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操控老祖宗:刘邦别浪啊! > 第六十一章 书籍的普及
换源:


       阿竹是新晋弟子里最年轻的一个,也是手速最快的一个。

他正抄录《墨家机关术・弩机篇》,狼毫笔尖在粗糙却吸墨的纸面上划过,行云流水。

心里只有一个字。“爽!”

往日用刻刀在竹简上写字,手腕又酸又痛,精神还得高度集中。

错一个字,整片竹简都可能报废,只能用刀刮掉薄薄一层,那叫一个丑。

现在呢?

写一张纸,不过一炷香的功夫。

“哎呀!”

阿竹一个走神,抄录齿轮尺寸时”。

下意识地伸手去摸刻刀,却摸了个空。

旁边的师兄递过来一块黏糊糊、带着植物清香的胶块。

“用这个。”

阿竹学着师兄的样子,在那错误的字迹上轻轻擦拭。

墨迹竟然被一点点粘了下来,纸张只是起了些微的毛边,完全不影响重新书写。

“卧槽!这玩意儿太神了!”

“这纸……它能改!竹简刻错了,刮得我手都快断了,这个居然能擦掉重来!”

这简直是手残党的福音!

墨云裳放下手中的一卷书稿,走了过来。

身上那套利落的工装还没换下,发髻依然高盘,只是脸上没了烟火气在灯火下,肌肤显得格外白皙。

拿起阿竹那张纸看了看,嘴角微微上扬。

“所以,以后再抄错,罚俸翻倍。”

阿竹的笑脸瞬间垮了下来。

“啊?”

周围的弟子们发出一阵哄笑。

墨云裳没再理会耍宝的阿竹。

翻开大弟子刚刚汇总好的《机关总览》定稿。

指尖滑过细腻的纸面,停在“转枢式密门”那一页。

上面不仅有精细得可怕的机关剖面图,旁边还有一列用小字做的注释。

“注: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齿数需为单数,且互为质数,方能最大限度避免重复啮合,延长使用寿命。”

这行小字,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竹简就那么点地方,画个图都嫌挤,谁还有空刻上百字的批注?

但纸,给了他们这个可能。

抬起头,对站在一旁的大弟子吩咐道。

“传我的话,所有分篇抄录,必须把‘试错记录’也一并补上。”

“试错记录?”

墨云裳的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

“对。”

“比如上次我们改进军中连弩,为了追求弹簧臂的韧性,试验了不下十种木料。”

“第一次用桑木,强度够了,但连续拉伸五十次后出现裂纹,不堪大用。这个过程,就要记下来。”

“第二次改用柘木,韧性绝佳,但回弹速度稍慢,影响射速。最后在柘木内侧加贴牛筋,才算功成。”

“把桑木易断,柘木回弹慢这些,全都给我一五一十地写进弩机篇的附录里。”

这下,不光是大弟子,周围竖着耳朵听的弟子们全都懵了。

一个胆子大的忍不住开口。

“师姐,那些……那些都是‘失败的法子’啊。”

“咱们墨家的机关术,传下来的都是最精妙的成果,记那些没用的东西干嘛?还嫌不够丢人吗?”

另一个弟子也附和。

“是啊师姐,这要是让外人看了,岂不是笑话我们学艺不精,走了这么多弯路?”

在他们的观念里,知识和秘籍,就该是高大上、完美无缺的。

把失败的经验写进书里,这不等于把自家黑历史昭告天下吗?

墨云裳的目光,越过他们,望向窗外。

窗外,是熔铁城冲天的火光和隐约的轰鸣。

而在另一个方向,一座规模稍小的工坊也在连夜开工。

那里,就是源源不断生产出这种“神纸”的纸坊。

收回视线,看着眼前这些求知欲旺盛,但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的师弟们。

“赵侯说过一句话。”

她的声音很轻,却让整个工坊都安静下来。

“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告诉后人哪条路是对的,更在于标明哪条路是错的,哪条路是死胡同。”

“我们走过的弯路,就是为后人铺平的直路。”

“把失败记录下来,不是丢人。”

“是为了让后来者,不必再浪费时间和性命,去重复我们犯过的错误。”

“这,才是知识真正的传承。懂了吗?”

弟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虽然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这种“黑历史也要存档”的骚操作。

但“赵侯说的”这四个字,如今在整个熔铁城,比圣旨还管用。

这位爷,总能搞出一些刚开始让人觉得“这人是不是有病”。

到最后却让人跪下唱征服的玩意儿。

听他的,准没错。

“是!师姐!”

众人齐声应道,重新埋头苦干,只是这一次,眼神里多了一丝不一样的东西。

……

两个月后。

墨家工坊的密室里,一排崭新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三十本厚度均匀的书。

《墨家机关术辑要》。

每一本,不过五寸来厚,用结实的线装订起来,封面是硬牛皮纸。

摸上去质感十足。

可就是这看起来不起眼的三十本书,里面囊括的内容。

却比过去堆满整个密室的数千卷竹简,还要详尽、周全。

甚至包括了最近两个月,熔铁城里各种新式机械的图纸和原理。

水力锻锤、龙门吊、轨道矿车……

墨云裳伸出手,像抚摸情人一样,轻轻拂过书脊。

她忽然想起,第一次见到赵骁时,那个浑身透着古怪的男人,懒洋洋地对她说。

“竹简太重,知识太沉。”

“知识,应该是轻的,是活的,是要能流动的。”

当时她只觉得这人疯言疯语,知识怎么可能“流动”?

直到今天。

看着眼前这些轻便的纸质书,一本她单手就能轻松拿起。

终于明白了。

当知识的载体,从重达百斤的竹简,变成几斤重的纸张时,知识,就真的“活”了过来。

它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秘宝,而是可以被轻易复制、传播、修正、补充的工具。

赵骁,根本不是在炼铁。

是在给这个世界,重塑筋骨,更换血液!

墨云裳的呼吸,微微有些急促。

想把这套书,立刻送到赵骁面前,让他看看,“知识流动”,已经变成了现实。

另一边,平阳郡的田埂上,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热闹景象。

田疯子试验田的旁边,临时搭起一个草棚。

棚子底下,十几张大大的白纸迎风招展。

上面用粗大的木炭线条画着一幅幅滑稽又直白的小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