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从废后开始,用美食征服皇宫 > 第27章 皇上,这碗面我煮了三个时辰!
换源:


       初五这日,天还没亮透,内廷民生司的院子里已经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堪比双十一零点抢单现场。

沈知夏亲自颠着大勺,铁锅里翻滚的浓白汤汁咕嘟作响,散发着勾魂摄魄的香气。

她手腕一抖,将旁边瓦罐里一勺清亮如油的汤汁“呲啦”一声浇进锅里——那是她用十几种菌菇和豆芽吊了一整夜,过滤了三轮才熬成的素高汤,鲜得能让舌头原地跳科目三。

“提点大人,这……这真是御赐的牛乳啊?”阿豆揣着手,凑在灶边,眼睛瞪得像铜铃,看着沈知夏将一小桶乳白色的液体倒进汤里,心疼得直抽抽,“就这么煮面?这可是陛下赏的五斤,金贵着呢!”

“金贵?”沈知夏头也不抬,又往锅里撒了一把晒干的野山菌,香气瞬间又上了一个level,“陛下的赏赐,一滴都不能浪费。但你记住了,今天这碗面,不是给哪位娘娘贵人尝鲜的,是给那些在宫里干了三十年,连顿热乎饭都没坐下吃过的人准备的。对他们来说,命比牛乳金贵。”

她说着,用铁勺敲了敲灶台,示意阿豆掀开旁边地窖的木板门。

一股浓郁的酱香混合着发酵的特殊气味扑面而来,里面是几大坛子已经发酵到位的黄豆酱。

“这玩意儿,才是今天的主角。”沈知夏用勺子舀起一坨,色泽红亮,酱香扑鼻,“咸香顶饱,碳水配上蛋白质,再来点这发酵豆酱提供的神秘力量,一碗下肚,保证他们能多扛三个时辰的活儿,堪称古代版能量棒。”

民生司要办“月省宴”,请全宫最底层的粗使仆役吃饭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紫禁城。

各宫的主官们嘴上不说,心里都在打着小九九,等着看沈知夏的笑话。

这丫头,是真不懂宫里水深,还是搁这儿演什么圣母白莲花呢?

辰时刚到,尚膳监那位走路都得拄拐杖的老太监,颤颤巍巍地被小徒弟扶着来了。

他浑浊的眼睛里写满了不敢置信:“沈提点……真……真让我们这些扫灶灰的、倒夜香的上桌吃饭?”

沈知夏连忙上前扶住他,笑得眉眼弯弯:“公公说的哪里话,您当年不也是从扫灶灰的活儿做起来的嘛。没有你们,这宫里早就乱套了。快请上座,今天您是贵客。”

一时间,院子里坐满了人。

有浣衣局洗了一辈子衣服,指关节粗大变形的老嬷嬷;有守了一辈子夜,脸色蜡黄的年迈太监;还有御花园里那些负责修剪花枝,手上全是口子的小丫头。

他们拘谨地捧着粗瓷大碗,看着碗里那从未见过的奶白色汤头、金黄的面条和几片鲜嫩的菌子,许多人当场就红了眼眶,连筷子都拿不稳。

就在这时,角落里传来一声极不和谐的冷笑,尖锐得像指甲划过玻璃。

一个身穿七品官服的账房小吏,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账册,在一众灰衣仆役中显得格外扎眼。

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抑扬顿挫、生怕别人听不见的调子高声念道:“据查!内廷民生司本月度支,耗米十二石三斗,油四十七斤,各项用度,超支六成有余!沈提点,你上任一月,就把民生司的家底败光了!按照宫规,超支如此严重,当罚没提点一年俸禄,以儆效尤!”

王统领眉头一皱,刚想上前呵斥,那小吏却不慌不忙地从袖中掏出一块令牌,高高举起:“奉都察院稽查令!特来稽查民生司账目,闲杂人等,不得干预!”

王统领的脸瞬间黑了,都察院,那是专管监察百官的机构,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别说他一个禁军统领,就是六部尚书见了也得礼让三分。

全场的气氛瞬间从感动中国,变成了今日说法。

刚刚还沉浸在面汤香气里的宫人们,吓得一个个缩起了脖子,端着碗的手都在抖。

然而,作为风暴中心的沈知夏,却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她慢条斯理地擦了擦手,从灶台最底下的灰烬里,抽出了一张被熏得焦黄的纸页。

她走到那小吏面前,将纸“啪”一声拍在桌上,那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的心都跟着一颤。

“这是我上个月,亲自登记的‘饿肚子名单’。”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内廷底层宫人,共计三百七十二人。其中,因长期营养不良,夜间咳血者七十九人;因低血糖在当值时晕倒者四十三人;还有三人,冻毙在当值房中,仵作验尸,腹中空空,最后一句遗言是——‘好想吃口热的’。”

她抬起头,目光如炬,直视着那名小吏,一字一句地说道:“你算的是米、是油,是银子账。我沈知夏算的,是人命账!这三百多条人命,算不算在宫里的开支里?如果陛下觉得,让这些人吃饱一顿饭是超支,那我这提点不当也罢,我自请革职,回家种地去!”

她的话音刚落,视线越过小吏的肩膀,直直地望向院门外。

不知何时,楚景珩已然静立于风中。

他身着一袭玄色常服,负手而立,身后跟着亦步亦趋的冯公公,以及一位面色惨白的户部郎中。

全场死一般的寂静,只有那锅里的汤,还在不知疲倦地沸腾着,咕嘟咕嘟,声如擂鼓。

账房小吏的脸“刷”地一下白了,腿一软差点跪下。

楚景珩缓步走入院中,却没有走向主位,而是径直走到一个蜷缩在角落,吓得快把头埋进碗里的老嬷嬷面前。

他弯下腰,从她颤抖的手中,接过了那只缺了个口的粗瓷碗。

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他举起碗,就着碗沿,喝了一大口面汤。

温热的、带着奶香和菌菇鲜味的汤汁滑入喉咙,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他放下碗,声音不高,却清晰无比地回荡在院中:“朕记得,先帝在时,宫中每年消耗的参茸补品,价值八百斤。赏赐后宫妃嫔的银两,高达百万。如今,朕只是省下了三成可有可无的贡礼,换三百个活生生的人能吃上一口热饭,续上一条命。户部郎中,你来告诉朕,这笔买卖,是亏,还是盈?”

被点名的户部-郎中冷汗涔涔,双股战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回……回陛下!是……是盈!大盈特盈啊!”

楚景珩的目光转向沈知夏,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从今日起,‘月省宴’正式列支‘皇室仁恤项’,每年由国库拨米五十石,油二百斤,另加御寒炭火三十车,专款专用。”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尤其是在那个都察院小吏和角落里一个眼神冰冷的年轻人身上多停留了一瞬,“若再有人,敢以‘节俭’之名,克扣这些活命的口粮——那便是与朕为敌。”

角落里,一直默不作声的萧砚,默默地收起了那枚都察院稽查令,垂下的眼帘遮住了眸中如霜刃般的冷光。

当夜,暴雨倾盆,仿佛要洗刷尽这宫里的一切污秽。

阿豆抱着一本新账本,像只快乐的小地鼠一样“蹬蹬蹬”跑进厨房,献宝似的举到沈知夏面前:“提点大人!提点大人!尚衣局刚刚派人送来了二十匹上好的厚棉布,说是……说是预定咱们的奶茶袋用的!”

沈知夏接过棉布,触手柔软厚实,在烛光下,她看到了布匹一角用银线暗绣的一个小小的“昭阳”字样。

她轻笑一声,自言自语道:“林昭昭这个小作精,总算是学会曲线救国,知道怎么低头了。”

她随手撕下一角棉布,在清水里浸湿,轻轻敷在阿豆因为添柴火而被灶台边烫红的手背上,凉意瞬间缓解了灼痛。

“别傻乐了,”沈知夏看着窗外如织的雨幕,说道,“明天起,民生司加开‘夜粥档’,专门给那些守夜和轮值的宫人备着。你,就负责盯着火候,不许偷懒。”

院子里,王统领正带着一队禁军,冒着大雨加固粮仓的屋檐,生怕这新拨下来的粮食被雨水打湿。

而在遥远的乾清宫内,灯火通明。

楚景珩翻开冯公公新呈上来的《宫人饮食录》,在“民生司提点沈知夏”那一行字的旁边,用朱笔,轻轻地画了一个圈。

那圈圆润饱满,像极了她今天在灶台小黑板上,得意洋洋画下的那个“今日面条,售罄”的记号。

日子在粥米的香气里一天天溜走,转眼秋意已尽,北风卷着寒气,开始在宫墙的缝隙里呼啸。

民生司的夜粥档成了宫里入夜后最温暖的一景,一碗热粥下肚,足以慰藉无数个在寒风中奔波的宫人。

但沈知夏心里清楚,这小小的灶火,终究只是杯水车薪,挡不住即将来临的漫长严冬。

真正的考验,是当温暖和食物都变成奢侈品的时候。

她站在廊下,望着被风吹得光秃秃的树枝,轻轻呵出一口白气。

今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也更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