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青禾遇风 > 第三十三章 春风化雨
换源:


       惊蛰刚过,细雨就淅淅沥沥下了三天。学堂后院的菜畦里冒出新绿,沈砚秋踩着泥泞查看幼苗,青禾撑着油纸伞跟在一旁,看着师尊弯腰拔除杂草的背影,轻声道:“先生,您刚回来就忙这些,当心着凉。”

沈砚秋直起身,竹杖在泥地里顿了顿:“这些菜苗跟孩子一样,得时时照看才能长好。”他望着教室方向传来的读书声,眼底泛起暖意,“这几日教孩子们读《大明律》,发现他们比三年前更懂事了。”

话音未落,温砚匆匆跑来,雨珠顺着他的青衫往下滴:“先生,青禾姑娘,县里的信使来了,说要请您去县衙议事。”沈砚秋眉头微蹙:“新县令上任半月,怎么突然找我?”

三人刚走进前院,就见个穿绿袍的小吏站在廊下,见了沈砚秋连忙拱手:“沈先生安好,李县令听闻您归来,特请您去商议重修县学之事。”沈砚秋沉吟片刻:“备车吧,正好去问问县学的藏书楼何时能开放。”

青禾给先生备好蓑衣,又在书箧里塞了暖炉:“路上湿滑,您多当心。”沈砚秋点点头,目光落在墙角的铁书架上,那是张猛连夜打的新物件,此刻已摆满了修补好的旧书。“等我回来,教你们拓印古籍。”他笑着挥别,跟着信使走进雨幕。

先生走后,青禾刚要去晾晒受潮的账本,忽然听到孩子们的争执声。跑到教室一看,只见顾公子和张默正为一支新毛笔吵架,顾公子的袖口沾了墨汁,张默的画纸被撕了个角。“那是潇诀公子送我的狼毫笔!”顾公子涨红了脸,张默梗着脖子:“谁让你碰我的《百鸟图》?”

青禾刚要开口,周嬷嬷悄悄拉了拉她的衣角。只见沈砚秋临走前放在讲台上的《论语》被翻开着,正好是“君子和而不同”那一页。青禾心中一动,取来两张宣纸:“你们都觉得自己有理,不如把道理写在纸上,让先生回来评评。”

顾公子气呼呼地提笔写下“借物需问主人”,张默也写下“护画如护友”。等两人写完,青禾指着纸上的字笑道:“你们看,其实你们都在说‘尊重’二字,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她取来新的笔墨:“潇诀公子送了十支毛笔,张默的画我帮你修补,咱们一起画幅《春风图》如何?”两个孩子对视一眼,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午后雨停时,沈砚秋回来了,身后跟着个穿蓝袍的中年男人,面容清癯,手里握着本《劝学篇》。“这位是新任县令李修文大人,”沈砚秋介绍道,“李大人是当年的同科进士,最是重视教化。”李县令拱手笑道:“沈兄当年在国子监授课时,我还是旁听生呢。今日特来拜访,顺便送些书籍。”

小厮们随后搬来十几个木箱,打开一看全是经史子集,还有几部新刻的《农桑要术》。李县令指着书籍:“这些是朝廷新颁的教材,县学的藏书楼也已修缮完毕,孩子们随时可以去借阅。”他目光扫过墙上的“兴贤育才”匾额,“陛下赐的匾额果然气派,我已让人在街口立了牌坊,来往客商都能看到。”

正说着,张猛扛着个大木盆进来,里面盛满了新铸的铁环:“先生,青禾姑娘,我照着您画的图样做了些教具,教孩子们学算术用。”他拿起两个铁环演示,“这是算盘环,能算加减乘除。”李县令看得连连点头:“张壮士心灵手巧,不如来县学的工坊任职如何?”张猛挠着头笑:“我还是喜欢在学堂给孩子们修桌椅。”

傍晚时分,阿里带着西域商队路过学堂,特意送来两匹驼毛毡。“这毡子防潮,铺在教室里暖和,”阿里指着随行的少年,“这是我儿子阿木,让他留在学堂读书,学中原的学问。”阿木捧着本《千字文》,用生硬的汉语说:“读书好,做朋友。”孩子们立刻围上来,拉着他去看自己的画作。

沈砚秋坐在灯下翻看李县令送来的教材,青禾端来热茶:“先生,您真的要重修县学吗?”沈砚秋点头:“县学荒废多年,如今有李县令支持,正好让孩子们有更好的读书环境。不过这清风学堂,还要继续办下去。”他指着窗外,“这里有街坊们的情分,有孩子们的记忆,丢不得。”

温砚走进来,手里拿着幅字:“先生,这是今日孩子们写的‘和’字,您看看。”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顾公子和张默的字挨在一起,旁边还画着两只并肩的小鸟。沈砚秋拿起笔,在空白处题了“春风化雨”四个字:“明日教他们学写‘友’字,告诉他们读书先学做人,做人先学友悌。”

夜里起了风,青禾起身关窗,见沈砚秋的屋里还亮着灯。她悄悄走到窗边,只见师尊正借着烛光修补一本破旧的《诗经》,苍老的手指抚过残缺的书页,动作轻柔如呵护幼苗。桌上摆着张地图,上面用朱笔圈出了附近十几个村落,旁边写着“设启蒙点”三个字。

第二日天刚亮,孩子们就发现教室的墙角多了个新书架,上面摆满了沈砚秋连夜修补的书籍。沈砚秋站在讲台上,指着墙上新增的“友悌”二字:“今日我们不讲经书,讲讲如何待朋友。”他让顾公子和张默站到前面,“昨日你们吵架,今日该如何弥补?”

顾公子从书箱里拿出块新砚台:“这个赔给你。”张默则献上幅未完成的画:“我教你画鹦鹉。”两人相视一笑,引得全班鼓掌。沈砚秋点点头:“朋友之道,贵在体谅。就像这学堂,有先生教,有同窗帮,才能越来越好。”

课间时,青禾发现沈砚秋的咳嗽加重了,刚要去请大夫,却见先生正蹲在菜园里,手把手教孩子们辨认菜苗。“这是菠菜,那是韭菜,”沈砚秋摘下片菜叶,“读书要用心,种菜也要用心,世间事道理都一样。”孩子们学得认真,连最调皮的狗蛋都小心翼翼地给菜苗浇水。

午后潇诀和楚风来访,带来了京城新出的《算学启蒙》。潇诀看到教室里的铁制教具,笑着说:“先生把学堂打理得比三年前更兴旺了。”沈砚秋摇头:“不是我打理得好,是人心齐。你看街坊送来的菜,张猛打的书架,还有孩子们自己种的菜苗,这才是学堂的根基。”

楚风忽然正色道:“先生,朝廷要在各地选优秀学子入国子监,我看清风学堂的孩子们都不错,不如从中选几个送去京城?”沈砚秋看向窗外嬉闹的孩子们,缓缓道:“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明事理。等他们再长大些,若有志向,我自会推荐。但眼下,先让他们在这清风里好好长。”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排着队跟先生道别,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沈砚秋写的“友”字。青禾看着师尊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忽然明白,先生归来带来的不仅是安宁,更是一种扎根大地的力量。这力量像春雨滋润菜苗,像春风拂过书页,让学堂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生机,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种下了善良与坚韧的种子。

夜色渐深,学堂的灯依然亮着。沈砚秋在灯下写着新的教材,青禾和温砚在整理孩子们的作业,周嬷嬷在厨房准备明日的粥。窗外的春雨又开始飘落,轻轻敲打着窗棂,像一首温柔的歌谣,唱着这失而复得的团圆,唱着这生生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