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四合院:从翻译官开始进部 > 033 这是国内刚寄过来的,大使让我转交给你
换源:


       “把这笔钱捐给组织。”

方知行语气平静地解释道,“现在国内正面临外汇短缺的问题,这些钱能买到不少急需的物资。”

这件事很快就在整个代办处传开了。

桓大使在每周的例会上特意提到了这件事,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地表扬,但所有人都清楚他说的是谁。

会议结束后,郑参赞悄悄递给方知行一包中华烟:“这是国内刚寄过来的,大使让我转交给你。”

1961年年初,方知行的工作重心正式转移到对英国的物资采购上。

当时国内正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急需进口化肥、医疗设备和精密仪器。

但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严格的贸易封锁,即便有些商品允许出口,价格也往往比市场价高出30%以上。

令人意外的是,方知行的“作家”身份,竟成了打破这一困境的关键突破口。

在一次工业设备展览会上,方知行以“《英国何以强大》作者”的身份,与伯明翰一家机械厂的销售经理攀谈起来。

这位经理是个历史爱好者,对方知行书中关于工业革命的章节赞不绝口。

“你书中提到的那个专利制度案例,我祖父当年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经理兴奋地说道,“真没想到能亲眼见到作者本人。”

两天后,这家工厂以比市场价低15%的价格,向中国出售了一批二手车床设备——不过,合同上注明这些设备将运往“缅甸”。

“这就是知识所蕴含的力量啊。”

在返程的火车上,郑参赞难得开了个玩笑,“早知道这样,我当初也该写一本书。”

方知行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英格兰田野,轻声说道:“他们愿意降价,并不是因为我的书,而是看到了未来双方合作的可能性。”

但方知行心里很清楚,英国商人的让步是有一定底线的。

1961年夏天,国内急需一批特种钢材。

方知行通过关系联系上了谢菲尔德的一家钢铁公司,该公司的董事长在私人俱乐部接待了他。

“方先生,我非常欣赏您的著作。”

董事长晃着手中的威士忌酒杯说道,“但您需要的这种钢材,美国政府有明确规定,禁止向共产主义国家出口。”

“要是以印度中间商的名义来采购呢?”方知行神色平静地问道。

董事长笑了笑:“要是那样的话,价格就得根据‘风险系数’重新核算了。”

最终给出的报价,比正常价格高出了40%。

当天晚上,方知行在给国内的汇报电报中写道:

“资本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建议将采购渠道转向瑞典或瑞士,虽然价格依旧偏高,但和英国的方案相比,能节省大约20%的外汇……”

电报发出去后,他站在代办处顶楼的小阳台上,望着伦敦城里千家万户亮起的灯光。

一年前,他还只是个埋首书斋的研究者;

如今,他却必须在这片充满算计的商业领域里,为祖国争取每一分利益。

远处,大本钟低沉的钟声传来,仿佛在提醒他: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一次交易,都是另一种形式的较量。

1961年12月,伦敦下着淅淅沥沥的冬雨,泰晤士河上空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

方知行站在代办处的窗前,手里紧紧攥着刚刚收到的调令——他即将被调回国内。

方知行轻轻呼出一口气。整整三年了,他终于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离开伦敦的前一个周末,方知行特意去了伦敦市中心的百货公司。

他用自己攒下的外汇津贴,给父亲买了一块瑞士手表,虽然是最基础的款式,却有着走时准确的优点;

给母亲挑选了一条苏格兰羊毛围巾,质地柔软、用料厚实,足以抵挡北方的寒风;

给弟弟带了一支派克钢笔,给妹妹买了一双小皮鞋。这些东西在当时的国内,都是十分罕见的稀罕物。

付款之际,收银员面带困惑地问道:“先生,您这是准备返回祖国吗?”

方知行颔首作答:“没错,我要回家了。”

代办处为他举办了一场简单的送别活动。

平日里难得展露笑容的桓大使,亲自为他倒了一杯茅台,开口说道:

“小方啊,这三年你可没给咱们外交部丢脸。你不仅写了书,还负责了物资采购,就连英国的报纸都对你赞不绝口。”

参赞郑怀远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给予鼓励:“回去之后好好开展工作,说不定过几年组织还会把你调到更重要的岗位上。”

林秀琴和其他同事也纷纷向他送上祝福。

方知行逐一表达谢意,最后郑重地向桓大使敬了个礼,说道:“感谢组织的悉心培养。”

1961年12月18日,方知行拎着两个皮箱,登上了飞往莫斯科的航班。

其中一个箱子装着他全部的个人物品,另一个则塞满了这三年来收集的经济资料和撰写的研究笔记。

飞机起飞时,他透过机舱窗户,最后望了一眼被雾气笼罩的伦敦。泰晤士河像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地穿过这座曾经的世界中心城市。

三年前,他刚到这里时的陌生与不安,此刻还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如今即将离开,他已经成长为一名沉稳老练的外交官。

“接下来的目的地,是京城。”他在心中暗暗说道。

随着飞机不断攀升,云层渐渐遮挡了视线。方知行收回目光,缓缓闭上了眼睛。

他心里清楚,等待自己的将是新的任务,而这段在英国的岁月,会成为他外交生涯中永远难以忘怀的一段记忆。

回到京城后,方知行提着行李直接前往外交部。

外交部的大楼依旧保持着往日的模样,那是一栋色调灰暗的苏联风格建筑,门口站着手持枪械的卫兵。

他拿出证件登记时,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证件上已经有些褪色的照片。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