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18岁太爷爷驾到,朱棣当场跪喊父皇 > 第31章 推行仁政
换源:


       顺天府,皇宫。

朱高炽刚上朝会,就看见户部尚书夏原吉捧着账册,跪在地上高呼:“皇上啊!现在国库亏空!永乐二十年至二十二年,三次北伐耗银五百多万两,下西洋造船采办花了六百万两,京城重建至今还欠着工部一百万两呢,现在京营的军饷都快发不出来啦!”

满朝文武听到此言,瞬间鸦雀无声。

大家只清楚永乐朝武功鼎盛,却没人敢在朱棣面前提缺钱二字。

夏原吉这些话,算是把积年的财政问题彻底揭露了。

朱高炽愁眉不展,看着阶下的朱重八:“朱卿,你刚从漠北回来,军中耗费你应该是最清楚的,可有办法?”

朱重八出列,坦然道:“皇上,当务之急是停止北伐,休养生息。”

几位勋贵听到后,立刻反对:“阿鲁台还在,岂能说停就停啊?”

朱重八对此嗤之以鼻,扫视着他们:“阿鲁台早已远遁漠北,短时间已经无力南侵,大明的战力够强了,但百姓的田还需要耕,仓里的粮需要攒。洪武爷当年打完天下,第一件事就是减免赋税,恢复农桑,如今当效仿!”

他上前一步,继续说:“臣核算过,如果停止北伐每年可省军饷一百五十万两,暂停下西洋可省九十万两。把这些银子都投到军屯和水利上,不出五年,国库自会富足。”

夏原吉猛地抬头,眼中惊喜万分:“朱大人说得是啊!江南地区赋税过重,百姓逃亡者过半,若能减免两成,再兴修太湖水利的话,明年粮食就能增产增收的!”

杨士奇也立即附议:“文皇帝开创盛世,皇上当守成兴邦,二者相辅相成,这才是长久之道。”

朱高炽望向朱重八递上的账册,上面详细标注着每一项可削减的开支,以及每一处可增收的税源。

开源又节流!

连洪武年间的农桑旧例都全部列明,细致得让户部官员都惭愧不已。

他一拍龙案,欣喜道:“准啦!传朕旨意。即日起,暂停北伐事宜,召回边军大部。下西洋船队暂驻港口,非朕旨意不得出海。另外,减免全国灾区赋税两成,江南地区再减一成!”

满朝文武听罢,全都震惊不已!

新皇登基居然能这么果断,而这一切的源头,全都是朱重八这份精准到无敌的账册!

谁都没想到,这位以查贪腐,布战略闻名的左都御史兼任兵部右侍郎,现在居然对财政民生也如此精通,简直是全能官员!

刚处理完财政,朱高炽话锋一转:“听说汉王和赵王在封地多有怨言,其旧部蠢蠢欲动,朱卿觉得要如何安置?”

提到朱高煦和朱高燧,朝堂气氛又开始紧张了起来。

这两位王爷手握兵权,特别朱高煦在军中经营多年,一直都是皇位的竞争劲敌。

朱重八却早有准备,平静道:“皇上仁厚,当恩威并施。汉王朱高煦,可加食邑千户,调往南京就藩。南京远离军镇,他在那里掀不起风浪。至于赵王朱高燧,应解除护卫军,改封彰德府,赐金帛田宅,让他能安享荣华。”

他停了一下,语气严肃:“另外,再调英国公张辅掌京营,成国公朱勇守通州,把汉王旧部全部打散编入边军,断了他的兵源,如此恩威并施,他要是识趣,自会消停的。”

杨荣抚掌赞叹,道:“迁南京断其根基,散旧部再削其羽翼,最后加封赏安其心,朱大人这办法,既顾全了兄弟情分,又能稳固了皇权,着实厉害啊!”

朱高炽越听越高兴,当即下旨:“那就依朱卿的!派杨士奇为使,护送汉王就藩南京。再让于谦前往彰德府,宣读赵王的改封诏书!”

……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乐安州,朱高煦正绞尽脑汁地想要再闹事。

听闻自己马上就被安排迁去南京,还被削了所有的兵权,顿时瘫坐在椅子上。

他身边的谋士苦笑道:“汉王啊,朱重八这招釜底抽薪真是够绝的!南京是文官的地盘,京营再被张辅掌控,咱们以后恐怕都没机会了啦。”

朱高煦看着窗外,眼中满是不甘,却终究没敢抗旨。

他很清楚,朱重八敢提这法子,就一定布好了更大的陷阱。

另一边,彰德府的朱高燧接到诏书时,正收到朱重八派人送来的礼物。

那是一箱洪武爷御批的《资治通鉴》,还附信道:“藩王守土,非为争权,为护朱家。赵王若安,子孙尽可荣华万代。”

朱高燧看着信,惊得冷汗不断,连夜就辞去了所有的护卫,只求以后能安稳些。

解决了这些藩王隐患之后,朱重八又开始推行新政。

他陪着夏原吉巡查京城附近的军屯,把永乐年间被勋贵侵占的所有屯田全部收回,然后再分给退伍的老兵们。

这日,朱重八在都察院办公。

朱瞻基忽然跑了进来:“先生!您快看这是什么?”

只见他手里捧着一本账册,继续说:“这可是江南巡抚的奏报,自从减免赋税的消息传开后,逃亡百姓已开始回流,今年的秋收预估就能增产!”

朱重八接过账册,看着上面的数字,很是欣慰。

就在这时,杨士奇也进来。

他的手里还拿着西洋船队的奏报:“朱先生,郑和奏请,说是西洋诸国听闻暂停下西洋,纷纷派使者主动来朝,说愿年年进贡,无需再劳烦大明船队,这些全都是你的功劳啊!”

朱重八摇摇头,不敢居功:“是皇上仁政得人心,咱只是做了自己身为臣子该做的事。”

朝堂上的争论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新政推行的忙碌。

曾经空荡的国库慢慢开始充实起来,逃亡的百姓回归家园,边关也再无大的战事。

就连最挑剔的言官,都在奏疏里称赞这新帝之治,堪比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