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斤肯定有,三百斤不好说。”
“我以为他种的那么稀,三十斤亩产都达不到,没想到……”
“不愧是大学生,真有两把刷子。”
“谁说不是呢!咱们种了一辈子地,都没人家一个学生种的明白。”
村民争先夸赞张国昌。
看到一帮叔叔爷爷辈,众星拱月般簇拥在张国昌左右,纷纷夸他这个大学生前途无量什么什么的。
秦京茹高兴的见牙不见眼,
也不知道为什么,嘴角就是压不下来。
秦拥军挠了挠头,怪不好意思,“我以前还老觉得他不会种地,老想着让他跟我学,不让他移栽,不让他种那么稀……”
“还好国昌没听我的,不然就坏事了。”
想起以前自己百般阻止,还要教张国昌怎么种地,这会儿秦拥军尴尬的都不好意思直视张国昌。
“国昌,你估计你这一亩田能有多少粮食?”秦继业问道。”
张国昌笑了笑,“明天就知道了。”
“国昌,来年种水稻的时候,你教教我们呗!”
“对啊国昌,我们都跟你学。”
眼瞅张国昌马上大丰收,村民们一阵眼热,今年是白搭了,来年可得跟这小子好好学学。
张国昌自是一一应下,水稻明天可以收了,是时候去一趟学校。
都快大半年没上学校去过,估计学校都快忘了自己有这么一号人了。
正好明天是约定交卷的日子。
次日,张国昌走进教室时,贺建华一副见了鬼的样子,“我草!这谁呀?”
“稀客呀兄弟!”
“您还活着呢?”
贺建华瞄了一眼张国昌手里的稻穗。
“不是,别告诉我,你跑南方去了?”
“找个变异株,至于吗?”
“您可真是我辈楷模啊!”
“一个学期翘四个月课,真行!”
有学生喊:“丁先生来了。”
学生们各自落座,许久未见的丁宁微笑着走进教室。
“同学们,说好今天是交卷的日子,大家都准备的怎么样了?”丁宁扫了一眼教室,学生们面前的老木桌上,基本都摆着一株或几株水稻。
看来大伙准备的不错。
水稻自然变异株其实并不罕见,只要多去田里走一走,总能找到一些。
水稻育种,找到自然变异株只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
开学第一个学期,学生们能找到自然变异株,种上几个月,相当不错了。
慢慢来嘛!
“李建军,刘建军……”
老师在讲台上点名,让学生把‘卷子’交上去,他就在讲台上抱着水稻端详个几眼,很快便给出评分。
大多同学都及格,个别同学有把观察水稻生长过程详细记录下来的,都给了高分。
贺建华频频侧目,偷偷观察其他同学手里的变异株,再看看张国昌手里仅有的一根稻穗。
贺建华紧张的不行,“大哥,您就拔了这么一根稻穗?”
一根稻穗,您糊弄鬼呢?
而且,它还不是变异株。
“普通的水稻?”
“对,就是普通的水稻。”
贺建华扶额,“完了!”
他只想修个学分,国昌至于这么坑他吗?
愁死了!
怕什么来什么。
丁宁眼睛扫过来,“张国昌。”
张国昌拿上他的那根稻穗,四平八稳走上讲台。
贺建华捂着眼睛,没眼看。
兄弟跌份儿,他脸上也不光彩啊!
何况张国昌就准备一份,马上就轮到他丢人现眼了。
“哎!”
讲台上。
丁宁拿过张国昌递来的稻穗,打眼一看,身体轻微的颤了一下。
随后迅敏的抓过讲台上的老花镜,戴上后,仔细端详。
“这,这是……”
丁宁诧异的盯着张国昌,眼神中满是不解,“你这稻穗哪弄的?什么品种的稻穗?”
没见过一根稻穗结了这么多谷子的,而且每一粒谷子都十分饱满。
张国昌刚要开口,丁宁抢先说道:“你先别说话,我数数。”
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丁宁十分认真的数数。
“一二三四……”
许是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数了几十粒后,又从头开始数起,深怕出错。
“一,二,三,四……”
什么情况?
贺建华及其他同学也察觉到丁宁的异常。
“咋的了这是?”
“还咋的了,肯定是被国昌气的。”贺建华心想。
人家老教授容易嘛!
一把年纪了跑来授课,你就拿一根稻穗糊弄人家。
数完了,一百八十三粒。
其实这活儿,张国昌前阵子也干过,这几天他一直在田里数稻穗呢!
张国昌前前后后数了有一百多根稻穗,今天这根的数量属于中等级别的。
多的能有二百三四十粒。
少一点的也有一百三五十。
丁宁激动万分,拽着张国昌手臂追问:“快说啊!你这稻穗哪来的?”
高秆籼稻(如邵武白),单穗粒数在80~120粒之间。
这当中还有不少秕谷,就是谷子里面没有米,空的或是超小一粒。
要不亩产量也不会那么少。
丁宁从业这么些年,从来没见过一根稻穗结这么多谷子,而且几乎没有秕谷。
如果每一根稻穗都长这么多谷子,一亩田……应该能突破二百斤吧?
一个声音告诉丁宁,肯定能突破二百斤。
可是固有的认知,让他不敢相信。
张国昌淡淡的一笑,给出一个数字:“亩产……应该有五百斤左右吧!”
“什,什么?”
这下不止丁宁满目震惊,全班学生更是炸开了锅。
贺建华噌的一下站了起来,“你说多少?”
“这怎么可能?”
贺建华可是记得很清楚,丁宁几个月前说,如果有谁能培育出亩产二百斤产量的水稻品种,学校,地方政府乃至国家会给予什么什么样的奖励。
反正奖励超级吓人就是了。
刚开学那会儿,很多学生做梦都做他们培育出亩产二百斤的水稻品种呢!
而今,张国昌竟说他研究出亩产五百斤的水稻品种——
贺建华眼珠子瞪的比牛眼还大。
“你你你……你如何判断它亩产能到五百斤?”丁宁声音都在颤抖。
亩产五百斤……
丁宁都吓到了,“如果你说的是真的,你知道这一根稻穗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我们国家四万万同胞,再也不用挨饿了。”
“你对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功劳,大过神农氏。”
“你……”
丁宁激动地都说不出话来了。
张国昌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让丁宁一个老头手臂抓的这么紧。
五百斤……张国昌说的非常保守了。
龙稻201理想状态下,亩产量可以达到400公斤,也就是八百斤。
张国昌毕竟第一次种田,两世为人头一回伺候农田,又没收上来称重过。
具体能产出多少粮食,说不准。
反正五百斤肯定是有的。
张国昌松开丁宁的手,稍稍退后两步,才敢说:“龙稻201早在几个月前我就已经培育出来了,这几个月没来学校上课,就是在乡下租田做实验。”
“目前种子了五亩水田,今天就可以收成,具体亩产量能达到多少,收上来就知道了。”
“一会儿下了课,老师如果有时间,不妨……”
下课?
还等什么下课,天塌了现在也要去看一看亩产五百斤的水稻,究竟长什么样子。
“走,现在就走!”丁宁饿狼扑食般扑上来拉着张国昌胳膊就往外拽。
贺建华追出来:“等等我,我也去。”
教室里其他学生也一窝蜂似的追出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