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我带族人兴家,全族扶我上青云 > 第三十四章 官督民办
换源:


       李铭点头,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晨雾里,心里踏实了不少。

另一边的赵三拿着李铭写的造方,当天就赶回了县城,把它双手捧给了王通判。

王通判坐在太师椅上,翻着那张草纸,嘴角撇得老高:“就这破纸?也值得本大人费心思?”

“大人,这造方看着简单,可李铭靠它赚了不少钱!”赵三赶紧凑上前,谄媚地笑,

“您把这造方给周掌柜,让他开个新作坊,官督民办,到时候赚了钱,您分大头,还能在巡抚大人面前邀功,这是双赢啊!”

王通判摸了摸胡须,觉得这话有道理。

他当天就把周扒皮叫到府里,把造方扔给他:“给你半个月,开个新作坊,造出跟李家一样的纸!要是办不好,你这书坊也别开了!”

周扒皮接过造方,如获至宝,当场拍着胸脯保证:“大人放心!小的保证造出最好的纸,给您长脸!”

他回到书坊,立刻关了原来的竹纸生意,雇了十几个工人,在县城西头租了个大院子,支起五口大锅,照着造方上写的芦苇 竹子煮浆忙活起来。

第一天,周扒皮盯着工人往大锅里倒芦苇和竹子,心里美滋滋的。

他算了算,要是每天造两百捆纸,每捆卖三十五文,一个月就能赚两百多两银子,比原来卖竹纸赚得还多!

可刚煮了两个时辰,工人就跑过来喊:“掌柜的,这浆不对劲!煮出来又散又涩,根本成不了团!”

周扒皮跑过去一看,锅里的芦苇和竹子浮在水上,根本没煮烂,用木勺一捞,纤维还硬邦邦的。

他皱着眉,翻出造方看了看,上面只写了煮浆,没写加什么东西。

“肯定是李铭那小子藏了东西!”周扒皮骂了一句,却也没办法,只能让工人接着煮。

“煮到烂为止!”

工人煮了五个时辰,锅里的浆终于煮烂了,可捞出来一看,还是散的,像稀泥似的。

周扒皮急了,让工人直接往浆里加面粉。

他觉得加了粉就能成团,结果晒出来的纸又厚又硬,一掰就碎。

“再煮!再加粉!”周扒皮红着眼喊,工人不敢违抗,只能接着煮。

可不管怎么调整,煮出来的浆不是散就是硬,晒出来的纸不是一扯就破,就是透墨严重。

周扒皮不死心,硬着头皮把这些新纸摆到铺子里卖,还挂了个“官督民办,官府认证”的牌子,想蒙骗商户。

有个姓吴的账房先生,听说周家出了“新纸”,还是官府认证的,就买了一捆回去写账本。

结果刚写了两页,纸就破了,墨汁楼了满桌,把账本都染黑了。

吴先生气得直跺脚,拿着破纸就往周家书坊跑:“周扒皮!你这是什么破烂纸!我写账本都漏墨,你必须给我退钱!”

周扒皮正在后屋算账,听见动静赶紧躲起来,让伙计出去应付。

伙计见吴先生怒气冲冲,只能赔笑着说:“吴先生,这纸是新试的,可能有点问题....要不我给您换一捆?”

“换?我不要你的破纸!我要退钱!”吴先生不依不饶,嗓门越来越大,引来了不少路人围观。

有个之前买过周家竹纸的学子也凑过来:“我上次买他家竹纸,写半页就破了,他也不给退!周扒皮就是个骗子!”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都跟着喊“退钱”“骗子”。

周扒皮躲在铺里,听着外面的喊声,心里发慌。

他怕事情闹大,被王通判知道,只能让伙计赔了吴先生三倍的钱,还送了他一本《论语》才算完事。

可这事还没完。

之后几天,陆续有商户找上门退钱,有的是纸破了,有的是墨透了,还有的是纸里掺了沙子,原来工人煮浆时,没过滤干净,把泥沙子也煮进去了。

周扒皮没办法,只能一次次赔钱,半个月下来,新作坊不仅没赚钱,还亏了两百两银子,雇来的工人也跑了大半。

“李铭这小子!肯定是他故意留了一手!”周扒皮坐在铺里,看着满屋子的破纸,气得直拍桌子。

可他又没办法,造方上确实没写加什么东西,他总不能去找王通判说“李铭骗了咱”,那样只会让王通判觉得他没用。

他只能把满屋子的破纸低价卖给烧火的,看着那些纸被扔进灶里烧成灰,心里疼得直抽气。

两百两银子,那是他好几年的利润啊!

周家仿造“官督民办”纸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很快传遍了县城和周边村镇。

有商户怕得罪官府,不敢再买李家纸,纷纷取消了订单。

苏记书铺的订单从原来每月两百捆降到了一百捆,苏婉清拿着账本,急得嘴角起了泡。

她知道,这一百捆纸,连作坊的成本都不够。

消息传到李家村,作坊里的气氛一下子沉了下来。

原本女人们每天都要围着竹篾架晒纸,男人们劈竹子、煮浆,忙得脚不沾地,现在却只能半天干活,半天坐在作坊门口织草席。

草席卖得便宜,一张才两文钱,可总比闲着强。

刘婶织着草席,看着空荡荡的竹篾架,忍不住叹了口气:“这要是再没订单,咱这作坊怕是真要停了。”

张婶手里的草席针顿了顿,抬头看了看祠堂的方向,李铭正在里面跟陈先生学经义。

“停不了!铭哥儿还在备考,咱得撑着!就算织草席,也得让他安心读书。”

没人提让李铭停学。

王氏每天早上都会煮一个鸡蛋,自己舍不得吃,偷偷塞给李铭:“你别管家里的事,好好读书。娘跟你爹织草席,能养活自己。”

李二河则每天天不亮就去田里,把原来种玉米的地改种豆子。

他听人说豆子磨成粉能做豆腐,就算作坊停了,做豆腐也能换点粮。

最让人暖心的是李瑾。

他还是每天天不亮就去作坊,蹲在石臼旁,哪怕没浆可捣,也会帮着晒纸。

他会把竹篾架上的纸一张张李平,要是有风吹歪了,就用小手慢慢扶好。

晚上李铭从祠堂回来,李瑾就会攥着块糖糕守在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