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18岁太爷爷驾到,朱棣当场跪喊父皇 > 第24章 狼烟起,永乐欲亲征!
换源:


       永乐二十二年四月,大同边关急报如雪片似的,不停飞进顺天府。

鞑靼部首领阿鲁台趁着大明修缮北长城之际,突然率五万骑兵突袭大同镇,劫掠粮草牲畜无数,还焚毁了两座粮仓,边军战死上千人。

军情一传来,满朝都震动了。

大殿,百官聚集。

朱棣重重地将急报拍在龙案上,格外生气。

这位六十五岁的帝王鬓发都已斑白,眼神却依旧锐利,盯着满朝文武:“阿鲁台是欺朕老矣!永乐八年朕亲征北蛮子,他们才消停了十年,现在又敢犯边!朕如果不出征,何以慰边军忠魂?何以护大明子民?!”

太子朱高炽站在底下,脸色不对劲,捧着户部账册跪地:“请父皇息怒!国库存银现在不足三十万两,京城宫殿重建需银百万,军屯刚恢复元气,如果再征漠北,恐民力难支啊!儿臣已令大同总兵固守待援,可派大将代征,不必父皇亲往。”

“代征?”

朱棣阴沉着脸,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用力地戳在大同的位置。

“阿鲁台狡猾得很,除非朕亲征,其他将领根本镇不住他!当年蓝玉大将军捕鱼儿海大捷,靠的就是亲征震慑!朕虽然年迈,这点骨头还能勉强撑住!”

朝堂之上立刻就分成两派,勋贵们基本都在支持亲征,都想着能借机捞取军功。

而文臣们都在皱着眉头,纷纷附和太子的说法,劝皇帝以龙体和国库大局为重。

就在争论不休时,朱重八突然出列:“皇上,臣有三策,可解当前之忧,保亲征无忧。”

朱棣眼睛一亮:“朱卿快讲!”

“第一策,粮草调度。臣建议启用运河十二水仓,从江南调粮二十万石,沿运河直抵通州,再由陆路转宣府,可保军粮稳固。”

朱高炽猛地抬头:“十二水仓?此法是洪武年间的旧制,现已废了多年,重启恐怕是要调动大量民夫。”

“不劳民夫。”朱重八直接打断他,继续说,“可征调军屯富余士兵押运,按路程发粮饷,既省民力还增军饷,一举两得的事。”

杨士奇拊掌赞叹:“此法不错!军屯士兵本来就熟悉粮务,比民夫要可靠许多!”

朱重八继续献策:“第二策,军械检修。臣已核查军器所库存,现有火铳六千杆,其中两成受潮不能用。请皇上让工部五日内烘干检修,再从神机营调四千杆备用!甲胄要加派人手修补,特别是漠北风寒,必须在甲胄内衬加上羊绒,防冻伤病。这些都是洪武爷北征时的老法子,还是用得上。”

朱棣听得连连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震惊。

这些小细节,估计连兵部尚书都还不清楚。

可是现在,朱重八居然能张口就来,连内胆加羊毛这种老办法都清楚!

“第三策,让边军配合。让宣府总兵郑亨率万骑向东进,佯攻阿鲁台本部,诱其分兵。皇上可以亲率主力直赴开平卫,待其回撤时前后夹击。阿鲁台兵力不足五万,必败无疑!”

这三策都是紧密相连的,既有粮草保障,还有军械准备,甚至有战术的布局。

一时间,都听得满朝文武目瞪口呆!

朱高炽也是愣在原地,他本来觉得朱重八只会查贪腐,居然还有这么出众的军事能力!

朱棣注视着朱重八,过了好一会儿,才哈哈大笑起来:“好哇!这调度之法,还有这战术思路,居然和父皇当年北征时如出一辙!朕果然是没看错你!”

他一拍龙案,当机立断:“就依这三策执行!朱卿可暂代兵部右侍郎一职,统筹北征所有粮草军械调度事宜,随朕亲征!”

从左都御史兼代兵部右侍郎,虽然只是临危受命的,足以看出这是皇帝莫大的信任!

朱重八欣然领命:“臣绝对不会辜负皇上厚望!”

站在勋贵队列中的朱高煦,听到这些时,脸色很是难看。

他本想借亲征的机会捞取兵权,没想到这朱重八居然从半路杀出,甚至得了父皇的器重。

这家伙,简直就是自己的克星!

接下来的几天里,京城开始忙起来了。

朱重八亲自坐镇兵部,每天睡不到三个时辰。

清晨就要核查军器局的火铳检修,午时还得盯着粮船的行进速度,傍晚亲自召见校尉军官统计押运粮草的士兵名单。

哪怕是到了深夜,还得亲力亲为,研究北境舆图,标注水源、宿营点以及作战环境。

于谦作为他的帮手,跟着他一起忙的昏天黑地,累得双腿发软。

“朱兄,不得不说,你这精力和脑力实在有些吓人了,现在居然连哪个仓存粮多少,哪个军坊擅长修火铳都记得那么准!”

朱重八笑着递给他一杯浓茶,说:“这些事都是能保命,如果弄错半分,前线将士们就会多流一点血,咱得讲良心,不能有半点闪失。”

……

某日午后,朱棣亲自来到兵部。

只见朱重八拿着羊毛防寒服的样品,对工匠们吩咐:“甲胄内胆最起码要缝三层羊毛,针脚尽量密些,塞北风大,如果漏风就会冻坏士兵的。”

下一秒,他拿起修好的火铳,又朝着工匠说:“这些枪管还要再继续打磨,光滑才不会卡弹,火药配比得按洪武十八年的老方子来,威力足还稳定。”

朱棣站在门口,听着他对每个细节的把控,心中震惊不已。

这些都是他当年带兵时最在意的事,朱重八没上过战场,对这些居然无师自通。

就连洪武十八年的火药方子都知道。

那可是只有老军匠才记得的秘方啊!

朱棣直接推门进来,不禁感慨:“朕突然明白为何总觉得你像父皇啦,当年太祖带兵,也是这样事无巨细,哪怕是一个士兵的鞋底子薄不薄都得亲自过问。”

朱重八莫名欣慰,却继续说:“皇上过誉啦,臣只不过是学着太祖爷的法子做事罢了。”

朱棣欣赏地点头,随即拍着他的肩膀,道:“有你在,朕这次亲征,感觉踏实多了。”

四月初四,北征前的最后一日。

通州城外的校场上,十八万大军已列阵完毕。

神机营的火铳手们蓄势待发,甲胄在阳光下发出辉芒。

骑兵营的战马还在打着响鼻,马鞍旁尽数都悬着马刀。

而运粮队的马车首尾相接,车上插着“明”字大旗,格外威武。

只见朱棣身着明光铠,骑在踏雪宝马上,接受着百官送行。

太子朱高炽捧着酒爵,含泪道:“请父皇保重,儿臣在京城等您凯旋归来。”

朱棣接过酒爵一饮而尽,随后就将酒杯掷在地上。

“传朕将令!明日卯时,大军开拔,目标开平卫!”

朱重八始终都站在朱棣身后,望着眼前这壮阔的队伍,耳边仿佛响起当年自己北征的号音。

他很清楚,这场远征不仅是为了击退阿鲁台,更是为了守护大明的边疆。

守护太祖用血汗打下的江山!

这时候,朱高煦率前锋营策马而过。

自从他被圈禁后,因其战功又被重新启用,当他经过朱重八身边时,故意放慢速度。

朱高煦阴阳怪气地说:“朱大人,漠北苦寒,可别冻坏了身子啦,可不是什么时候都会有父皇护着。”

朱重八皱着眉头,回道:“汉王还是多操心自己的前锋营吧,别让阿鲁台把后路给切了。”

朱高煦冷哼一声,旋即就策马离去。

对于这些,朱棣都是看在眼里。

他对朱重八说:“汉王性子野,你平日里要多提防着他些。”

“臣知道。”

朱重八点头,目光投向北方。

在那里,风雪正急,可他和这支大军的脚步一直都没有停歇。

夜色降临,军帐里灯火通明。

朱重八铺开舆图,朱棣正带着人标注行军路线。

两人凑在一起,有时低声讨论,有时还会争执几句,就好像是当年朱元璋带着年轻的儿子讨论军务的样子。

帐外的风雪呼啸而过,又急又冷。

一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北征,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