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操控老祖宗:刘邦别浪啊! > 第六十八章 平阳锻冶所的发展瓶颈
换源:


       “好!侯爷的条件,老朽……接下了!老朽会留在平阳,开办学堂!但平阳这一处,还不够!”

孔谦心中已经有了计划。

要立刻修书!把这个消息告诉长安的周师兄,洛阳的郑师弟,还有所有在野的同门!

告诉他们,平阳有不世出的神物,有取之不尽的纸张!

也告诉他们,这里有最大的挑战!

来!都来!我们一起来到这个斗兽场!

我们要让平阳侯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煌煌大道!

要用平阳侯的纸,印满圣人的文章,将这座城,变成我儒家的传道圣地!

孔谦走后,赵骁脸上的笑容缓缓收敛。

并没有立刻返回侯府,而是转身,反而朝熔铁城走去。

那里,才是平阳真正的心脏。

……

熔铁城。

十几座高耸的炼铁炉,矗立在平阳郡的边缘,烟囱里喷吐着灰黑色的浓烟。

将天空染上铁锈的颜色。

空气中弥漫着硫磺和煤炭燃烧的刺鼻气味,脚下的土地因为高温而微微发烫。

巨大的水力锻锤不知疲倦地落下,每一次捶打,都让整个工坊为之震颤。

火星如流萤般四散飞溅。

赤着上身的工匠们,肌肉虬结,汗水混杂着黑色的煤灰。

在古铜色的皮肤上勾勒出一条条狰狞的纹路。

这里没有文人雅士的风花雪月。

赵骁在一座刚刚熄火的锻造台前停下脚步。

台子上,整齐排列着一排新出的兵刃。

刀身在昏暗的光线下,反射着一种近乎黑色的幽光。

“侯爷!”

墨家的负责人快步迎了上来。

眉毛和胡子似乎都被燎去了一半,脸上满是烟火色。

“这就是第一批‘军品一号’钢打制的佩刀和枪头。”

墨家的负责人声音里透着一股压抑不住的兴奋。

赵骁拿起一把佩刀,入手微沉,比同等尺寸的铁刀重了大概两成。

屈指一弹。

刀身发出一阵清越的龙吟,余音不绝。

“试过锋锐和韧性了?”

“试过了!”

莫三提起旁边一块半人高的试刀石,上面已经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划痕。

“普通铁刀,砍三下就卷刃。这‘军品一号’,卑职让力气最大的铁牛砍了三十多刀,刀刃只是略有磨损!而且韧性极好,可以弯折到这个地步!”

赵骁点了点头。

然而,莫三脸上的兴奋很快就褪去,换上了一副愁眉苦脸的表情。

指了指锻造台旁边一个角落。

那里,堆着一堆形状扭曲、布满裂纹的废品,看起来就像是一堆烧火棍。

“可是……侯爷,这成功率,实在太低了。”

“十炼九废。”

“这‘军品一号’钢,性子太烈。淬火的时候,一个不留神,要么直接在水里裂开,要么就变得跟生铁一样脆,一碰就断。”

“现在全靠工坊里的师傅凭着几十年的经验,看火色,听声音。可他老人家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一天下来,盯不了几炉。”

“咱们这,是在用老师傅的命,换兵器啊!”

赵骁的眉头皱了起来。

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热处理工艺。

这不是靠经验就能稳定搞定的东西,这需要标准,需要数据。

什么温度加热,加热多久,用什么介质冷却,冷却的速度……

每一个变量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靠老师傅的“感觉”?

这玩意儿也太玄学了!

这不就是抽卡吗?还是那种没保底的毒池!

“还有一个问题。,您看那边的煤山。”

曾经堆积如山的焦炭,如今已经肉眼可见地矮了一大截。

“高炉炼钢,烧煤太厉害了!简直就是个无底洞!西山的煤窑已经三班倒,连轴转地挖了,还是跟不上咱们烧的速度。”

“运煤的民夫和车马,已经把西山到熔铁城的路都给踩烂了,再这么下去,人跟牲口都得累垮!”

赵骁沉默不语。

这是工业化必然会遇到的瓶颈。

“另外……侯爷,我们偶然发现,有一批从南边运来的铁矿石,混杂了一种黑不溜秋的怪石头。我们试着把它跟铁矿一起炼,结果……炼出来的钢,硬度比‘军品一号’还要高出一大截!”

“可也就那么一炉,那点怪石头用完就没了。我们派人回去找,把那座山都快翻过来了,也没再找到第二块。”

锰钢?铬钢?

赵骁的脑子里闪过几个现代词汇。

技术瓶颈、能源瓶颈、原材料瓶颈……

该来的,还是来了。

平阳的发展,已经快要摸到这个时代的科技天花板了。

想再往上突破,就不能只靠埋头傻干。

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

“从今天起,分出一座高炉,再调拨十个最机灵的工匠。”

“侯爷,现在产能本就紧张……”

“这个新部门,不追求产量。他们的任务只有失败。”

“失败?”

“对,失败。我要你们测试所有能想到的淬火方法。不同的加热温度,不同的冷却时间,用水、用油、甚至用尿,都给我试!”

“每一次实验,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必须用纸,用文字,把所有的步骤、现象、结果,清清楚楚地记录下来!”

“我要的,不是一个两个‘感觉’很牛的老师傅。”

“我要的,是一套就算傻子照着做,也能造出神兵利器的规矩!是数据!你懂吗?”

“失败不是浪费,失败是数据!”

墨家负责人被赵骁这一番离经叛道的话,震得满脸懵逼。

专门……为了失败?

记录……数据?

这是什么道理?

但既然是侯爷给的敏玲,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卑职……遵命!”

……

离开熔铁城,赵骁又马不停蹄地赶印坊。

这里与熔铁城的喧嚣酷热截然不同。

空气里飘着淡淡的墨香和纸张特有的干燥气息。

工坊内,工匠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选字、排版、上墨、印刷……

流水线作业的雏形,已经在这里悄然诞生。

《平阳农术》那本薄薄的小册子,正以每天数百册的速度,从这里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送往平阳郡的每一个角落。

“侯爷!”

负责印坊的另一位墨家弟子,兴奋地迎了上来。

“您是没瞧见!那些乡农拿到书,就跟拿到了圣旨一样!听说好几个村子,都自发给您立了生祠!”

“说点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