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京城天高云淡,忠烈祠旁的学堂终于修缮完毕。青禾特意选了个晴好的日子,带着周嬷嬷和阿丫来查看,远远便见朱红的校门敞开着,门前的老槐树上挂着块木牌,上书“清风学堂”四个大字,是潇诀亲笔题写的,笔锋舒展如清风拂柳。
“这名字真好,”周嬷嬷看着木牌笑道,“苏夫人当年总说,教书育人要如清风化雨,润物无声。”
青禾走进学堂,只见五间教室窗明几净,崭新的课桌椅整齐排列,墙上挂着孔子画像和母亲当年写下的“立德树人”匾额。后院辟了块菜园,种着青菜和豆角,墙角还堆着几捆劈好的柴火,都是附近百姓自发送来的。
“姑娘快看,有人来上学了!”阿丫指着校门口,只见十几个穿着粗布衣衫的孩子正怯生生地往里张望,为首的是个背着补丁书包的小男孩,手里还牵着个更小的女童。
青禾笑着迎上去:“孩子们别怕,快进来吧。”
小男孩鼓起勇气问道:“姐姐,这里真的不要束脩吗?还管午饭?”
“真的,”青禾蹲下身与他平视,“只要你们好好读书,学堂不仅管午饭,还发笔墨纸砚。”
孩子们欢呼一声,涌进教室抢占座位。周嬷嬷早已备好点心和茶水,挨个给孩子们分发,阿丫则像个小大人似的,帮着整理书包,学堂里顿时热闹起来。
正忙碌着,沈毅带着一位穿着青色长衫的年轻男子走进来,介绍道:“青禾,这位是李秀才,前几日科举落第,听说你办了学堂,特意来应聘先生。”
李秀才拱手行礼:“在下李修,见过青禾姑娘。听闻姑娘为苏夫人建祠兴学,敬佩不已,愿在此执教,不求俸禄,只愿能传承苏夫人的教化之心。”
青禾看着他眼中的真诚,欣然点头:“李先生肯屈就,是学堂的荣幸。孩子们年纪小,还望先生多费心。”
李修刚在讲台前站定,忽然听到院外传来马车声,只见楚风领着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下了车,老者手里捧着个木箱,里面装着满满的书籍。
“这位是国子监的王博士,”楚风笑道,“听说你办了学堂,特意把家里的藏书捐了一半过来。”
王博士捋着胡须笑道:“苏夫人当年可是京城有名的才女,她的女儿办学堂,老朽岂能不捧场?这些书有经史子集,也有农桑医书,让孩子们多看看,总能学些本事。”
青禾看着箱中泛黄的书卷,不少书里还夹着老者的批注,显然是珍藏多年的宝贝,心中一暖:“多谢王博士厚爱,青禾替孩子们谢过您。”
说话间,几个穿着官服的人走进来,竟是林文和赵墨,身后跟着几个翰林院的同僚,每人手里都提着笔墨纸砚。
“我们来给学堂添些笔墨,”林文放下礼盒笑道,“陛下听说你办了学堂,特意让翰林院抄了些启蒙课本送来,还说以后每月都拨三十两银子做办学经费。”
青禾接过课本,只见上面的字迹工整秀丽,竟是翰林院学士们亲笔抄写的,心中感动不已:“替我谢过陛下,也多谢各位大人。”
学堂里渐渐热闹起来,周嬷嬷在厨房生火做饭,李修在教孩子们读《三字经》,王博士在整理书架,楚风和沈毅帮着修补篱笆,青禾则坐在教室后排,看着孩子们朗朗读书的模样,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忽然看到窗外有个熟悉的身影,竟是那日在忠烈祠帮忙的老画师张默,他背着画篓站在墙角,正偷偷往教室里张望。青禾笑着招手:“张爷爷,快进来。”
张默红着脸走进来:“老朽……老朽想给孩子们上画画课,不要工钱,就教他们画荷花,行吗?”
“当然行,”青禾拉着他的手走到教室前,“孩子们,这位张爷爷画荷花可厉害了,以后就让他教你们画画好不好?”
孩子们齐声欢呼,张默激动得手都在抖,连忙打开画篓取出纸笔,当场画了朵盛开的荷花,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叹。
午时,周嬷嬷端来热气腾腾的饭菜,糙米饭配着青菜豆腐和鸡蛋羹,孩子们吃得狼吞虎咽。阿丫捧着碗跑到青禾面前,献宝似的展示碗里的鸡蛋:“姐姐你看,嬷嬷给我卧了荷包蛋!”
青禾看着她油乎乎的小脸,笑着帮她擦嘴:“快吃吧,吃完下午张爷爷教画画。”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教室,李修在教孩子们写字,张默在画荷花,王博士则给大些的孩子讲史书,周嬷嬷坐在门廊下缝补衣裳,楚风和沈毅在菜园里浇水,青禾则坐在老槐树下,翻看王博士捐的医书。
忽然听到一阵争执声,只见两个孩子为了块橡皮吵了起来,小的那个急得哭了。青禾刚想起身,却见阿丫走过去,把自己的橡皮分给两人:“娘说要互相谦让,这是苏夫人教的。”
孩子们立刻不吵了,低着头说“对不起”。青禾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暖流,原来母亲的教诲早已通过这些点点滴滴,悄悄种进了孩子们心里。
傍晚放学时,孩子们排着队向先生们鞠躬道别,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自己画的荷花或写的字,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那个背着补丁书包的小男孩走到青禾面前,把一幅歪歪扭扭的荷花图递给她:“姐姐,这个给你,谢谢你让我上学。”
青禾接过画,只见背面用铅笔写着“我要像苏夫人一样做个好人”,字迹虽然稚嫩,却写得格外认真。她蹲下身抱抱小男孩:“你一定会成为好孩子的。”
送走最后一个孩子,学堂终于安静下来。夕阳将众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李修在整理教案,张默在晾晒画稿,王博士在给青禾讲医书要点,楚风和沈毅在收拾杂物,周嬷嬷则在清点明日的食材。
青禾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想起母亲游记里的话:“最珍贵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让善良与知识像种子一样发芽生长。”她抬头望向天边的晚霞,仿佛看到母亲站在云端微笑,眼中满是欣慰。
晚风拂过学堂,带来饭菜的香气和书卷的墨香,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和先生们的谈笑声,交织成一首温暖的歌谣。青禾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会有更多孩子走进这所学堂,带着母亲的期盼和众人的善意,在清风中茁壮成长,将这份温暖与正义,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