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也如风雨也如晴 > 第十七章 约克的边
换源:


       列车刚出维多利亚站,窗外的厂房和堆场就被大片田野替换。座位对面,爱德华把文件夹翻到中间,递来一张打印出来的日程表:“上午十一点半见国际处,下午两点半见学生服务中心。两个会中间会各留十五分钟机动。你负责主谈,我来补充。”

“明白。”朱旎旎把自己的小本子翻到今天,写下三行粗体字:询证—界限—兜底。她抬头,“如果现场突然改流程呢?”

“你看着办。”他抬眼看她,“记住一件事:在对方的规则里做我们的选择。”

她点点头,指尖下意识按住了本子的边角,像固定一张要被风掀起的纸。

车厢里响起轻轻的广播,隔壁一位老太太咳了两声,窗边的孩子趴在玻璃上往外看。爱德华把文件夹合上,换了个更日常的语气:“昨晚几点睡的?”

“十二点。我把约克的历年安全政策大致看了一遍。”

“嗯。”他笑了下,像批准一份保密不必宣扬的认真。

她装作不在意地移开眼睛,窗外的田垄像一页页翻过去的纸。她忽然想起几天前J发来的自拍——跑完步的红脸,湿漉漉的头发。年轻人的热度隔着屏幕都能烫到人。

约克在地图上像一颗灰蓝的结。古城墙在阳光里显出一点点钝钝的光,她们沿着河边走向校园。爱德华没有闲聊,一路在确认签到、访客证、临时网络权限。朱旎旎把每个点记在心里,像把路标钉在意识里。

国际处在主楼二层。前台递过访客牌时提醒了一句:“今天安全部临时抽查外部活动流程,可能会来问。”她和爱德华对视一眼,都很自然地“嗯”了一声。

接待他们的负责人叫安娜,短发、干练,开场几句客气话后就进入主题:“我们对你们谢菲的试点很感兴趣,但有两个担心:一是学生真实体验如何验证;二是你们市场传播里出现过‘实习保障’这类表达,这和我们的合规政策有冲突。”

朱旎旎顺着对方的问题,把PPT的结构调整到备选路径。她没有急着辩解,而是从“词的边界”讲起:“我们内部有用词白名单。‘保障’一词被我们定义为不合规替换项,目前统一用‘支持 可撤回机制’。我可以给您看白名单和替换表。”

她把那页放大,指给安娜看“support/assist/guide”等词的使用场景,又把“guarantee/ensure/commitment”画了灰。爱德华在旁边偶尔补充一句:“我们对外材料都经过法务走查,背面附有版本号。”

安娜的眉梢放软了一点:“那学生体验呢?”

“入口、求证和背书。”她把上次谢菲的三步搬上来,但换了切口,“我们让学生在‘来之前’就有触点:线上配对、抵达清单、匿名回访。国际处可以同步拿到抽样结果,我们愿意接受第三方抽检。”

“抽检频率?”安娜问。

“每月一次,活动期每两周一次。我们可以把回访模板先给您过一下。”

几组问答很快找到节奏,气氛从小心试探变成就事论事。到最后,安娜笑了一下:“你们的边界意识比我预想的强。我看行,先走校内小范围活动,三周后评审一次。”

他们刚起身准备告辞,门被敲了两下,进来的是安全部的同事。对方简单核对了访客证,看看他们的“活动说明”和“隐私声明”。爱德华把工单号和流程表按顺序递上去。对方看了看,点点头:“流程是对的,活动前再在我们的系统里点个‘告知’,就OK了。”

出去时,朱旎旎忍不住轻轻呼了一口气。爱德华侧过头:“紧张了?”

“有一点。”她笑。

两点半,学生服务中心。一进门,值班的管理员就抬头:“你们是来对接场地的?研讨室今天下午三点半被改做考试备用,如果你们四点开讲座得换地方。”

“换哪?”她问。

“同一层的论坛区,但投影只有HDMI口,没有适配器。”

朱旎旎“哦”了一声,把背包打开,从内袋掏出一串小转接头:“这个可以。”说完又问:“论坛区能不能再加两张临时桌,我们要签风险告知。”

管理员看了看时间:“你们动作快就行。”

她动作更快。向佳负责把资料分成三摞,爱德华去确认消防疏散图,她则站在论坛区看现场——背景太杂,不适合演讲。她让向佳把背板移到后面,借了两块白板抢了视觉中心。有人来问路,她顺手在白板角用粗笔写下“讲座➜”,箭头指向论坛区。笔触一落下,她心就安稳三分。她知道自己在重复一件事:把方向写清楚。

眼看布置得差不多,Lydia的Slack消息在手机上跳出来——

Lydia:

我这边帮你们跟学生会说好了,别忘了讲利兹复制的成功经验;还有,上次市场的海报我做了个新版本,色彩更亮一点,可以现场贴。

她打了个“OK”,没有接话。她不想在现场把讨论变成拉扯。她只把海报拿在手里看了一眼,决定不贴——海报右下角的二维码链接着市场的公域表单,不带隐私声明。她把自己的两张“带声明”的打印贴在出口边,便不再犹豫。

讲座前十分钟,安娜路过,看到布局,冲她竖了一下大拇指:“现场适应能力不错。”

朱旎旎笑了笑:“我们怕学生找不到地方,就把箭头画大一点。”

四点一刻,讲座开始。她这次没有用谢菲那套“入口—求证—背书”的讲,但是骨架仍在——她换了故事:把一个叫“R”的学生的进展拆成三段,每段都落在可操作的点上。学生服务中心的论坛区噪音比研讨室大,她把每一个句子的节奏压得更清楚,让声音穿过杂音落到听众的耳朵里。

问答环节,一个英国女孩用有点生涩的中文问:“你说的‘可撤回’,是不是就是‘可以放弃’?”

她停了一下,点头:“是。可撤回不是让你随便放弃,而是告诉你——做了一个决定,不代表你被它绑死。如果它把你带到错误的方向,你要学会换轨。”

“换轨会不会被别人看低呢?”女孩问。

“可能吧。”她笑,“但你要先自己看得起自己。”

台下传来几声低低的笑,像在一片草地上掠过的风。

讲完已五点出头。安娜和学生中心都对“先小范围再评审”的方案表示赞同,甚至主动提出可以配合招募学生志愿者。爱德华在最后的握手里只说了一句“谢谢”,给她一个几不可见的点头。

走出楼,傍晚的光像一层很薄很薄的纸贴在城墙上。过马路时,一阵更急的风把她的围巾往后一掀,她下意识去按,脚下一滑。右臂被人从侧后方稳稳一托,她还没看清,就听到爱德华简短的提醒:“小心。”

她站稳,回头,“谢谢。”

两个人各自退回到安全距离,各自把围巾收紧。他们都知道彼此的位置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不跨也不靠,只在需要的时候伸手一下。

回程的列车比去时更慢,车窗上映出两个影子,一个在翻邮件,一个在关掉屏幕。车厢灯黯下来,像晚饭后客厅里只开了一盏落地灯。

手机“叮”的一声,J发来一段短视频,是傍晚河边的跑步,他气喘吁吁地对着镜头笑:“学姐,今天10公里了!我想把半马坚持下来。”

她点开重看了一遍,给他回了一个加油的表情,又打上一句:“跑步别受伤,记得拉伸。”发出去时,她的嘴角还带着没放下的笑。收回手机,她却突然在Slack里看到讨论组的链接——同学群有人转了一段“公益跑”报道,名字的序列里“辛越”的名字像不经意的闪光,很快又被别的话题盖过去。

她没点开,收起手机。窗外滑过去的灯把她的倒影切成三段,她在那三段里看见自己的表情都很平,眼睛却亮。

“今天做得不错。”爱德华的声音从对面传来,不高,但落地。

“大家都配合得好。”她把功劳往外推了一格。

“你适应环境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她没说话,只把本子翻到最后一页,在空白处写下今天的三句:

词的边界要先画好;

流程的证据要先摆好;

场地的方向要先写好。

爱德华看着她的笔尖停住,问:“还有吗?”

她抬头,笑:“还有一个——心的对焦要放自己。”

他也笑了下,像是听懂,又像只是单纯被这句话逗笑。列车驶进一个短短的隧道,窗外黑了一瞬,灯一亮,他们都把目光收了回来。

到曼城已经晚上九点。他把行程单和反馈邮件发到群里,交代明早九点做一个十五分钟的复盘。她回到宿舍,把围巾晾在暖气上,鞋子摆到门口,对着镜子把松掉的发绳重新扎紧。

手机还亮着,J的消息跳来:“谢谢你提醒拉伸。我刚才想过,你那天在白板上写的‘换轨’,是不是也包括感情?如果错了,也能换吗?”

她盯着那行字,指尖悬了几秒,最后打字:“感情没有’错’和‘对’。”

灯关上,暖气呼呼地往外吐气。她躺在床上,脑海里过了一遍今天的每一个细节——安娜的眉梢、管理员的提醒、论坛区的噪音、马路边那一下稳住她的手。然后,一切都沉下去,像雪落到河面,慢慢融化,不留声响。

睡过去之前,她在心里又把那三行字默念了一遍,像在一条看不见的绳上确认脚下的重心。她知道,自己已经能在风里走得更稳了。接下来要做的,是把每一步都落在该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