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仙侠小说 > 修道都天 > 第三章变法经略
换源:


       杨缚到餐桌之时,夫人和孩子早已在餐桌前静候,杨缚坐下后,端起米饭吃了一口,夫人和孩子才相继动筷。

饭后,杨缚转向儿子杨安,和声问道:“今天学的什么,可有惹蒙师生气?”

杨安机灵的眨眨眼,忙不迭回道:“今儿学了千字文,没惹老师生气,昨日娘打的我屁股,到现在还疼着呢。”说完还摸了摸自己的屁股蛋,小嘴一撅,满是委屈。

杨缚见状,不禁哈哈大笑,伸手把杨安抱了过来,放到自己腿上,轻抚杨安的头,感慨道:“学习甚是乏累,往这小脑袋装知识,谈何容易。”

说罢,还顺势拍了拍杨安的小脑袋,接着说道:“爹爹小时候亦是这般过来的,不过那时的日子可比你现在苦多了,时常饥寒交迫,一边强记文章,一边还要琢磨怎么填饱肚子,读书时常走神,满心期盼着何时能吃上饱饭,只读书,便是天下莫大满足的事情了。”

杨缚夫人在一旁静静听着,嘴角含笑,并未插言。

她与杨缚结缘于其发迹当官之前,在其科举求仕前,便操持家务,历经无数艰辛。

后来杨缚仕途顺遂,家境渐好,才越发富态,仔细看其眼角,鱼纹依旧清晰,往昔受过的风霜,在脸上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尽管风华略显消逝,但杨缚对夫人始终恩爱如初。

这深厚的情意里,想必也饱含着对夫人在艰苦岁月里任劳任怨的感恩。

这时,杨缚腿上坐着的杨安好奇仰头问道:“爹爹那时候饿了吃什么,吃糙米吗?”在他心中,糙米已是最难以下咽的食物了。

“糙米?”

杨缚苦笑摇摇头说道:“有糙米吃算不错了,青黄不接之时,榆树叶,榆树皮,拿来充饥,亦是常有之事,咱们如今的吃穿用度,皆取民脂民膏,凡事多思量,如今天下,还有多少百姓像为父当年那般,靠煮树皮勉强度日。”

夫人忍不住插话道:“夫君和安儿说这些作甚,他还小,哪里懂得。”

杨缚正色回声道:“正因年幼,才要早早培养品德,让其知晓世道艰辛,莫要以为咱们每日吃着精米白面,天下人便都如此。这世间还有太多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懂得珍惜,才能务实,我杨缚的儿子,可不能出去让人当成纨绔子弟。”说罢,便把杨安放下,让孩子去温习当日所学。

待夜幕降临,杨缚和夫人安寝,丫鬟吹灭烛火,退至耳房。

黑暗中,杨缚轻声对夫人说道:“我想过些时日,把杨安送到东海平阳王王府,让他跟随平阳王世子做伴读,平阳王在国都时,与我私交甚笃,且他与圣上关系和睦,送杨安过去,不会太引人注目。”

夫人一惊,忙转身握住杨缚的手,说道:“夫君可是有事瞒我?好端端的为何把安儿送到平阳府?况且平阳府离云京路途遥远,安儿年纪尚小,我实在放心不下。”

“再说,伴读不都应是为国子监皇子伴读,哪有千里迢迢去给平阳王世子伴读的道理?”

杨缚轻叹一声,安抚道:“为夫自有考量,有些事不便与你细说,你且宽心,安儿亦是我儿,我只能为他好,绝不会坑害与他,你我夫妻一体,若真有一日,只能保全一人,我拼了命也会护安儿周全。”

夫人急忙问道:“志儿呢,志儿该如何是好?夫君究竟瞒了我何事?近来云京也没听闻什么风声啊。”

杨缚轻轻拍了拍夫人安慰道:“我不过是未雨绸缪,莫要胡思乱想,为夫乃当朝宰相,只要圣上未下旨罢黜,文武百官谁敢怠慢与我,况且,我随圣上执政十余载,纵无大功,亦有苦劳。我自问上不负皇上圣恩,下不愧黎民百姓,只要不犯谋逆大罪,至多削官为民,性命无虞。圣上素来宽厚仁慈,这点毋庸置疑。”

随后又拍拍夫人的肩膀,说道:“夫人在家莫要瞎想,送安儿去平阳王府当伴读,就这么定了,明日我修书一封与平阳王,待他应允,让杨管家派几名得力家丁,走驿站,乘马车护送安儿过去。”

言罢,又对夫人轻声说道:“天色不早了,睡吧。”话音落后便不再提及此事。

夫人深知夫君秉性,见他心意已决,虽满心忧虑,却也不再多言。

想来若不是杨缚这般坚毅执着,也难以坐到如今的高位。

唯有心怀大毅力之人,方能在饥寒交迫中仍不辍学业,向着科举之路奋勇前行。

次日清晨,果然在御书房议事之时,由吏部尚书韦宗儒上折请奏,三年一度的外察由刑部左侍郎王思止为首,借调至吏部,率其吏部官员十余名,巡访外察。

因京察外察,每三年一次,早有惯例,此次亦未掀起波澜。

此外,并无要事商议,半个时辰后,众人便从御书房散去。

各大臣返回中书省,或检阅奏折。

如遇请奏开仓放粮或请奏修渠治水等奏折,会在奏折侧方贴有个人见解然后上达天听。

若无太多争议,多数情况皇上会批红,若有异议,便留中不发或退回重改。

回到中书省后,杨缚先修书一封给予平阳王,言辞恳切:其幼儿顽劣,在家不忍苛责,望其远离父母,安心读书,烦平阳王代为管教,若能跟随世子伴读更是感激不尽。

然后晾干后封好腊漆,交给中书省官吏,走官府邸报顺便捎带。

这时杨缚坐在太师椅,陷入沉思,斟酌变法之事。

变法初始,切不可从高官口中走漏风声,诸多政治见解,往往先遣小官在朝会上投石问路。

朝会五日一聚,便于言路通畅,以防中书省或者宰相欺瞒圣上。

具体事务,皇帝会单独召见中书省和宰相在御书房商讨定夺。

故而在京官员,若无资格进入御书房,只能五天一次朝会参拜皇帝。

朝会上,多是歌功颂德之词,若有天灾人祸,会单独上奏折中书省,再转呈圣上,投石问路之举,唯有在朝会上方能施展。

而此举最大的作用就是关键时候可以弃卒保帅。

成熟朝臣,不会轻易站队表态,一旦表明立场,便会坚定不移地执行,否则定会被同僚视作反复无常,难以信赖。

这也是历朝历代,某些策略虽于国有害,却仍被推行的缘由之一。

杨缚坐在太师椅上,微闭双眼,心中想到,变法前夕首先提拔大儿子杨志官衔品级,用于震慑变法过程中的阻力,确保变法实施顺利,着手清理政见不和的官员,这一步须征得圣上的同意。

若未获圣上首肯,贸然大肆打击异己,提拔亲信,极易引发圣上猜忌。

再者,此次外察正是良机。

可面授机宜或托其恩师刑部尚书带话与王思止。

(能让其带话显然刑部尚书与宰相是党朋关系,但是党派错乱复杂只能保证其尚书自己与宰相是同党,其下的左右侍郎宰相并不能完全了解)

命其严查与富商勾结、与大地主有所牵连的官员。

清查之后,于空缺职位安插亲信,为变法开辟试点之地。试点之处,务必挑选全力配合之人,亲信或支持变法者最佳。

从变法事宜,杨缚又联想到朝廷的权利划分。

朝廷最重要的三项权利,军权,人事,和财政。

军权牢牢掌控于皇帝之手,此乃国之根本,一旦军权旁落,加之财政大权亦被他人把控,皇帝便形同傀儡,甚至可能被迫禅位。

故而军权极为敏感,即便变法这般大事,亦不可轻易触碰,与军机要臣过从甚密,都可能遭皇帝猜忌。

除此之外财政、人事归六部所管辖,六部尚书统领各部,宰相总揽全局,宰相加六部尚书,十二左右侍郎共组成中书省。

宰相为百官之首,所有文官名义上皆属宰相下属,然而实际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朝廷,文官内部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

皇权会采取分化制衡,宰相杨缚目前带领的百官当然内部也不是一种声音。

各种党派错乱交织,其中户部尚书为首的楚党就在朝廷之中经常与宰相意见相左,当然这也与皇帝纵容有关,所以变法需要慎之又慎。

文官内部的倾辄严重与否,取决于皇权,当代军队地位,以及文官内部的政治抱负。

开国之初,太祖以武立国,彼时朝廷格局为皇权、武将、文官依次排序,毕竟乱世用武,刀枪之下,道理自明。

待到江山初定,治理天下需倚重文官辅佐皇帝,朝廷格局便逐渐演变为皇权、文官、武将。

争国难,治国更难。

然过度抑制武将军队发展,会造成四面邻国的侵袭。

若一味维持军队战力,持续投入的军费则会对朝廷财政造成重压。

毕竟军队除戍边卫国、平乱安民之外,于财政而言,基本只有消耗,难有反哺。

朝廷大臣有高瞻远瞩者会顶住文官内部压力持续财政投入,保持武将军队建制及战力。

(在这里杨缚自认为顶住内部压力而保持了军队建制并没有在朝廷财政困难的时候削减军队支出,当然也与台达族虎视眈眈有关,只有保持军队战力才能威慑四方。)

若朝臣鼠目寸光大肆削减军费,这便造成军队建制糜烂,一旦遭遇战事,会引起连锁反应,转瞬之间国家分离崩析。

想到这里对于变法杨缚还没有头绪,但是对于各方面的利益牵扯却显得分外头疼。

宰相杨缚起身在自己签押桌前来回渡步,慢慢想着利用这次外察之机从小事打开缺口。

先排除自己面授机宜王思止严查富庶之地官员这件事。

从朝廷大臣品行来讲,王思止公正古板,如果由宰相自己去说,会让王思止联想太多。

富庶之地当中尤为首当其冲的是与宰相杨缚政见不合派系,没道理治理贪墨先从自己人开始。

这其中以户部尚书沈元吉最为突出,户部主要掌管朝廷财政,而因为军费问题,户部尚书与宰相杨缚早已互起龌龊。

这里户部尚书与杨缚两人对于军费问题不是政见不一致导致的。

若每次宰相上书皇上动用国库银两,户部尚书都没自己的见解,持久下去会让下边的手下误认为顶头上司欺软怕硬,毫无政治立场。

而文人相轻,最羞于提及的就是卑恭奴膝,傲下媚上,这对于户部尚书自己的威信是严厉打击。

有时户部尚书会在御书房时不时哭穷和对宰相的不配合,所以才和宰相杨缚渐渐互起龌龊,当然这也与皇权有意纵容有关。

若由杨缚自己对王思止提说严查户部尚书手下贪墨之事,会让王思止联想杨缚假借自己之手打击异己。

假若王思止不按照宰相的意思去做显得违命不遵。

若按照宰相的意思去做,助长党同伐异之风以外,还被迫站队。

而变法初期,变法之事不能从宰相口中先对王思止说出,这其中最主要有不确定王思止对变法肯定与否的态度和是否会泄露出去。

这就造成杨缚不能直言打击异己不是为了党伐同异而是为了变法。

然变法之事涉面甚广,需要一个明确目标,不能让其自行揣摩。

所以需要和刑部尚书王敬铭交谈后,由王敬铭代传。

朝廷每五日一休沐,五日朝廷大臣会休息一日,中书省有轮休机制,这样可以利用休沐一日期间,约同僚或者好友一起踏青巡游。

与刑部尚书王敬铭之间碰面,杨缚就想选择在休沐之日。

邀约王敬铭,着重谈谈清理贪腐事宜。

想到这就听到外面官吏的叩门声,听到官吏在门外问道:“宰相大人,官饭备好。”没想到感觉只是思索一阵的功夫,就已到响午。

这时杨缚回声道:“官饭就不需要了,本官有事回府,如有紧急奏章可派人去府中告知,如无事就一切照旧。”

听到门外传来一声:“小的遵命。”之后便没管门外之事。

收拾了一下略显散乱的签押桌便径直下值回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