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四合院:从翻译官开始进部 > 042 现在有火车了,一天就能到老家了
换源:


       随着广播声,一列墨绿色的火车慢慢驶进站台。

方知行护着父亲挤进车厢,这时硬座车厢里早就挤满了人,一点空隙都没有。

汗味、烟味和煤烟味混在一起,过道上还堆着不少箩筐和麻袋。

方知行把靠窗的座位让给父亲,说:“爸,您坐里面。”

方海刚想推辞,身后涌来的乘客就把他挤到了座位上。

火车“咣当”一声开动了。

方海望着窗外慢慢远去的北京城,突然开口说:“当年逃荒来北京的时候,我是走着来的,整整走了二十八天。”

他那粗糙的手指不自觉地摸着膝盖,又接着说:“现在有火车了,一天就能到老家了……”

车厢里特别吵闹,各种声音混在一起。

卖瓜子的小贩在过道里来回走动叫卖,带孩子的妇女正在哄哭闹的婴儿,还有几个看着像干部的人在大声谈论事情。

方知行把水壶递给父亲,发现父亲的脸色已经有些苍白。

方知行关心地说:“爸,您喝口水吧。”

方海摇了摇头,从包袱里摸出一个药瓶,倒出两片去痛片放进嘴里咽下去,说:“老毛病了,腰疼又犯了。”

列车在华北平原上快速前进。

过了天津以后,窗外开始出现大片的盐碱地,干枯的芦苇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方知行注意到,沿途的村庄大多破破烂烂的,有些田地显然已经荒了很久。

方海突然压低声音说:“前年闹灾荒的时候,你大爷爷来信说,村里的人连树皮都吃光了……”

车厢里的喧闹声好像一下子变得很远。

方知行看着父亲弯着的背影,这才突然明白,为什么这两年父亲省吃俭用,也要坚持给老家寄钱。

傍晚的时候,列车终于到了济南站。

方知行扶着父亲下车,两人的腿都已经变得僵硬。

站台上寒风刺骨,方海没站稳,踉跄了一下,差点摔倒。

方知行急忙喊:“爸!”

方海摆了摆手,说:“没事……歇一会儿就好了。”

父子俩在车站附近找了一家国营旅社住下。

房间里没有暖气,被褥又潮又冷。方知行用热水泡了脚,之后又给父亲揉了揉腰。

第二天还没亮,两人就去了长途汽车站。

开往临沂的班车是一辆破旧的苏制嘎斯车,车厢里挤满了带着鸡鸭和箩筐的农民。

方知行护着父亲坐在靠窗的位置,汽车发动时,排气管冒出一股黑烟。

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挤过来,说:“同志,麻烦让一下!”她差点踩到方海的脚。

汽车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颠簸着往前走,远处,灰蒙蒙的山头像趴着的牛一样,伏在地平线上。

下午三点多的时候,汽车终于在一个满是尘土的小镇停了下来。方知行扶着父亲下车,之后两人又步行走了五六里山路。

方海喘着气说:“快到了……前面那个村口有棵老槐树的地方,就是方家村了……”

夕阳快下山的时候,两人终于看到了那棵光秃秃的老槐树。

树下有个穿着旧军装的民兵,端着步枪站岗,看到陌生的方知行和方海,马上警惕地走了过来。

民兵拦住他们,问:“站住!你们从哪里来?”

方知行赶紧拿出介绍信,说:“同志,我们是来探亲的。这是我父亲,他的老家就是方家村的。”

民兵接过介绍信仔细看了看,又上下打量了两人的穿着,这才点了点头,说:“跟我来吧。”

傍晚时分,三个人沿着村里的土路往前走。

路边低矮的土坯房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几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好奇地看着他们。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驴叫声,空气中飘着柴火和粪肥的味道。

民兵领着两人来到一座低矮的土坯院门前,夯土墙上爬着几株枯黄的藤蔓。民兵拍了拍门上斑驳的木板,喊:“铜叔,有人找您!”

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张黝黑的脸探了出来。方铜眯着眼睛打量着来的两人,突然眼睛睁得大大的,说:“铁……铁子?”

方海的声音有些发抖,他走上前一把抓住堂兄的手,说:“铜哥!”方铜的手粗糙得像树皮,指节粗大,掌心全是老茧。

看到眼前这情景,民兵咧嘴一笑,开口说道:“果真是铜叔家的亲戚,那我就先回了。”

话音刚落,他便转过身迈开脚步,胶鞋踩在黄土地上,留下了一连串清晰的脚印。

方铜赶忙侧身,把两人迎进了自家院子。

院内铺着青石板,角落处堆着一摞柴火,一只芦花鸡正低头在地上啄食。

这时,正屋的门帘被掀开,五六个人从屋里走了出来。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拄着拐杖,脚步有些不稳地慢慢走出,开口问道:“是不是从京城回来的铁子啊?”

这位老人正是方海的大爷爷。虽说他已年近八十,但腰背依旧挺拔,一双眼睛也还透着精气神。

方海快步上前,伸手想去搀扶老人,嘴里说道:“大爷爷,是我!我带着知行回来看您啦!”

大爷爷的目光越过方海,落在了方知行身上,疑惑地问道:“这该不会是……知行这孩子吧?”

方知行往前挪了挪脚步,神情恭敬地弯下腰,深深鞠了一躬,说道:“大爷爷,您好。”

“好,真是太好了!”大爷爷的声音突然提高,朝着屋里其他人喊道:“都愣着干什么?赶紧忙活起来,烧水、做饭,别耽误了!”

屋子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大家都忙碌了起来。

方铜的妻子王氏,身边牵着两个瘦小的孩子,有些胆怯地站在角落里;

方铜的大儿子方青树,是个二十岁出头、身材壮实的小伙子,手脚麻利地搬来了长条板凳。

方海打开随身带的蓝布包袱,把里面的东西一样样拿出来,一边拿一边介绍:

“这是给您带的‘大前门’香烟,这是给孩子们准备的糖果,还有这些旧衣服,您看看能不能用得上……”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