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婶有点慌,搓着手。
“铭哥儿,松烟桐油的比例我记不住,万一加错了咋整?”
李铭早有准备,从竹箱里掏出块小木牌,上面刻着浆十斤等于桐油一斤,还画了个小刻度。
“您把这木牌挂在浆桶上,加的时候量一量,就错不了。”
刘婶接过木牌,紧紧攥着,连声道谢。
“第五组,晒纸 质检组。”
最后一条线,李铭看向王老汉。
“王老汉带三个老人,在县城布坊晒纸,竹篾架晒纸要翻面三次,上午一次,中午一次,下午一次。质检时用手扯纸,能拉到原长的一倍半不破,才算合格,不合格的送回黑风口重煮。”
王老汉挺直腰板,手里的烟杆往地上一磕。
“放心!我眼神亮,不合格的纸,绝不让它出布坊!”
流程图画完,李铭把桑皮纸贴在祠堂正墙,用浆糊粘牢。
他又在旁边挂了本台账本,那是苏婉清送的线装本,每页都印着格子。
“往后每天收工时,各组都来记台账,三伯记原料,张婶记煮浆,瑾儿的壮丁记捣浆,刘婶记调浆,王老汉记晒纸和质检。”
族人们围着流程图,七嘴八舌地议论。
张婶的媳妇凑过来:“婶子,咱明天煮浆,我去调碱水,保证按比例来。”
三伯的后生也说:“三伯,咱明天早点去采桑皮,多采几斤,省得不够煮。”
李铭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踏实不少。
又想起会试的事,从竹箱里掏出《会试策论精选》,往怀里揣了揣。
早上管完分工,下午还得温书,离明年二月的会试,只剩四个月了。
当天上午,各组就动了起来。
三伯带着四个后生往后山走,每人扛着个竹筐,柱子也跟着去了,说要帮忙采桑皮,还能赚块糖糕。
李铭送他们到村口,叮嘱道:“桑皮要剥三层细皮,粗皮别带回来,煮浆时费事儿。”
“知道!”
三伯挥挥手,后生们跟着他,脚步轻快,比平时采桑皮积极多了。
李铭转身往黑风口走,张婶已经带着媳妇们支起了煮浆锅,柴火噼啪响,锅里的桑皮在碱水里翻滚,泛着浅黄的泡沫。
“铭哥儿,你看这碱水比例对不?”
张婶用木勺舀起一勺,递给他看。
李铭尝了尝,碱味不重不轻,刚好能软化纤维。
“对,就按这个来。记得煮够八个时辰,漏刻在旁边,别忘看。”
他刚要走,张婶突然拉住他。
“铭哥儿,我早上煮浆时,往碱水里加了半勺盐,你瞧瞧这浆,比之前细多了。”
她舀起一勺浆,对着阳光看,浆丝能拉到半寸长,还不断。
李铭眼睛一亮,接过木勺,尝了尝浆。
“真细!盐能软化纤维,您这主意好!”
他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是专门记作坊改进的,在上面写煮浆加半勺盐,纤维更细。
他又抬头对张婶说:“您记个盐用量台账,每天加多少盐,记下来,往后所有煮浆锅都按这个加。”
张婶赶紧点头,从怀里掏出块炭笔,在草纸上画了个盐字,又画了个半勺的符号。
“我记着,绝不忘。”
李铭又去了制浆区,李瑾正抡着石杵捣浆,石杵在他手里跟玩似的,砰砰响震得地面都发颤。
但捣出来的浆太稀,用竹筛一滤,好多粗纤维漏不下去。
“瑾儿,停一下。”
李铭走过去,握着他的手,教他慢捣深杵。
“别太快,每捣三下,停一下,让纤维充分碎掉。”
李瑾跟着学,捣三下,停一下,石杵落下的力道也沉了些。
等再滤浆时,粗纤维少了大半,浆能顺利漏过筛孔。
“对,就是这样。”
李铭摸出块糖糕,递给他。
“这是奖励你的,捣够十锅合格浆,再给一块。”
李瑾接过糖糕,没马上吃,而是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随后,他又抡起石杵,比刚才更认真了,嘴里还念叨着:“十锅...糖...”
下午,李铭去了县城布坊。
王老汉已经带着老人搭好了竹篾架,刘婶也送来了调好的防蛀浆,正往竹篾上倒,浆摊得均匀,没半点疙瘩。
“铭哥儿,您看这浆行不?”
刘婶指着竹篾上的浆,“松烟桐油都掺匀了,我量了,十斤浆加了一斤桐油。”
李铭摸了摸浆,细腻光滑,点了点头。
“行,就按这个来。晒的时候记得翻面,别晒太干,不然纸脆。”
王老汉凑过来,手里拿着张刚晒好的纸,递给他。
“铭哥儿,你扯扯看,能不能拉到一倍半。”
李铭接过纸,双手捏住两端,轻轻一扯,纸被拉得变了形,却没破,刚好是原长的一倍半。
“合格!”
他把纸递回去:“王大爷,您这质检够严,往后就按这个标准来。”
忙完作坊的事,天已经黑了。
李铭回到家,王氏早温好了小米粥,还炒了盘咸菜,里面放了点腊肉,是王老汉送的,让他补身子。
“铭儿,今天累坏了吧?”
王氏往他碗里夹了块腊肉。
“快吃,吃完早点歇着,别熬太晚温书。”
“娘,我知道。”
李铭喝了口粥,从怀里掏出《会试策论精选》。
他翻到治世需兴实业那章,苏婉清在旁边用红笔标了“可加作坊分工案例”。
他又拿起炭笔,在旁边写。
“李家纸坊分五组,原料、煮浆、制浆、调浆、晒纸各有责,日产纸五十捆,族人皆饱腹,此乃实业兴邦之小证也。”
正写着,小五跑进来,手里攥着张字条。
“铭哥儿,苏姑娘托人来送字条,说州府文渊书坊要订两百张桑皮纸,下个月送,让咱准备好。”
李铭展开字条,是苏婉清娟秀的字迹,末尾还写着“你备考别太累,订单的事我帮你盯着”。
他把字条叠好,放进怀里,又摸出那块小木牌。
那是给刘婶的浆油比例牌,心里忽然暖烘烘的。
第二日,李铭在祠堂挂了个竹编的箱子,上面贴了张桑皮纸,写着创新箱三个大字。
“往后谁有改进作坊的主意,就写在纸上,放进箱子里,采纳了就给奖励,像张婶加盐水煮浆,奖励小米三斗;谁要是能让纸更细、更韧,奖励碎银五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