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青禾遇风 > 第二十七章
换源:


       晚风刚卷走学堂最后一缕炊烟,青禾正和周嬷嬷清点碗筷,忽然听到院外传来断断续续的咳嗽声。阿丫趴在门框上张望,回头喊道:“姑娘,是那个卖糖葫芦的老爷爷!”

青禾走到门口,果然见白日里常在街角摆摊的陈老汉背着空糖葫芦靶子站在槐树下,佝偻的脊背在月光下像座弯弯的桥。他手里攥着个油纸包,见青禾出来,连忙将纸包往前递:“姑娘,今日听娃娃们说学堂开课,老汉没别的本事,这是自家晒的山楂干,给孩子们泡水喝吧。”

“陈爷爷快进来坐,”青禾接过沉甸甸的纸包,见里面山楂切得整整齐齐,“您身子不好,怎么还特意跑一趟?”陈老汉摆摆手咳得更厉害了,浑浊的眼睛望着亮灯的教室:“当年苏夫人在时,寒冬腊月总给我送姜汤,如今她闺女办学堂,我这点心意算啥。”

正说着,周嬷嬷端来热茶,陈老汉捧着杯子暖手,忽然红了眼眶:“不瞒姑娘说,我那小孙子本也该上学,可他爹娘去年染了时疫走了,我这把老骨头只能带他卖糖葫芦……”青禾心头一紧:“明日让孩子来学堂吧,吃住都在这儿,我教他读书。”陈老汉猛地起身作揖,泪水砸在青石板上:“姑娘真是活菩萨!”

第二日天刚亮,陈老汉就牵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来了,孩子手里捧着束野菊花,怯生生地递给青禾:“姐姐,阿福给你花。”青禾笑着将花插进陶罐,阿丫立刻拉着阿福去看菜园,两个孩子很快就追着蝴蝶跑远了。

早课刚上到一半,院外传来争执声,只见李修正和个挑着担子的妇人说话,妇人竹筐里装着新鲜蔬菜,梗着脖子不肯收钱:“先生您就收下!我家柱子在这儿读书,你们管吃管住,我送些菜还不该吗?”青禾走出去笑道:“王大婶,菜我们收,但钱必须给,不然下次可不让柱子带腌菜来分了。”

王大婶这才红着脸收下铜钱,临走时偷偷往厨房塞了把新摘的豆角。周嬷嬷笑着摇头:“这些百姓啊,真是实在。”正说着,阿丫气喘吁吁跑进来:“姑娘,外面来了个穿补丁衣裳的姐姐,说要找活干。”

青禾出去一看,只见个十六七岁的姑娘站在门口,粗布裙上沾着泥点,手里紧紧攥着块绣了一半的帕子。见青禾出来,姑娘慌忙行礼:“我叫春桃,听说学堂缺人手,我会洗衣做饭,还会绣花,不要工钱,只求能在厨房帮工,让我弟弟也来上学。”

青禾看着她冻得通红的手,帕子上绣的桃花却栩栩如生,心中一动:“工钱照发,你每日午后教孩子们绣花吧,也算门手艺。”春桃惊喜地抬起头,眼眶瞬间红了:“多谢姑娘!”

午后阳光正好,春桃在教室后排教几个女孩绣花,李修在讲《论语》,忽然听到院外喧哗,只见楚风带着两个捕快走进来,身后跟着个哭哭啼啼的妇人。“这是城西的刘婶,”楚风低声道,“她儿子狗蛋偷了东西被抓,听说学堂收留孤儿,特意来求你。”

刘婶扑通跪下:“姑娘救救狗蛋吧!他爹死得早,我又染了病,孩子是饿极了才……”青禾连忙扶起她:“楚大哥,孩子多大了?”“刚十岁,”楚风叹道,“本性不坏,就是没人管教。”青禾看向教室:“让他来上学吧,每日跟着春桃学规矩。”

狗蛋低着头走进来,满身泥污,手里还攥着块没吃完的干硬窝头。阿丫跑过去递给他块点心:“别怕,我叫阿丫,以后我们一起读书。”狗蛋愣愣地接过点心,眼泪啪嗒掉在地上。

傍晚时分,赵墨带着个小吏送来公文,看到院里晾晒的孩童衣物和廊下晾晒的草药,忍不住笑道:“青禾你这学堂倒像个小集市了。”青禾指着正在修补窗户的沈毅:“沈大哥说冬日风大,得把窗缝糊严实。”

正说着,王博士抱着几卷书进来,身后跟着个背着药箱的年轻男子:“这是犬子王志远,在太医院当学徒,以后每月来学堂给孩子们诊病。”王志远拱手行礼:“青禾姑娘,家父常说苏夫人仁德,我愿尽绵薄之力。”

青禾刚道谢,就见张默举着幅画跑来:“姑娘快看,这是我画的学堂全景!”画上槐树枝繁叶茂,教室里书声朗朗,菜园里几个孩子在浇水,角落里春桃正教女孩们绣花,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意。

忽然闻到焦糊味,周嬷嬷在厨房惊呼:“哎呀!馒头蒸糊了!”众人跑去一看,只见锅灶冒着黑烟,周嬷嬷手忙脚乱地灭火,春桃连忙上前帮忙,孩子们却拍着手笑。青禾笑着添柴:“糊馒头也好吃,今日就当吃锅巴了。”

晚饭时,孩子们围坐在院子里吃饭,阿福给陈老汉夹鸡蛋,狗蛋把红烧肉分给更小的女童,春桃教女孩们认菜里的草药,王志远给王博士捶背,李修和沈毅讨论课业,楚风帮周嬷嬷劈柴,张默则借着月光勾勒孩子们的笑脸。

青禾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忽然发现学堂的篱笆外站着不少百姓,有人送来自家种的萝卜,有人放下织好的布巾,还有卖糖人的小贩悄悄留下一串糖画。林文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感慨道:“陛下说你这学堂办得好,不仅教知识,更暖了人心。”

夜深时,青禾在灯下整理账目,春桃端来热茶:“姑娘,这是今日卖绣品的钱,我给孩子们做了几双鞋垫。”青禾看着账本上的进项,有朝廷拨款,有百姓捐赠,还有春桃绣花换来的零钱,每一笔都带着温度。

忽然听到窗外有动静,只见阿丫和狗蛋在给菜园浇水,阿福举着灯笼照明,三个孩子踮着脚往菜畦里撒种子。“这是春桃姐姐给的青菜籽,”阿丫小声说,“她说种下去,冬天就能吃了。”

青禾悄悄退回屋,看着桌上王博士捐的医书,李修写的教案,张默画的荷花,还有孩子们歪歪扭扭的作业,忽然明白母亲说的“清风化雨”是什么意思。那些看似微小的善意,就像种子落在泥土里,不知不觉间已生根发芽。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书页上,照亮母亲写的批注:“教化之道,不在高楼深院,而在市井炊烟。”青禾笑着提笔,在账本最后写道:今日新增学生三名,先生两名,暖心无数。

院外传来陈老汉哼的童谣,混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还有远处更夫的梆子声。青禾知道,这所学堂早已不只是教书的地方,它成了百姓心中的暖阳,成了孩子们的家,成了无数普通人用善意筑起的避风港。

而那些来自市井的微光,正像天上的星辰,虽不耀眼,却足够照亮前路。当第一缕晨光再次照进学堂时,新的故事,又将在朗朗书声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