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18岁太爷爷驾到,朱棣当场跪喊父皇 > 第3章 论策惊东宫,这个书生不简单!
换源:


       翌日辰时,皇城东宫。

朱重八穿着那身打满补丁的长衫,站在东宫门口,引来众多宫人的注意。

“他就是昨儿个惊动殿下的童生?”

“看着也不怎么样嘛,穿得还不如洒扫太监呢。”

“别说那么大声,殿下特意让人在此候着,可见是看重得紧呢!”

旁侧的议论声传到朱重八耳里,他依旧不动声色。

想当年,他刚从皇觉寺出来时,比这还要落魄百倍,还不是照样得了郭子兴的器重?

区区东宫里的宫人,他根本没看在眼里。

“先生,殿下早在书房等候,请随老奴来。”

一个面无胡须的老太监走了出来,态度殷勤且恭顺。

这是朱瞻基身边的贴身太监王瑾,昨日皇太孙特地嘱咐,不得怠慢了朱先生。

朱重八没说话,跟着王瑾向前走去。

这东宫他虽没来过,却也不陌生。

当年他定都应天,修建宫城时,东宫的规制还是他亲手设计的。

虽说又迁都顺天,但东宫重建后的格局基本无异,走在这条宫道上,他心里非常复杂。

这是他朱家的基业,却被老四折腾得乱七八糟,还把都城换了地方。

走进书房,皇太孙朱瞻基正坐在窗边翻阅典籍。

见朱重八进屋,他立即起身迎接,脸上挂满了笑容:“朱先生您来啦,快入座。”

书房里还坐着两位翰林院的学士,都是被皇帝钦定的伴读老师。

见皇太孙对一个小小童生如此客气,两人都有些不解,目光在朱重八身上不断审视。

“多谢殿下。”

朱重八拱了拱手,随意地坐在客座上。

他瞥见桌上的典籍,竟是《洪武宝训》,嘴角掀起一丝欣慰。

朱瞻基给朱重八斟了杯茶,直言道:“昨日先生在城头的一席话,让孤醍醐灌顶,只是……”

他话锋一转,神态不太自然:“眼下永乐朝承平二十余载,若要按《大诰》行事,动辄就杖责流放,会不会行法过严呢?”

这也正是两位翰林学士想问的。

其中一位年过半百的学士率先出声:“《大诰》乃太祖爷乱世用重典之法,如今天下太平,当以宽仁治理才是。似你昨日在街头那般言语,怕是有失偏颇。”

朱重八轻笑道:“这位大人,你觉得何是宽仁?纵容官吏欺压百姓,让良善受欺,让恶者嚣张,这叫宽仁?还是让百姓有冤能伸,让贪官作恶必罚,让天下人都懂法守法,才叫宽仁?”

他拿起桌上的《洪武宝训》,正色道:“太祖爷在这里早有明言:所谓宽仁,是对百姓宽,对官吏严。百姓是水,官吏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舟漏而不修,舟必倾覆!”

“永乐朝承平二十载,可见官腐之风已有抬头迹象,若不严查严办,等到有百姓哀怨的那天,再想用重典治国,就晚啦!”

“好哇!”朱瞻基格外认同,拍桌喜道,“以前孤总觉得是太祖爷过于苛辣,今日听先生一番话,才知是孤浅陋了!”

那两位翰林学士脸色复杂,被朱重八几句话呛得无法辩驳。

他们读了大半辈子书,对《洪武宝训》也研学许久,却从未有人会似少年这样,把太祖爷的治国用意讲的如此到位,如同是本人亲自讲解一样。

特别是朱重八提及《宝训》原文时,居然一字不差,仿佛太祖爷亲临,让两位老学士不由得正襟危坐起来。

朱重八语气放缓:“殿下关注民计是好事,但治国不能只随心意来,得有切实的法子。就拿这迁都来说吧,战略上没问题,天子守国门,能震慑那些北蛮子,可迁都又不是搬家,涉及千万人,粮草是最要紧的事。”

朱瞻基眼里放光:“先生也觉得迁都顺天可行?朝中许多大臣都反对,说这是劳民伤财,空耗国力。”

“反对的人是只晓其一,不知其二。”朱重八喝了口茶,“顺天地势险要,东望渤海,西靠燕山,可阻蒙古骑兵南下,这是长远之计。”

“可顺天周边产粮不足,所需粮草都得从江南运来,漕运若出问题,京师必定会陷入困境。”

他看向朱瞻基,语气威严不可质疑:“洪武年间,咱……咳咳,太祖爷在应天设了二十六个粮仓,专门储备江南漕粮。迁都顺天后,殿下可建议皇帝,在通州、天津卫增设大型粮仓,提前储备三年粮草。同时疏通河道,让漕船能直抵顺天,减少转运损耗,这才是迁都的根基。”

此言说出后,书房里的人都惊呆了。

朱瞻基在心里暗暗称奇,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一个小小童生竟然还会对迁都的利弊和漕运的要害这么了解!

增设粮仓和疏通会通河,这些都是朝中大员们争论了许久都没定论的事,这书生竟如此简单地就说出来,还给出了解决办法!

那两位翰林学士惊得已经无法出声。

漕运和粮仓建设关系到国计民生,自然是需要通晓户部和工部的制度和各地详情。

为何这少年年纪轻轻,就能懂这许多!

莫非他背后是有高人在指点?

“先生……”

朱瞻基发自肺腑地出声,道:“这些见解,先生是怎么想到的呢?”

朱重八站起身,语气带着不容置疑:“咱去过江南,也走过运河。知道漕工辛苦,听过百姓抱怨,自然是知晓问题在哪。”

“再说,太祖爷当年修水利、建粮仓的办法,全写在了《洪武实录》里,殿下有空可以多读读。”

这《洪武实录》篇幅实在太过庞大,别说普通一书生,就是朝中大臣,能掌握其中的治国方略的人也没几个!

朱瞻基望向朱重八,越看越觉得心惊。

太可怕了!

这书生的见识气度,绝对不像寒门子弟,倒像是一个久居上位的大人物。

说起治国方略来轻描淡写的,估计只有自己皇爷爷能与之相比。

“先生说的在理。”朱瞻基稳定住心神,捋顺呼吸,“那依先生看法,眼下北征蒙古,又当如何?皇爷爷近来正为此事烦忧,阿鲁台部反复无常,打又打不到,追又追不上,耗费了我大明许多粮草军饷。”

提到北征,朱重八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

他和蒙古打了大半辈子的仗,对这个部落太了解了。

那些人就像狼,你强他就跑,你弱他就来。

老四朱棣五次北伐,看着风光无限,实则耗费巨大,国库常年赤字。

“北征蒙古,不能光凭武力。”朱重八的手指在桌上轻轻点着,发出轻响,“阿鲁台部逐水草而居,机动性强,再这样打下去,再多的粮草也不够耗。”

他顿了顿,抛出一个建议:“依咱看,当用剿抚结合之策。一方面派一员大将率精锐骑兵突袭其老巢,烧掉他们的草场,断其根基。另一方面,对那些愿意归附的部落许以厚利,让他们内迁中原,成为咱们的屏障。当年咱……额,太祖皇帝对付北元,就是这么干的。”

轰!

朱瞻基整个人如同被惊雷劈中似的,立刻站起身!

剿抚结合!

突袭老巢!

招抚归附!

这些策略,和他私下里跟一些心腹大臣商议的差不多,甚至比他们想得更周密、更大胆!

只是这些军事战略,他一书生怎么也会啊!

两位翰林学士更是吓得差点从椅子上摔倒。

北征方略是朝廷最高机密,这布衣书生竟敢妄议军国大事,更过分的是还说得如此在理。

这要是传出去,还不得灭口啊!

“先生慎言呐!”

一位学士颤声提醒,惊得嘴唇变得惨白。

朱重八根本没当回事,看着朱瞻基震惊的表情,他知道自己的话如同大海丢石,已经有影响了。

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要让这曾孙知道,他朱重八回来了,而且是有能力帮朱家人守住这江山。

“殿下是储君,军国大事本就该关心。”朱重八不紧不慢地说,“今日所谈都是个人想法,不过治国打仗,都得务实,不能好高骛远。”

朱瞻基呆呆地看着朱重八,脑子里早就变得空白了。

这书生的话太惊人了,而且提供的这些方案,都隐隐透着太祖爷当年的用兵之法!

他忽然想起昨天父亲朱高炽跟他说的话:“当年太祖爷在战场上,总能一眼看穿敌人的弱点,提出的计策往往出人意料。”

眼前这书生,和太祖爷简直太像了!

“先生大才!”朱瞻基整理锦袍,对着朱重八深深作揖,“瞻基受教了!今日先生所言,瞻基定会铭记在心。”

朱重八也没回礼,而且坦然受了他这一拜。

论辈分,他是太爷爷,受曾孙行礼,那也天经地义。

论才学见识,他开创洪武盛世,受这一礼也当之无愧。

“殿下客气了。”

朱重八扶起他,道:“咱不过是个书生,随口说说罢了,现在时辰不早,咱也该告辞了。”

朱瞻基连忙挽留:“先生稍等,先别急着走!瞻基还有一事要说。先生有如此大才,困于市井实在可惜。”

“国子监的祭酒是瞻基的老师,先生若有意,瞻基可为先生引荐,去那里读书如何?国子监不仅有免费的食宿,还能接触到更多典籍,与那里的名师硕儒交谈。”

这正是朱重八想要的。

现在他过早暴露身份,只会被人当做疯子,眼下要想进入朝堂,科举是必经之路。

而国子监是京城最好的学府,能为他提供极大的便利。

“甚好,那就多谢殿下成全!”

朱重八拱手道谢,眼中闪过一抹微妙的意味。

离开东宫时,阳光正灿。

朱重八走在宫道上,背后还能感受到那几道震惊和钦佩的目光。

他抬头望向森严的宫墙,嘴角勾起一道笑意。

老四啊老四,你就看着吧。

你没做好的事,爹来做。

你没管好的人,爹来管。

这大明的江山,咱朱元璋亲手打下来的,就绝不会让它在咱子孙手里走了歪路!

……

而另一边,东宫书房内。

朱瞻基还在回味刚才的谈话,他拿起《洪武宝训》,越看越觉得心惊。

这书生说的每一条策略,都能在典籍里找到依据,只是被他用简单的方法说了出来。

“这朱重八……”

朱瞻基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他说话的口气,怎么越来越像太祖爷?”

这话一出,两位翰林学士同时打了个寒颤,面面相觑,谁都不敢吭声。

一个荒唐却又让人震惊的念头,在他们心底悄然萌生。

这皇城,怕是要因为这个叫朱重八的少年郎,彻底变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