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经过数日在水中浸泡,已经发芽,白色娇嫩的谷芽,在黑色土壤衬托之下,显得愈发娇嫩。
细看之下,却又十分健硕。
果然,种田还是种的少怡情,去乡下照看几亩地,着实把张国昌累坏了,到现在还一手老茧呢!
“你不是说全种水稻吗?怎么只给一个菜床播种?”
阎埠贵看张国昌给一个菜床撒了种子后,其他菜床完全没有要播种的意思。
他没播种,是不是就还有希望要来自己种?
张国昌:“过阵子你就知道了。”
多说无益,他又不懂,说了也白说。
说是过阵子,实际上,第二天菜床里的谷芽便开始生根。
白嫩的芽儿生出一缕缕根须,深深地扎进土壤。
第三天,根须牢牢抓住黑土。
第四天的时候,就已经冒出一点绿。
张国昌每天爬起来,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暖房看水稻生长情况。
每每有所变化,这心里呀!满满都是成就感。
刷牙都要看着水稻刷。
眼里满满的爱意,瞧着哪是水稻呀!分明跟自己的孩子差不多。
眨眼过去十天半个月,菜床已是一片绿意盎然。
天气转凉,暖房里的温度尚可,却也冷了几度。
“没有计温表属实不方便,也不知道学校有没有。”
没有计温表不方便维持暖房里的温度,张国昌考虑上午去一趟学校,找金东问问,让他想办法给自己弄一个计温表。
当前国内物资太过匮乏,否则何至于这点小事都要去麻烦校长。
关键没地方买呀!
都准备出门了,张国昌又跑去暖房看禾苗。
看的都走不动道了。
如今才过去十多天,这禾苗竟已生的青葱,足有一根筷子那么长。
聚龙2号的生命力,比龙稻201更加旺盛,茁壮。
一根根挺拔而起,屹立在浅浅水中。
“过阵子,差不多可以把水放掉了。”张国昌暗忖。
“国昌,国昌!”
“国昌在家没?”
“应该还在睡觉吧?门前那大爷不是说没见他出门吗?”
门外传来两个声音。
是校长金东和丁宁。
张国昌面上一喜,正说准备去找校长呢,没想到校长自己上门了,倒是省事。
“在呢!”
张国昌掀开帘子走出房间,“校长,丁老师,你们怎么来了?”
见到张国昌,两人是既溢于言表的喜色,又面露凝重。
金东道:“进屋说吧!”
屋里。
张国昌给二人递上热茶,丁宁责备张国昌这么些天也不见他去找甜甜玩,“你小子,这么些天也不见你找甜甜,咋地,瞧不上我们家甜甜?”
张国昌一头冷汗,小老头说话这语气,整的跟岳父责备女婿似的。
张国昌还不好说什么,丁甜甜是长得好看,可两人在一起不能光看颜值,性格、家庭,长短……方方面面都要契合。
郎有情,妾未必有意啊!
金东嗔怪道:“你个老东西,年轻人的事你急什么?是你的,早晚是你的。”
“哼!”
张国昌话头一转,“说说正事,你们选址选好了吗?”
“今天您二位过来,是不是就为了选址的事?”
上一批龙稻201,定在明年开春在四九城周边发展四个测试点耕种。
张国昌还是负责秦家村的测试点,丁宁、金东两人各自负责一个点。
两人今儿火急火燎的过来,张国昌还以为他们是因为测试点的事找自己去实地勘察?
两人都是老学究了,犯不着脸色这么凝重吧?
提起正事,丁宁脸上喜色一收,与金东一样,满脸的复杂。
金东开口说道:“是这样的,昨天我们受邀去那里开会。”
金东神秘兮兮的往上指了指。
“那里?”
那里是哪里?
张国昌一脸懵,片刻后恍然大悟。
丁宁难掩喜色,这会儿想起来仍然止不住的激动。
“国师亲自接见了我们。”
“国师对你十分有兴致,校长本想叫你过去,国师说暂时先不必见面,等来年你的龙稻201达标,他亲自给你颁奖。”
听闻他俩见到国师,而且如果能达标,来年国师亲自给自己颁奖——
张国昌也是神魂俱颤。
那可是好几代全国人民都敬仰的传说人物,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有机会亲面国师。
“达标?”
金东点头,道:“国师提出两个要求,龙稻201落地最高产量要维持在八百斤上下。”
“新田产量要破四百斤。”
“只要达到这个标准,来年的国庆观礼,必有你国昌一席之地!”
说到此事,金东深深的凝视张国昌,眼里藏不住的羡慕。
这小子——
他都这把年纪了,也没上过城门楼子。
这小瘪犊子,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殊荣,怎不叫人羡慕。
丁宁补充道:“国师说了,要什么给什么,你回头列个清单出来,只要这个世界上有的,国师都会想办法给你弄来。”
“请你务必确保确保产量达标。”
“国师还说了,一国之运,在你张国昌一人之手。”
“四万万百姓的生计,全在你一人。”
“你肩上担子很重。”
“但只要此事成了,国家和人民不会忘了你,无论物资还是荣誉,国师都会以最高规格待你。”
高产量水稻,既是金东丁宁毕生所愿,也是他们苟且半生,头一回接到国师颁布的任务。
激动之余,也难免紧张。
可谓是压力山大。
万一事情没办好,产量未能达标……活着多喘口气,都会愧疚啊!
高产八百,新田四百——
张国昌哂然一笑,笑的云淡风轻。
“放心好了,就这点产量,包在我身上。”
“只要来年没有极端天气,绝对能够达标。”张国昌信心百倍。
有了张国昌这句话,金东和丁宁两人如释重负,各自长舒一口气。
“好!”
“有你这句话,我俩心里就有底了。”
两人以前从来没有种过亩产高于三百斤的水稻。
过去他们的战绩,最多就是种过亩产二百六七十斤的水稻。
那是在试验田,除了试验田,一落地,亩产就一百七八十斤,和传统高杆水稻产量没什么区别。
头一回着手种植亩产超过八百斤的龙稻,心里没谱。
张国昌这么有信心,他俩受到感染,也有了一定的把握。
这时,张国昌突然说道:“龙稻201交给别人种吧!咱不种龙稻了。”
“啊?”
“什么?”
两人一愣,旋即大惊失色。
不种龙稻种什么?
“种聚龙2号。”
“两位,随我来!”张国昌笑盈盈起身,将两人带进暖房。
“聚龙2号??”
“没听过。”
“也是水稻?”
“你新研发的品种?”
“预计亩产多少?”
“800……公斤!”
“也是800啊!”
“什么?”
“800公斤?”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