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青禾遇风 > 第三十章 年关暖意
换源:


       腊月二十三的清晨,学堂的烟囱刚升起袅袅炊烟,阿丫就举着扫把在院里扫雪,嘴里哼着周嬷嬷教的童谣。忽然看到篱笆外有个熟悉的身影,连忙丢下扫把跑去开门:“潇诀公子!您怎么来了?”

潇诀披着件月白披风,身后跟着两个小厮,手里捧着几个红漆木箱。“听闻学堂要过年,特来送些年礼,”他看着院里挂起的红灯笼,嘴角漾起笑意,“这灯笼倒是比我府里的热闹。”青禾刚从厨房出来,围裙上还沾着面粉:“公子怎么还带礼物来,快进屋暖和暖和。”

小厮打开木箱,里面竟是满满的年货:成匹的红布、成封的鞭炮、装在锡盒里的糖果,还有给孩子们做新衣的布料。潇诀指着最大的箱子:“这里面是京城老字号的点心,给孩子们当压岁钱。”青禾看着琳琅满目的年货,连忙让周嬷嬷记账,孙先生在旁笑道:“公子这礼太重了,学堂可受不起。”

“就当是我给孩子们的心意,”潇诀目光落在教室墙上的“立德树人”匾额上,“苏夫人当年常说,过年最该让孩子们高兴。对了,我还请了位客人。”话音刚落,只见个穿着胡服的中年男子走进来,高鼻梁深眼窝,手里提着个铜壶。“这是西域来的胡商阿里,”潇诀介绍道,“他听说孩子们没见过西域物件,特意来给孩子们开眼界。”

阿里打开铜壶,里面竟飞出只羽毛鲜艳的鹦鹉,落在他肩头巧舌道:“过年好!读书好!”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顾公子伸手想去摸,鹦鹉扑棱棱飞到张默的画案上,啄起支毛笔就往纸上画,引得众人哈哈大笑。阿里从行囊里掏出葡萄干和杏仁,分给孩子们:“这些是西域的果子,吃了聪明。”

午后潇诀正和温砚讨论诗词,忽然听到院外传来唢呐声,只见楚风带着几个穿红衣的衙役走进来,手里捧着块烫金的牌匾。“陛下有旨,”楚风展开圣旨,“清风学堂教化有功,特赐‘兴贤育才’匾额,赏白银百两,绸缎十匹!”青禾连忙领着众人跪下接旨,孩子们虽不懂圣旨的意思,却跟着大人磕头,小脸上满是庄重。

林文和赵墨也跟着来了,身后的小厮扛着几捆红绸。“陛下说这匾额要好好挂起来,”林文指挥着衙役挂匾额,“我们翰林院的同僚凑钱买了些红纸,让孩子们写春联。”赵墨打开砚台:“温先生书法好,正好教孩子们写‘福’字。”温砚铺开红纸,提笔写下个大大的“福”字,孩子们立刻围上来,用沾了金粉的毛笔在旁边添笔画。

正热闹着,张猛背着个大包袱进来,解开一看竟是十几副铁制的春联,每个字都打得棱角分明。“我照着字帖打的,”张猛挠着头笑,“虽然不如毛笔字好看,但能经风雪。”青禾拿起铁春联,指尖划过冰凉的笔画,铁屑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像撒了把碎金。

傍晚陈老汉带着阿福来送年馍,蒸笼里的枣馍捏成了小鱼和莲花的形状。“街坊们听说陛下赐了匾额,都来帮忙做年馍,”陈老汉指着院外,“王大婶她们还在厨房蒸着呢。”青禾走到厨房一看,果然挤满了街坊妇人,王大婶在揉面,柳氏在捏花,吴婆婆在烧火,蒸汽缭绕中满是欢声笑语。

阿里教女孩子们用西域丝线绣花,春桃学得最快,很快就绣好了朵西域的雪莲。“这丝线颜色真鲜亮,”春桃把绣品给青禾看,“我要绣件肚兜给最小的妹妹。”婉儿则跟着阿里学鹦鹉说话,鹦鹉说“读书”,她就说“打铁”,逗得张猛直乐。

孙先生拿着账本找青禾:“姑娘你看,这是陛下赏的白银,加上潇诀公子和街坊们送的年货,足够孩子们过个好年了。”账本上的字迹密密麻麻,红账记着朝廷赏赐,蓝账记着百姓捐赠,绿账记着春桃绣品的收入,最后一页画着个大大的笑脸,是孙先生特意添的。

除夕夜学堂里挂满了灯笼,孩子们穿着新做的棉衣,手里拿着糖人跑来跑去。周嬷嬷和街坊妇人在厨房包饺子,阿里教大家做西域的烤馕,温砚带着孩子们写春联,张默在红纸上画年画,潇诀和楚风、沈毅在劈柴,孙先生则给孩子们讲年兽的故事。

年夜饭摆了满满三桌,糙米饭换成了白米,青菜豆腐里加了肉,每个孩子碗里都卧着两个荷包蛋。顾公子把自己碗里的蛋分给了石头,石头又夹给了咳嗽刚好的婉儿,婉儿偷偷埋进阿丫碗里,阿丫笑着又分给大家,最后每个碗里都有了蛋。青禾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母亲说的“年味就是人心聚起来的暖”。

守岁时大家围坐在炭火盆旁,阿里弹起了西域的冬不拉,张默用笛子伴奏,温砚唱起了江南的年谣。孩子们拿着压岁钱,里面有陛下赏的碎银,有潇诀给的糖果,还有春桃绣的荷包。狗蛋把压岁钱递给刘婶:“阿姆,这个能给你抓药。”刘婶搂着儿子掉眼泪,泪水落在火盆里,“滋啦”一声化成了热气。

大年初一清晨,孩子们穿着新衣给先生们拜年,阿丫带头给青禾磕头:“姐姐新年好!”青禾笑着给她发红包,里面装着块杏仁糖。顾公子捧着自己写的春联跑来:“青禾姐姐你看,我写的‘清风送暖’!”石头则献上束山里采的腊梅,花枝上还挂着雪珠。

潇诀带着阿里来拜年,阿里给孩子们带来了西域的烟花。当烟花在夜空绽放时,孩子们欢呼着拍手,火光映在每个人脸上,像盛开的桃花。张默举起画笔,将这热闹的景象画了下来,画里有烟花、灯笼、春联,还有每个人脸上的笑容。

年初二街坊们来学堂拜年,王大婶带来了自家腌的腊鱼,吴婆婆送来了晒干的草药包,卖糖人的小贩给每个孩子送了串糖龙。楚风和沈毅带着捕快们来巡逻,顺便给孩子们发了些小铜钱当压岁钱。林文和赵墨则带来了翰林院编的新课本,扉页上写着“赠清风学堂诸生”。

傍晚青禾站在老槐树下,看着新挂的“兴贤育才”匾额在夕阳下闪光,檐下的铁马叮咚作响,和孩子们的笑声混在一起。潇诀走到她身边:“你母亲若看到这景象,定会很欣慰。”青禾望着天边的晚霞,仿佛看到母亲的笑脸:“她一直说,教育就像种树,只要用心浇灌,总有一天会枝繁叶茂。”

孙先生捧着账本走来,烛火映着他的白发:“姑娘你看,这个年我们收了三十斤腊肉,五十个年馍,还有街坊送的布料和针线……”青禾接过账本,在最后一页写道:“年关岁末,暖意满堂,春风将至,新苗将长。”

夜里青禾做了个梦,梦见学堂的菜园里长出了棵参天大树,树上结满了书本、画笔、草药和铁制的花朵,孩子们在树下读书、画画、唱歌,母亲坐在树影里,微笑着看着这一切。醒来时窗外飘着雪,灯笼的光晕透过窗纸照进来,像撒了一地的金子。

她起身走到教室,只见温砚在批改作业,张默在整理画稿,孙先生在核对账目,周嬷嬷在给炭火盆添柴。雪光透过窗棂照在墙上的匾额上,“兴贤育才”四个金字闪着柔和的光。青禾知道,这个年关不仅温暖了孩子们的冬天,更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当春风吹散最后一片雪花时,这些种子定会发芽生长,长成一片茂密的森林,庇护着更多孩子在清风中读书,在暖阳下成长,将这份来自年关的暖意,变成岁岁年年的书香与温情。而这所学堂,也会像那棵梦中的大树,在时光里扎根,在岁月里长青,成为京城最温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