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我带族人兴家,全族扶我上青云 > 第四十五章 布坊
换源:


       “这是我爹找的,里面有去年会试的真题,你路上看看,说不定能用得上。”

李铭接过书,见封面上贴着张小纸条。

“治世策论可加作坊分工案例,我爹说实务案例最能打动考官。”

“谢谢。”李铭把书放进竹箱。

“等作坊定下来,我就开始安排分工,黑风口那边采桑皮、煮浆,县城这边晒纸、打包,每月能多产两百捆纸,够苏记和回春堂的订单了。”

苏婉清点点头,没说话,只是看着车外的芦苇荡,风把她的发辫吹得轻晃,像极了她布包上的兰草花纹。

回到村里时,天已经黑了。

老族长在祠堂等着,见他们回来,赶紧问:“咋样?布坊能用不?”

“能用!”

李铭把地契副本递给老族长。

“租金每年二十两,地保说了,周扒皮不敢来捣乱。

我打算明天就安排分工:三伯带四个后生管黑风口的原料,每天采桑皮五十斤、芦苇三十斤。

张婶带五个媳妇煮浆,按之前的草木灰比例来。

刘婶带两个媳妇去县城管晒纸,王老汉负责质检,不合格的重新回锅。”

“好!”老族长拍着桌子。

“明儿个卯时,让大伙都来祠堂,咱把分工定下来,尽早开工!”

当晚,李铭回屋时,月头已经挂上房檐。

他从竹箱里掏出《会试策论精选》,就着油灯翻了两页,又拿出策论提纲,在治世需兴实业那条后面补了行字。

“李家纸坊分工:男采原料、女晒纸、老质检,人人有事做,家家能饱腹,可引《大学》格物致知证之。”

写着写着,就听见院外传来轻响。

打开门,见李瑾蹲在门槛上,手里攥着块皱巴巴的糖糕,是早上他给的那块,还没吃。

“铭哥...糖。”

李瑾把糖糕递过来,眼里亮闪闪的。

“作坊...开工,我...捣浆。”

李铭摸了摸他的头,把糖糕掰成两半,一半塞给他。

“瑾儿乖,明天就开工,你还去捣浆,捣够十锅,给你加两块糖。”

李瑾咧开嘴笑,口水沾了满脸,却小心地把糖糕揣进怀里,蹦蹦跳跳地走了。

李铭关上门,回到油灯下,继续温书。

第二日卯时,祠堂的门刚推开,族人们就陆续来了。

张婶系着沾纸浆的粗布围裙,手里攥着块磨得发亮的木勺。

三伯扛着半旧的竹筐,筐沿还站着桑皮的碎渣。

李瑾蹲在门槛上,怀里揣着块糖糕,见李铭进来,颠颠地跑过去,含糊道:“铭哥...开工?”

“开工。”

李铭摸了摸他的头,从竹箱里掏出张三尺长的桑皮纸。

这是苏婉清特意按他的要求做的,雪白细腻,够画满一张流程图。

他往供桌上铺纸,又摸出块掺了桐油的松烟墨,墨锭在砚台里磨了三圈,才提笔落下李家纸坊分工流程七个字,笔锋比之前稳了不少,是这几日熬夜练的。

族人们围过来,伸长脖子看,柱子挤在最前头,小手指着纸上的格子。

“铭哥儿,这是啥呀?跟先生教的算术格一样。”

“这是台账格。”

李铭笑着解释,从怀里掏出苏婉清送的格子纸,每张都印着整齐的小方格。

“往后采桑皮、煮浆都要记在这上面,每斤桑皮都要记个记号,少了多了都能看出来。”

三伯凑过来,挠了挠头:“采够量就行,记这干啥?多费事儿。”

“三伯,您忘了上次?”

李铭往祠堂角落指了指,那里堆着两捆发霉的桑皮,是上个月采多了没记清,堆在仓库潮坏的。

“记清采量才知哪天够煮、哪天缺料,不然像上次一样,煮浆锅空了半天,苏记的订单都差点误了。”

三伯看着发霉的桑皮,脸有点红,没再说话,只是往供桌前凑了凑,想看清流程图上的字。

李铭拿起炭笔,在桑皮纸上画了五条竖线,每条线旁写着一组分工。

他边画边说:“咱分五组,各司其职,别乱了章法。”

“第一组,原料组。”

他指着最左边的竖线。

“三伯带四个后生,每天去后山采桑皮五十斤、芦苇三十斤,上午九点前必须送到黑风口煮浆区。采多少记在台账上,少一斤得补,多了也记着,留着下次用。”

三伯赶紧点头:“我晓得了!明天一早就带后生们去,保证不耽误煮浆。”

他转头对身后的后生们说:“你们几个,别偷懒!采够量才能回,谁要是少采了,我饶不了他!”

“第二组,煮浆组。”

李铭的炭笔移到第二条线。

“张婶带五个媳妇,按十斤草木灰兑一百斤水的比例调碱水,煮浆要煮够八个时辰,我让人做了漏刻,滴完八桶水才算够。下午五点前必须把浆送到制浆区,锅底的渣要筛三遍,不能留粗纤维。”

张婶往前站了站,手里的木勺攥得紧。

“铭哥儿,碱水比例我记着,漏刻也会看,就是...万一煮糊了咋办?”

“煮糊了就倒了重煮。”李铭语气坚定。

“咱李家纸不能有半点差池,苏记的书生、回春堂的掌柜,都等着咱的好纸呢。”

他顿了顿,又软了语气:“您要是拿不准火候,就让小五来叫我,我每天上午会去黑风口看一趟。”

“第三组,制浆组。”

炭笔落在第三条线,李铭看向蹲在地上的李瑾。

“瑾儿,你跟三个壮丁一起捣浆,记住,要捣三下停一下,把纤维捣细。我做了竹筛,浆能漏过筛孔才算合格,晚上七点前送调浆区。”

李瑾站起来,使劲点头,又指了指自己的口袋。

“糖...够了吗?”

族人们都笑了,李铭从怀里摸出两块糖糕,递给他。

“捣够十锅合格浆,就给你两块糖,捣够二十锅,给四块。”

李瑾赶紧把糖糕揣进怀里,拍了拍,好像怕被人抢了似的,转身就去石臼旁等着,手里还攥着石杵。

“第四组,调浆组。”

第四条线旁,李铭看向刘婶。

“刘婶带两个媳妇,按十斤浆加一斤松烟桐油,调防蛀浆,桐油要掺匀,不能有疙瘩。次日凌晨五点前,把浆送到县城晒纸区,路上小心,别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