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不躺平老朱求我打造日不落 > 第11章 破财免灾,马皇后病重(求收藏鲜花)
换源:


       青霉素这边,他已经提纯出四五人份的药量,用蜡封好存着,预计能放一年。

工艺也改良了不少,成功率比之前高了很多,现在正忙着给老鼠做感染实验,测试药效。

可针头的事一直没解决,制作难度太大,他只好向工部悬赏百贯,求工匠们想办法。

内官监的生意则顺得很。

四个月时间,靠卖桌椅赚了一千多贯,订单大多来自宫外的皇亲国戚。

就像徐达府上,一下子就订了四百多贯的桌椅,出手阔绰得很。

朱植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心里乐开了花,总算积累了些家底。

这天下午,朱植从国子监下学,刚走出校门,就觉得右眼皮一个劲地跳。

心里也慌慌的,总觉得要出事。

他不敢耽搁,快步赶回武英殿。

刚进门,就看到李瑾站在院子里,脸色严肃。

“十五殿下,您可算回来了!”李瑾连忙迎上来,“陛下让老奴在这儿等您,传您立刻去文华殿!”

朱植心里咯噔一下,预感果然没错,这是要倒霉了。

他不敢多问,赶紧回房换了身正式的锦袍,又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早就准备好的纸——那是他草拟的桌椅分成契约,以防万一。

“李公公,咱们走吧。”

跟着李瑾往文华殿走,朱植心里七上八下的,满脑子都是“父皇找我到底要干嘛”。

到了文华殿外,就听到里面传来说话声。

朱植探头一看,朱元璋正坐在上首,徐达、刘伯温等重臣站在两侧,显然刚议完正事。

只听朱元璋说道:“朕的这些皇子里,各有各的本事。

有的擅长领兵,有的精通经史,要说鬼机灵,还得看朱植那小子。”

这话明显是在说他,朱植心里更慌了,硬着头皮走了进去。

“儿臣朱植,参见父皇!”他躬身行礼,头都不敢抬。

朱元璋看着他,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植儿,你在内官监搞的桌椅生意,做得不错啊。”

朱植心里一沉,果然是为了这事!

他连忙装傻:“父皇,儿臣只是觉得桌椅好用,让内官监多做了几套,不算什么生意。”

“不算生意?”朱元璋拿出一本账本,扔在他面前,“三个月赚了一千五百多贯,这还不算生意?

徐将军、刘先生他们家里,都从你这儿订过桌椅吧?”

周围的重臣们都惊呆了,他们确实订过桌椅,却没想到这生意是朱植在背后操控,更没想到能赚这么多钱。

朱植见瞒不住了,只好硬着头皮辩解:“父皇,儿臣只是出了点创意,赚的都是手工费,没敢多要。”

“手工费?”朱元璋哼了一声,“你倒是会算账。

不过你别忘了,内官监是朝廷的机构,你用公家的人、公家的材料赚钱,是不是逾越了?”

朱植心里清楚,这是要算总账了。

他赶紧从怀里掏出那张契约,双手递给朱元璋:“父皇,儿臣知道错了!

这是桌椅生意的分成契约,儿臣愿意无偿转让三成股份给皇帝内帑,之前赚的钱,也按三成上交!”

朱元璋接过契约,看都没看就扔在一边,脸色依旧难看:“三成?

你觉得这点东西,就能抵消你的逾越之罪?理由不够!”

朱植心里一紧,咬牙说道:“那……那儿臣转让四成!”

“四成?”朱元璋摆出痛心疾首的样子,“朕平时怎么教你的?

做人要懂分寸,你赚了这么多,只交四成就想了事?”

朱植心里暗骂,这是狮子大开口啊!

可形势比人强,他只能咬着牙,狠下心说道:“父皇,儿臣……儿臣愿意转让五成股份!

以后桌椅生意赚的钱,一半归内帑,一半归儿臣和内官监!”

这话一出,不仅朱植自己心疼得不行,连周围的重臣都惊呆了。

五成股份,那可是七百五十贯啊!

朱元璋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点了点头:“算你还有点孝心。

你把这事的经过重写一遍,交予李瑾存档,以后按契约行事。”

“是……儿臣遵旨。”朱植垂头丧气的,像个泄了气的皮球,心里别提多憋屈了。

看着他委屈的样子,朱元璋挥了挥手:“行了,你先下去吧。”

朱植躬身行礼后,蔫蔫地离开了文华殿,心里还在为那七百五十贯心疼。

他刚走,重臣们就围了上来,传阅着那张契约。

“原来辽王是想孝敬陛下啊!”

“是啊,五成股份,这孝心可不小!”

刘伯温却皱着眉,对着朱元璋躬身道:“陛下,臣以为,您身为天子,不应参与商贾之事,恐遭天下人非议。”

徐达立刻反驳:“刘先生此言差矣!这是辽王一片孝心,主动上交股份,并非陛下主动参与,怎么能算非议呢?”

朱元璋叹了口气,看向刘伯温:“刘先生,你以为朕愿意这样吗?

朕登基十年,内帑里只有三万多贯钱,连紫禁城修缮都不敢动国库的钱。

平时赈灾、补贴军队,都是从朕的私帑里拿钱。

朱植这孩子的孝心,朕要是不收,以后谁还敢为朝廷着想?”

刘伯温愣住了,他知道朱元璋历来节俭,常常用私帑补贴国库,却没想到内帑这么拮据。

他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再说什么,默默退到了一边。

朱元璋看着他的样子,心里暗暗松了口气,这事总算糊弄过去了。

而另一边,回到武英殿的朱植,正对着账本唉声叹气。

七百五十贯啊,就这么没了!

他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破财免灾,只要能保住小命,以后还能再赚回来。

019

文华殿的风波过后,朝堂上对朱植的桌椅生意有了不同态度。

李善长见刘伯温之前“吃瘪”,主动站出来打圆场:“陛下,臣以为,内官监那点生意,不过是辽王殿下的小玩意儿,算不得大事,没必要太过较真。”

这话既给了刘伯温台阶,也没得罪朱植,算是面面俱到。

可户部尚书杨思义却不这么认为,他向前一步,对着朱元璋躬身道:“陛下,臣有不同看法。

如今国库结余稀少,国计民生处处需要钱粮支撑。

辽王殿下能靠手艺赚钱,既没损害朝廷利益,还能带动内官监工匠生计,这是好事!

所谓士农工商的等级偏见,本就不该束缚能为国家增益的人,只要能让百姓过得好、让朝廷有收益,就是良民!”

这番话直接反驳了“重农抑商”的老观念,说得有理有据,让刘伯温都无从反驳,只能默默退到一边。

朱元璋点了点头,对杨思义的话很是认同:“杨尚书说得对,植儿这孩子有头脑,就是心思太活,还得好好引导。

朕本来打算今年让他去封地就藩,现在看来,倒不如再留他几年,看看能不能再多些用处。”

朱植要是在场,肯定得庆幸自己没被立刻打发去就藩。

不过他现在可没心思管这些,自从被朱元璋拿走五成股份,他就一门心思扩大桌椅生意。

王公大臣的府邸成了主要目标,就算涨价两成,订单还是源源不断。

毕竟现在宫里宫外都流行用新桌椅,谁家要是没有,反而会被笑话没脸面。

内官监的工匠们忙得脚不沾地,可想到每月能拿到的分红,个个干劲十足,连抱怨都少了很多。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五月。

青霉素研发这边,终于有了关键突破。

工部的工匠们,按朱植的要求做出了针头。

虽然比预期粗了两圈,看着跟给牛打针的粗针头差不多,但好歹能用了。

朱植二话不说,赏了工匠五十贯钱,又追加悬赏:“要是能做出再细两圈的针头,再赏五十贯!”

工匠们眼睛都亮了,纷纷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努力。

朱植用细竹筒自制了针管,跟粗针头搭配,勉强凑成一套简易注射工具。

接下来的日子,他天天泡在偏殿,用老鼠做注射实验。

连续测试了好几天,确认常规药量下老鼠不会死,才开始加大药量,测试青霉素的安全性。

可就在他忙着实验的时候,宫里突然传来一个坏消息——马皇后病重了。

朱植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跟着李贤妃去坤宁宫探望。

一进殿,就看到马皇后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如纸,连呼吸都有些微弱。

李贤妃悄悄告诉他,马皇后之前得了风寒,引发咳嗽发热,病情反复了一个月,现在已经发展成了疽症,病入肌理,连太医都束手无策。

朱元璋把太医院十位资历最深的老太医都召来了,围着病床会诊。

太医院院使陈显忠诊完脉,跪在朱元璋面前,声音哽咽:“陛下,皇后娘娘的病……已经药石无医了,恐怕……恐怕时日不超过三个月。”

“你说什么?!”朱元璋猛地站起来,眼神里满是不敢置信,“朕不信!天下这么多名医,总有能治好皇后的!”

他不甘心接受这个结果,当即下旨,在全国范围内寻访名医。

旨意里承诺,只要能治好马皇后,就封爵、赏良田五千亩、钱五千贯,还能入太医院为官。

朱元璋命李瑾立刻通过六部推行诏令,务必让天下人都知道。

探望完马皇后,朱植心里纠结得不行。

他手里的青霉素,对老鼠的感染有效,可对人体的疽症有没有效果?用量多少才安全?这些他都不知道。

要是救马皇后,万一失败了,自己肯定没好果子吃。

可要是不救,马皇后死了,李贤妃说不定能趁机成为后宫之主,对自己反而有利。

回到武英殿,朱植忍不住把心里的纠结告诉了李贤妃:“母妃,儿臣手里有一味药,或许能救皇后娘娘,可这药从来没在人身上用过,风险太大了。”

李贤妃愣住了,她既感激马皇后平时的照顾,又忍不住向往后宫之主的位置,陷入了矛盾之中。

纠结了许久,李贤妃才开口:“植儿,皇后待咱们母子不薄。

而且要是能把皇后救过来,你不仅能落下个孝顺的名声,将来去封地,也能拿到更富裕的地方,还能得到皇后的庇护,这对你的前程有好处。

娘支持你,试试吧。”

得到李贤妃的支持,朱植心里有了主意。

他决定,明日就去刑部借犯人做人体试验。

要是李贤妃刚才反对,他或许会延后,可现在既然母亲都支持了,他必须尽快验证药效,免得落个“有药不救”的把柄。

“好,母妃,儿臣明天就去安排。”朱植点了点头,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