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摊牌了,这太子我不当了! > 第36章 世家的反击与太子的“阳谋”
换源:


       《救灾疏议万言书》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长安城,乃至整个大唐的士林中,炸开了锅。

这篇文章,结构之宏大,立意之高远,逻辑之严密,文采之华美,都达到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高度。

它从“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总纲出发,以“流转”为骨,论述了金融与民生的关系;以“疏导”为气,阐明了全新的君民之道;最后,以一句振聋发聩的“我不懂”,升华出“知无知,方求知”的心学最高境界。

一时间,洛阳纸贵,已经不足以形容其盛况。无数士子、官员,甚至是略通文墨的商贾,都在想方设法地抄录、研读这篇文章。

“太子心学”,不再是少数朝臣口中的玄妙之学,而是成了一门显学。李承乾这个名字,也被彻底神化。

东宫。

李承乾趴在池塘边的栏杆上,无聊地往水里扔着鱼食,看着一群肥硕的锦鲤争相抢夺,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

他觉得,自己还不如这些鱼。

鱼至少还能抢到吃的,而他,连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都快要被抢走了。

“殿下,您又在看鱼了。”苏妃端着一碟新切的瓜果,款款走来,眉眼间带着掩饰不住的崇拜与爱慕,“现在外面的人,都说您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呢。连妾身的父亲,一个舞刀弄枪的将军,都在家里摆了一份《万言书》的抄本,说是要日夜研读,体会您的圣人之道。”

李承乾嘴角抽了抽:“他看得懂吗?”

“看不懂,”苏妃抿嘴一笑,“但父亲说,看不懂就对了,圣人的东西,要是能轻易看懂,那还叫圣人吗?摆在家里,能沾沾文气,也是好的。”

李承乾:“……”

他感觉心口又中了一箭。

就在他生无可恋的时候,一个不速之客,打断了他的“咸鱼”时光。

“陛下驾到!”

李承乾一个激灵,差点掉进池塘里。他手忙脚乱地整理了一下衣服,迎了出去。

李世民今天穿了一身常服,没有了在太极殿的威严,更像一个前来串门的父亲。但他紧锁的眉头,却暴露了他此刻的心情并不轻松。

“承乾,随朕走走。”

父子二人在东宫的花园里漫步,身后只跟着王德一人。

“《万言书》,朕看了。”李世民开门见山,“写得很好。房玄龄他们几个,都说主要是你的功劳,他们只是为你润笔。”

李承乾干笑两声:“儿臣……儿臣也就是随便说了几句,都是几位师傅和大臣们厉害。”

“你不用谦虚。”李世民摆了摆手,停下脚步,看向他,“文章写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现在,真正的麻烦来了。”

“麻烦?”李承乾心中一动,难道是救灾券的计划出问题了?太好了!

他立刻装出关切的样子:“父皇,可是北方灾情有变?”

“灾情还好,有你的法子,政事堂已经拟定了详细的迁移和安置计划,秦琼和程知节也已经出发,稳定地方局势。”李世民的脸色沉了下来,“是‘救灾券’,推行不下去了。”

“哦?”李承乾的眼睛亮了,“为何?”

“因为没人收。”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丝冷意,“朕已经命官府在关中、河东等地,开设了兑换点。百姓可以用粮食,向官府兑换救灾券,并许诺此券日后可抵三成商税。可推行了三天,应者寥寥。那些手握大量粮食的豪商、地主,根本不为所动。”

李承乾心里乐开了花,表面上却皱起眉头:“他们……为何不愿?”

“为何?”李世民冷笑一声,“因为他们不信!他们不信这张纸,能比金银和粮食更可靠。更重要的是,有人在背后捣鬼!”

他转过头,盯着李承乾:“你可知道,大唐的粮食,七成以上,都握在谁的手里?”

李承乾当然知道。除了朝廷官仓,剩下的,基本都在那些传承了数百年的世家大族手中。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些庞然大物,根深蒂固,盘根错节,连他这个皇帝,有时候都得让他们三分。

“是世家。”李世民一字一句道,“‘救灾券’,动了他们的根基。此券若成,朝廷便能以‘信用’二字,绕开他们,直接调动天下钱粮。他们害怕了。所以,他们宁可让粮食烂在仓库里,也要联合起来,抵制‘救灾券’,让朝廷的政令,成为一纸空文!让朕……也让你,成为天下的笑柄!”

李承乾听明白了。这是世家大族,对皇权的一次集体反击。

他们不敢公然反对皇帝,便用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来釜底抽薪。只要救灾券失败,李承乾这位“在世圣人”的声望就会一落千丈,皇权的威信也会大受打击。

这……这简直是天赐良机啊!

李承乾激动得差点喊出声来。这不就是他梦寐以求的“猪队友”吗?不,这简直是“神队友”啊!只要他顺水推舟,啥也不干,世家们就能完美地帮他搞砸一切!

“父皇,”李承乾脸上露出“焦急”和“无措”的神情,“那……那可如何是好?要不……要不我们还是老老实实从江南运粮吧?虽然慢了点,但总比现在这样强。”

他开始主动摆烂。

李世民失望地看了他一眼:“妇人之见!现在放弃,等于向他们低头!朕的颜面,朝廷的威信,何在?”

他盯着李承乾,眼神锐利:“朕今天来,不是来听你抱怨的。朕是来问你,你,既然能想出‘救灾券’的法子,就一定有办法,让他们乖乖地,把手里的粮食,拿出来换成纸!”

又来了!又来了!

李承乾心中哀嚎。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头被拴在磨盘上的驴,刚想停下来歇会儿,后面那个叫李世民的农夫,就狠狠地抽了一鞭子。

怎么办?怎么才能想出一个看起来很努力,但实际上会把事情搞得更砸的馊主意?

有了!

李承乾脑中灵光一闪。对付这帮贪婪的商人、地主,用什么方法最能激化矛盾,最容易失控?

拍卖!用后世那种能让人失去理智的拍卖!

“父皇,”李承乾装作被逼急了的样子,结结巴巴地说,“儿臣……儿臣有个法子,只是……只是太过离经叛道,怕是……怕是会引来非议。”

“说!”李世民不耐烦地吼道。

“我们可以……卖东西!”李承乾豁出去了,眼中闪烁着疯狂的光芒,“卖一些他们无法拒绝,必须得到的东西!”

“卖东西?”李世民皱眉,“国库里有什么是他们必须的?金银珠宝?他们不缺。良田美宅?他们有的是。”

“不!”李承乾摇了摇头,“我们不卖这些。我们卖……‘资格’!”

他深吸一口气,抛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足以搞乱整个大唐经济体系的“阳谋”。

“父皇,盐、铁,自古乃国家专营,利润丰厚。我们可以拿出……比如,并州未来三年的食盐专营权,还有代州未来三年的铁器专营权,进行公开售卖!价高者得!”

“荒唐!”李世民下意识地呵斥道,“盐铁之利,国之根本,岂能与商人分享!”

“父皇息怒,听儿臣说完!”李承乾知道,必须把这个钩子下得足够诱人,“儿臣不是要将专营权拱手相让,我们只卖‘经营之权’,所有权和最终定价权,仍在朝廷手中!但这足以让那些世家豪族疯狂了!”

他看着李世民渐渐沉思的表情,抛出了最关键,也是最“恶毒”的一环。

“而这次售卖,我们定一个规矩——”李承乾的嘴角,勾起一抹自以为奸计得逞的笑容,“所有竞价,不收金,不收银,不收铜钱,只收一样东西……”

“——救灾券!”

李世民的瞳孔,猛地一缩。

他死死地盯着自己的儿子,仿佛第一天认识他。

不收金银,只收救灾券!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任何一个想要得到盐铁暴利的世家,都必须,也必然,要先将自己手中堆积如山的粮食,拿去官府,换成那一沓沓他们之前嗤之以鼻的“废纸”!

他们抵制得越厉害,囤积的粮食越多,到了竞价的时候,为了拍下专营权,他们就越需要更多的救灾券,也就必须拿出更多的粮食去兑换!

他们自己,就会成为救灾券最大的需求方!

他们会为了得到那张“废纸”,打破头地去争抢!

这哪里是售卖?

这分明是逼着他们,用自己的手,去打自己的脸!而且还要打得啪啪响,让全天下都听到!

李世民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他看着李承乾那张还带着几分稚气的脸,心中翻江倒海。

这已经不是“术”了,甚至不是“道”了。

这是“势”!是阳谋!

是堂堂正正地把陷阱摆在你面前,告诉你这就是陷阱,但你为了利益,却不得不自己跳下去的阳谋!

他看着李承乾,许久,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你……真是朕的好儿子。”

这夸奖,听得李承乾心里拔凉拔凉的。

完了。

他又一次,精准地,踩在了父皇的爽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