯看得心神激荡,久久无语。

他不需要再去问任何人了。

眼前的一切,已经告诉了他答案。

李睿在这里建立的,不仅仅是一个能打仗的军事堡垒。

他正在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社会!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被纳入了这个系统之中。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既是守护者,也是被守护者。他们有饭吃,有活干,有希望,更有尊严。

这,才是这片土地,能爆发出如此惊人活力的,根本原因!

“父……父亲,”一直跟在他身后的朱媺娖,轻声开口,她的眼中,同样充满了震撼与感慨,“您现在……相信女儿说的话了吗?”

崇祯缓缓地,转过身。

他看着女儿那张充满了希望的脸庞,又回头,看了看那个充满了勃勃生机的村庄。

许久,他才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那口气中,带着如释重负,带着欣慰,也带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羡慕。

“走吧。”

他缓缓开口,声音里,没有了之前的焦急和冲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决断。

“去宁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