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摊牌了,这太子我不当了! > 第22章 咸鱼的愤怒与军魂的诞生
换源:


       甘露殿内,气氛压抑得仿佛凝固了一般。

李世民端坐于御座之上,面沉如水,看不出喜怒。下方,文武重臣分列两侧,房玄龄、杜如晦垂首不语,而李靖、秦琼、尉迟恭这些沙场宿将,则个个面色铁青,眼神里像是能喷出火来。

一本奏章,被狠狠地摔在殿中。那是魏王李泰联合御史台和宗室,弹劾太子李承乾的奏章。

罪名很明确:以先贤霍去病的赫赫战功为蓝本,编成市井评书,于茶楼酒肆中供优伶说笑,此为“轻慢先贤”;将金戈铁马的沙场血战,化作引车卖浆者流的口中谈资,此为“亵渎英灵”。

这罪名,字字诛心。

对于李靖这些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军人而言,英雄的荣光,是他们心中不可触碰的圣域。他们可以容忍太子胡闹,可以容忍他搞什么麻将,甚至可以容忍他当众说出“作诗掉头发”之类的混账话。

但他们不能容忍,有人拿军人的荣耀和牺牲,去当作廉价的消遣!

当李承乾和长孙无忌一前一后走进大殿时,立刻就感受到了这股几乎要将人吞噬的怒火。

长孙无忌两腿发软,冷汗瞬间浸湿了后背。他知道,这次玩脱了。

而李承乾,心中却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期待。

他扫了一眼那些愤怒的将帅,心中暗道:对,就是这个眼神!再愤怒一点!最好现在尉迟恭那个黑炭头就冲上来,给自己一拳,然后父皇顺势就把自己废了,完美!

“逆子!你可知罪?!”李世民的声音,如同腊月的寒风,冰冷刺骨。

李承乾“扑通”一声跪下,动作之干脆,态度之诚恳,让所有人都为之一愣。

他低着头,用一种带着哭腔,却又努力压抑着“喜悦”的声音回道:“儿臣……儿臣知罪!儿臣不该将霍骠骑的英雄事迹,编成评书,让……让那些俗人传讲。儿臣……亵渎了先贤,玷污了军魂,罪该万死!请父皇……废黜儿臣的太子之位,以儆效尤!”

说完,他重重地磕了一个头,姿态低到了尘埃里。

大殿里,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被他这番干脆利落的“认罪”给搞懵了。剧本不应该是这样写的啊?他不应该狡辩几句,或者推卸责任吗?怎么上来就直接求废了?

李世民也被噎得不轻。他准备好的一肚子训斥之言,此刻全堵在了喉咙里,上不来,也下不去。他看着跪在地上,肩膀微微耸动,看似悲痛欲绝,实则……怎么看怎么像在偷着乐的儿子,一股邪火直冲脑门。

“哼!说得轻巧!”一旁的尉迟恭终于没忍住,瓮声瓮气地开口了,“太子殿下,俺老黑是个粗人,不懂什么大道理。俺就想问问,在您心里,我们这些当兵的,浴血沙场,九死一生,换来的功名,就是给那些说书先生,在茶馆里换几声叫好,几文赏钱的玩意儿吗?”

这话一出,李靖、秦琼等人的眼神,愈发锐利。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李承乾抬起头,脸上第一次没有了那种玩世不恭的懒散。他看着尉迟恭,又扫过李靖、秦琼那一张张写满愤怒和失望的脸,心中那根为了“躺平”而刻意麻痹的神经,似乎被什么东西狠狠地刺了一下。

他想过用各种方式激怒他们,但当他真的看到这些传说中的英雄,因为自己一个无心之举(虽然目的是为了被废)而流露出那种被冒犯、被轻视的受伤神情时,他忽然觉得……有点不爽。

一种莫名的,发自内心的不爽。

他本来准备好的,一套“儿臣糊涂,儿臣该死”的台词,到了嘴边,忽然就变了味。

“鄂国公,”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大殿,“你说的,不对。”

“哦?”尉迟恭眼睛一瞪,“俺哪里说的不对?”

“你说,我是拿将士们的功勋,去换几声叫好,几文赏钱。”李承乾慢慢地站了起来,直视着殿内所有的将帅,“那我现在问你们,霍去病封狼居胥,千古传颂。可除了他,当年跟随他一起出征,战死在漠北的数万将士,他们的名字,谁还记得?”

大殿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我再问你们,”李承乾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武德年间,我大唐立国之初,为了抵御突厥,守卫边疆,牺牲了多少将士?他们的事迹,除了兵部的卷宗上那一行行冰冷的文字,还有谁知道?长安城里歌舞升平的百姓,知道吗?曲江池畔吟诗作对的才子,知道吗?”

他一步步向前,目光如炬,逼视着每一个人。

“他们不知道!在他们眼里,将士们守卫边疆,是天经地义!打了胜仗,功劳是将军的,是陛下的!打了败仗,就是你们无能!至于那些战死的普通士兵,他们不过是一个个无足轻重的数字!”

“你们流血,你们牺牲,可除了这一身伤疤,除了朝廷的抚恤,你们得到了什么?得到了应有的尊敬吗?百姓们发自内心的,将你们奉为英雄吗?”

李承乾的声音,如同重锤,一记一记,狠狠地敲在所有人的心上。

李靖、秦琼这些人的呼吸,开始变得粗重。他们想反驳,却发现,太子说的每一个字,都是血淋淋的现实。

“我为什么要把霍去病的故事,编成评书,让全天下的百姓去听?我就是要告诉他们!”李承乾的声音,已经带上了一丝压抑不住的怒吼,“告诉他们,英雄不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告诉他们,如今的太平盛世,是无数个像霍去病一样的将士,用命换来的!”

“我就是要让那些茶馆里的百姓,酒楼里的商贾,田间地头的农夫,都知道!知道长城之外,有我们大唐的军队在流血!知道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无数将士前仆后继的信念!”

“我就是要让长安城里的每一个孩子,从小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忠勇,什么叫血性!让他们长大以后,不只是想当一个吟诗作对的文人,更想当一个能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军人!”

“这,才叫军魂!这,才叫荣耀!”

“你们说我亵渎了英灵?不!”李承乾指着自己的胸口,一字一顿,“我是在为他们铸魂!是想让他们的英灵,永远活在每一个大唐子民的心中,受万世敬仰!”

一番话说完,整个甘露殿,死寂无声。

所有人都被震住了。

李靖怔怔地看着太子,嘴唇微微颤抖。秦琼紧紧地握着拳,虎目之中,竟隐隐有泪光闪动。而尉迟恭,那个刚才还怒不可遏的黑炭头,此刻张着嘴,呆呆地站在那里,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他们从来没想过,那个看似荒唐的举动背后,竟然……竟然藏着这样一番惊心动魄的道理!

他们一直纠结于“体面”,纠结于英雄不该被“俗人”说讲。可太子却告诉他们,真正的荣耀,不是锁在庙堂之上,供人瞻仰的牌位,而是融入街头巷尾,活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这种思想,这种格局,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李世民坐在御座上,他看着下方那个身姿挺拔,慷慨陈词的儿子,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原以为,这又是逆子的一次胡闹,是他为了被废而想出的昏招。他甚至已经做好了借题发挥,狠狠敲打他一番的准备。

可他万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这样一番振聋发聩的“军魂论”!

他忽然明白了。

什么评书,什么麻将,什么报纸……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东西,背后都贯穿着一条清晰无比的线索——那就是,从世家手中,从士大夫手中,夺取话语权,把根,深深地扎进最广大的底层百姓和军人之中!

这……这已经不是帝王心术了,这是一种他从未见过,却又让他感到无比震撼的,治理天下的阳谋!

而李承乾,说完那番话后,自己也愣住了。

我……我刚才都说了些什么?

他只是被尉迟恭那句“换几文赏钱”给刺激到了,一股邪火上来,就借着后世的某些概念,即兴发挥了一通。本意是想搅混水,把“轻慢先贤”的罪名,搅合成一场关于“雅俗”的辩论,然后趁机摆烂。

可看着眼前这帮将帅们那激动、敬佩、恍然大悟的眼神,他知道,又……又他妈搞砸了!

“说得好!”

一声暴喝,打断了死寂。

尉迟恭“扑通”一声,单膝跪地,对着李承乾,行了一个标准无比的军礼。

“殿下!是俺老黑有眼不识泰山!俺给你赔罪了!您说的对!俺们当兵的,求的不就是这个吗!求的就是老百姓打心眼儿里看得起咱!从今往后,谁他娘的敢说这评书半句不是,俺第一个撕烂他的嘴!”

“臣等……附议!”李靖、秦琼等人,齐刷刷地拱手,对着李承乾,深深一揖。

这一揖,是发自内心的敬重。

李承乾看着眼前这副景象,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

完了。

彻底完了。

他非但没能成功“引咎辞职”,反而……一下子,把整个大唐的军方,都变成了自己的铁杆粉丝。

他绝望地看向御座上的李世民,希望能从他脸上看到一丝愤怒。

然而,他看到的,是李世民那双无比复杂,混杂着震惊、欣赏、欣慰,甚至……还有一丝恐惧的眼神。

李世民缓缓站起身,走下御阶,亲手将李承乾扶了起来。

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力道很重。

“承乾,你跟父皇说实话。”李世民的声音有些沙哑,他凑到李承乾耳边,用只有他们两人能听到的声音问道,“你这些……经天纬地之才,究竟,是从何而来?”

李承乾的心,沉到了谷底。

他看着自己父皇那双洞悉一切的眼睛,知道,最大的麻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