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从废后开始,用美食征服皇宫 > 第29章 陛下,您的“特供锅”煮的是百家饭!
换源:


       阿豆跟在后头,看着沈知夏那瘦削却笔直的背影,满脸写着“我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这姐们儿的操作,是一次比一次离谱。

“姐,”阿豆小声嘀咕,“咱们这是要饭还是要命啊?去尚衣局要布丝,去御膳房要菜根……我怎么感觉咱们像丐帮开分舵,还是开在皇宫里的那种?”

沈知夏头也不回,敲响了尚衣局的侧门,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露出一双满是戒备的眼睛。

“干嘛的?”

沈知夏笑得人畜无害,晃了晃手里的空布袋:“姐姐,年底了,民生司要口锅,煮腊八粥。不求山珍海味,只求各位姐妹赏一口,凑个百家饭,图个好彩头。”

门里的人愣住了,什么民生司?

听都没听过。

再说,这宫里谁家不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还往外送东西?

沈知夏仿佛看穿了她的心思,继续道:“我们不要米粮,知道各宫都紧张。尚衣局的姐姐们手最巧,平日里裁衣剩下的碎布头,那些烧了可惜的丝线,给我们一点就行。这算一‘衣’,寓意来年丰衣足食。”

这话说得新鲜。

碎布头?

那玩意儿除了引火,还能干嘛?

还能入粥?

门里的绣娘半信半疑,但一听不要粮食,戒心便去了大半。

她想了想,转身从墙角的簸箕里抓了一大把五颜六色的碎布丝递了出来:“就这些,爱要不要。”

“要,怎么不要!谢谢姐姐!”沈知夏喜滋滋地收下,布袋里终于有了第一份“食材”。

下一站,御膳房。

御膳房的管事太监是个胖子,眼高于顶,鼻孔看人。

一听沈知夏的来意,他“噗嗤”一声笑了:“小丫头,你怕不是睡糊涂了?跑御膳房来化缘?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是伺候陛下和各宫主子的地儿,你吃的每一粒米,都是有数的!”

沈知夏依旧是那副笑眯眯的模样:“公公误会了,我们哪敢动主子们的口粮。我就是瞧着,每日里择菜剩下的那些菜根、削掉的瓜皮,扔了也是可惜。不如给我们,算一‘菜’,寓意来年财源广进。”

胖管事一愣,用小拇指掏了掏耳朵。

菜根?

瓜皮?

这玩意儿狗都不吃,她居然当成宝?

他斜眼打量着沈知夏,觉得这丫头要么是疯了,要么就是在搞什么他看不懂的行为艺术。

“行吧行吧,墙角那几筐,自己去捡。”胖管事不耐烦地挥挥手,懒得再跟她废话。

阿豆捂着鼻子,看着沈知夏真就兴高采烈地在菜根堆里挑挑拣拣,捡那些还算干净的萝卜头、芹菜根,忍不住又凑了过去:“姐,咱这整的不是黑暗料理吧?布丝加菜根……我怕喝了会当场升天。”

沈知夏白了她一眼,压低声音:“你懂什么,这叫氛围感。百家米煮百家饭,才压得住这宫里彻骨的岁寒。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给他们一个由头,他们就敢给你一个奇迹。”

最后一站,是禁军的营房。

禁军的汉子们大多出身草莽,性情直爽。

听完沈知夏“众筹”腊八粥的计划,一个络腮胡的王统领当场就乐了:“有意思!这宫里死气沉沉的,就缺个你这样能折腾的!兄弟们,别藏着掖着了!”

说着,他解下腰间一个沉甸甸的布袋,哗啦一下就倒了半袋糙米进去。

“哥哥们没啥好东西,就这点干粮还算实在,算一‘粮’,祝咱们来年粮仓满囤!”

有人带头,气氛立刻热烈起来。

你一勺豆子,他一把麦子,很快,沈知夏的布袋就变得沉甸甸的。

角落里,一直沉默不语的萧砚看着这一幕,眼神复杂。

他看着沈知夏脸上那种鲜活又狡黠的笑,像是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

在众人起哄声中,他默默上前,解下了自己贴身带着的一个小小的、已经磨得发亮的干粮袋,没有一句话,径直将里面的东西全部倒进了沈知夏的布袋里。

那是一些被碾碎的炒米,还混着几粒风干的枸杞。

那是他母亲在弥留之际,亲手为他炒制的最后一捧口粮,他一直没舍得吃。

沈知夏感觉到那份倒入布袋的、带着体温的重量,抬头对上萧砚的目光。

她没有问,只是郑重地点了点头。

那一刻

腊八清晨,天还没亮透,民生司的院子里已经香气四溢。

那口被沈知夏命名为“特供锅”的大铁锅里,五颜六色的杂粮混着菜根、布丝,咕嘟咕嘟地翻滚着,散发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朴素又温暖的香气。

奇迹真的发生了。

不知是谁开了头,各宫洒扫的小宫女、失势的太监,竟自发地抱着柴火、提着水桶过来帮忙。

大家一句话不说,却配合默契,添柴的添柴,递水的递水,仿佛在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

就连一向眼高于顶的昭阳宫,都差人送来了一小包晶莹剔透的蜜枣,说是皇后娘娘赏的。

沈知夏拿着长柄大勺,搅动着一锅的人间烟火,感觉自己像个执掌乾坤的厨神。

她正准备开锅分粥,一个尖细的嗓音划破了和谐的晨光。

“圣旨到——”

冯公公捏着兰花指,在一群人的簇拥下匆匆而来,全场空气瞬间压缩,背景音乐都停了。

所有人都吓得跪了一地,只有沈知夏还直愣愣地站着,手里的大勺还在滴着粥。

冯公公清了清嗓子,看着眼前这乱糟糟的场面,眼角抽了抽,但还是把话说了下去:“陛下……听闻民生司今日煮百家粥,说……也想喝一碗。”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皇帝要喝这……“泔水”?

沈知夏挑了挑眉,勺子在锅沿上“当”地敲了一下,声音清脆。

“让他自己来。”她扬声道,“民生司的锅,不搞外卖服务。”

疯了,这丫头绝对是疯了!

冯公公的脸都白了,差点当场表演一个原地去世。

阿豆更是两眼一黑,感觉自己离乱葬岗又近了一步。

谁知话音刚落,一个清冷的声音就在院门口响起:“不必了,朕已经来了。”

说曹操曹操到,这哥们儿是开了闪现过来的吗?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楚景珩独自一人站在那里,没带半点仪仗,只披着一件最寻常的素灰色长袍,晨光熹微,给他周身镀上了一层模糊的光晕。

他径直走到锅前,很自然地从旁边一个目瞪口呆的小太监手里拿过一只缺了口的粗瓷碗。

沈知夏也没矫情,舀了一大勺热气腾腾的粥给他。

碗里,红的豆,黄的米,绿的菜根,还有几根彩色的布丝载沉载浮,甚至还有几粒粘在锅底、被火燎黑的焦米粒。

这卖相,说好听点叫不拘一格,说难听点,就是猪食都比它体面。

楚景珩却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就着碗沿,喝了一大口。

院子里静得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天子之怒。

然而,楚景珩只是慢慢地咀嚼着,忽然,他停了下来,用勺子从粥里捞起一根半烂的红色布丝,问:“这布丝……可是尚衣局王绣娘三年前做嫁衣时剩下的边角料?”

众人惊愕,下巴掉了一地。

连沈知夏都懵了,这他也能看出来?

这哥们儿是开了天眼吗?

楚景珩的目光扫过众人,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朕记得,她三年前因为给贵妃的宫装上绣凤尾时,针脚歪了一丝,被罚在雪地里跪了半日,一双手差点废了。”

沈知夏心头猛地一震,脱口而出:“您……您都记得?”

楚景珩的视线重新落回锅中,看着那些翻滚的杂粮,语气平静得可怕:“宫中有名有姓的奴婢三百七十二人,朕记不住所有名字。但朕记得每一笔被克扣的炭火,每一顿被调换的餐食,每一桩无故受罚的冤屈。朕的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

他放下碗,碗底还有小半碗粥。

然后,在所有人惊骇的目光中,他从袖中取出一块温润通透、一看就价值连城的龙纹玉佩,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沸腾的锅中。

“此玉,乃先帝所赐,见玉如见朕。今日起,这‘百家饭’便定为宫中年例。朕……年年都来喝。”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夜之间传遍了紫禁城的每个角落。

当晚,各宫各院,竟自发地开始献粮。

不是布丝菜根,而是实打实的米面。

就连一向刻薄的周嬷嬷,藏在柴房里预备给自己养老的最后半袋精米,也被她手下的两个小宫女趁她不备,偷偷捧到了民生司的院子里。

周嬷嬷发现后,没有去追,只是一个人瘫坐在冰冷的柴房角落。

她听着外面隐约传来的孩童歌谣:“特供锅,煮百家,皇帝喝粥不嫌杂……”

她忽然抱着膝盖,嚎啕大哭。

不是为了失去的米,也不是为了倾颓的权势,而是为了她忽然明白,自己汲汲营营一辈子,把宫里的规矩看得比天大,却从未真正触碰过人心。

子时钟响,万籁俱寂。

喧闹了一天的民生司院落终于安静下来,沈知夏一个人守在渐渐冷却的锅边。

“累吗?”

楚景珩的声音毫无预兆地在身后响起,他不知何时来的,像个幽灵。

沈知夏回头,看到他已经换回了龙袍,只是那张脸上,褪去了白日的威严,多了几分说不清的疲惫。

她笑了笑:“累,但值。”

他走到她身旁,与她并肩而立,一同望着锅中翻腾后留下的余温。

“你说过,要活得像个人。”他忽然道。

沈知夏点头。

“那朕问你——”他猛地转过身,一双深邃的眼眸在夜色中直视着她,亮得惊人,“若朕给你整个皇宫,你能让这宫里的人,人人都活得像个人吗?”

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人粉身碎骨的承诺。

沈知夏却仰起头,眼中映着灶膛里明灭的炉火,她答:“陛下,您给的不是皇宫,是这口锅。我只要这灶不灭,火不熄,我就能。”

他沉默了很久,久到沈知夏以为他要收回这个疯狂的提议。

然后,他缓缓伸出手,不是去拉她,而是握住了那把几乎和她人一样高的长柄木勺,与她的手一道,共同搅动了一下锅底的余烬。

勺影在火光中晃动,在那一瞬间,他们仿佛都看见,在这片冷宫的焦土之上,悄然开出了第一朵染着烟火气的春花。

长勺停下时,天边已现鱼肚白。

锅里的粥见了底,但灶膛里的火种,被小心地拢了起来。

这微弱却坚韧的火光,将彻夜守护这口空锅,直到下一个黎明,直到……它被赋予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