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官员纷纷上奏:
“陛下!安禄山有谋反之心!”
李隆基看了奏章,
顺手塞进抽屉里,
嘴里嘀咕:
“哎哟,这不就是个‘想回家’嘛?”
此时朝堂上,
还有个叫陈希烈的宰相,
原是李林甫旧部,
现在成了杨国忠的眼中钉。
杨国忠天天盯着他,
眼神像探照灯:
“你是不是也在等我倒台?”
陈希烈一看风向不对,
连夜递辞呈:
“陛下!我不干了!我回家种地去!”
李隆基正想找人接班,
想让吉温顶上,
结果杨国忠跳出来大喊:
“不行!吉温是安禄山的人!
让他当宰相?咱大唐的脸面不要啦!”
于是转头推荐韦见素——
这哥们儿平时没存在感,
但跟杨国忠关系铁,
简直比兄弟还亲。
李隆基点头:“好!就他了!”
封韦见素为武部尚书,同平章事。
至于吉温?
杨国忠冷笑一声:
“你想当宰相?
先去溧阳当县长吧!”
一脚踹出京城,
连行李都没给他留。
天宝十四载,
公元755年,
安禄山派何千年进京汇报工作,
说:“陛下,我想用32个蕃将替汉将。”
李隆基一听,
二话不说:
“行啊!随你!”
杨国忠和韦见素急了:
“陛下!这不是给安禄山发兵符吗?!”
联名上奏请求拆分兵权,
结果奏本躺在案头,
像块砖头一样没人理。
李隆基拍拍他们肩膀:
“放心吧,我对安禄山推心置腹,
他肯定不会造反,
东北还得靠他镇守呢!”
杨国忠心里默念:
“陛下,您这是把刀插进胸口,
还笑着说‘疼吗?’”
其实啊,
安禄山回到范阳后,
立马开始扩军练兵,
部队规模直接翻五倍!
比以前更狠、更猛、更不怕死。
朝廷派人来查,
他装病不见,
有时使者来了二十多天,
只能坐在屋里啃馒头,
连个影子都见不到。
有人问:“他到底有没有病?”
回答是:
“有,而且很重——
叫‘装病综合征’。”
长安这边,
杨国忠没因为李隆基那句“朕信得过他”就躺平,
反而更紧张了——
像个被狗追的猫,
一边舔爪子一边盯地图:
“不行!得抓证据!”
他立马指使京兆尹:
“去!查安禄山在京城的宅子!
翻柜子、撬地板、拆床板都行!”
京兆尹一脸懵:
“这……是不是有点过了?”
杨国忠冷笑:“不狠点怎么看出他是反贼?”
门客被抓了,
书信抄了,
连安家厨房里的腌菜坛子都被翻了一遍——
结果啥也没捞着,
只发现一包辣椒粉。
可安庆宗早就看穿一切,
天天在府里踱步,
边走边嘀咕:
“爹啊,你那些秘密我都知道了,
你别急,我给你传消息。”
原来这小子留在京城,
不是为了玩乐,
是为了筹备跟荣义郡主的婚礼——
说是婚事,
其实是情报站!
六月,李隆基又下诏:
“安禄山,你儿子要结婚了,
你来一趟呗!”
安禄山一听,
立刻装病:
“陛下!臣病得快死了,
实在没法动弹,
请原谅!”
七月,他又上表:
“陛下!我送3000匹马给您,
表达忠心!”
结果派了6000多人护送,
队伍浩浩荡荡,
像一支军队路过。
地方官一看:
“卧槽!这是来送礼还是来打仗?”
当场拦截:
“你们不能进关!
违者按军法处置!”
安禄山那边气得直跳脚:
“我就是想表示诚意嘛!”
李隆基这时候也开始皱眉:
“嗯……这事儿有点不对劲。”
但转念一想:
“算了,天下太平这么多年,
他们肯定不会造反。”
他继续相信:
“百姓还叫我‘圣明皇帝’呢,
谁敢不听话?”
直到十月某天,
杨国忠风尘仆仆冲进宫,
头发乱得像鸡窝,
脸白得像纸:
“陛下!大事不好!
安禄山起兵了!
他已经打到洛阳了!”
李隆基正啃苹果,
头都没抬:
“哦?他不是说要送马吗?”
满朝文武愣住:
“陛下!您这是……
还在等他的快递?”
众人面面相觑,
心里只有一个问题:
“李隆基到底靠什么这么淡定?
难道他真以为安禄山是来参加婚礼的?”
而另一边,
安禄山已经披甲上马,
眼里全是火光:
“杨国忠,你不是说我谋反吗?
我现在就让你看看——
什么叫真正的反!”
到了天宝十四载,
安禄山手里攥着三镇节度使的大印——
范阳、平庐、河东,
兵力二十多万,
比长安城的公务员还多。
他不是想造反,
是真的不想跟李隆基翻脸。
毕竟人家给他官做、给他钱花、还让他穿龙袍,
这恩情,比亲爹还亲。
可现实太扎心:
太子那边盯他像盯仇人,
未来皇帝都看不顺眼他了!
他原本打算等李隆基驾崩再动,
结果杨国忠天天追着他屁股后面跑,
像狗皮膏药一样甩不掉——
“你犯法!”
“你可疑!”
“你家门客是不是间谍?!”
温佶被贬了,
宅子被抄了,
门客被暗杀了……
这不是欺负人,是往死里逼啊!
最要命的是,
皇帝突然下诏:“来京喝茶!”
安禄山一看诏书,
差点把茶杯捏碎:
“陛下!您这是让我去送死吗?!”
他整日坐立不安,
夜里睡不着,
白天不敢笑,
连饭都不敢多吃——
怕吃多了被怀疑有阴谋。
终于有一天,
他一拍大腿:
“不行了!我等不到李隆基死了!”
于是悄悄找来严庄、高尚、阿史那承庆,
三人密谋一夜,
最后得出结论:
“先下手为强,不然咱就成烈士了。”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
安禄山召集诸将开会,
脸上没笑,眼神却亮得吓人。
他缓缓拿出一张纸,
语气沉重:
“我接到密旨——
皇帝让我带兵入京,
干掉奸相杨国忠。”
众将愣住,
心想:
“这哪是密旨?
这分明是催命符!”
但没人敢问,
因为大家都懂:
这不是真旨,
是安禄山自己写的剧本。
他顿了顿,
继续说:
“诸位,准备出发!”
命令一下:
贾循留守范阳,
吕知诲守平庐,
高秀岩镇大同,
他自己亲率大军,
还拉上西契丹、突厥这些老铁,
一口气凑出十五万人马——
比大唐禁军还猛!
队伍开拔那天,
风卷黄沙,
旌旗猎猎,
就像一场盛大的秋游。
有人说:“这不是造反,
这是组团去长安旅游。”
安禄山骑在马上,
回头望了一眼范阳城,
低声说:
“陛下,我不是不想当好人,
是你逼我当坏人。”
可能有人会问:
安禄山为啥没派兵守住太原?
这不是疏忽,是真没那本事。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