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让后生们轮班守着,谁要是敢来捣乱,我一烟杆敲过去!”
李铭没再多说,扛着文渊书坊的订单往县城走。
竹箱里装着五百张桑皮纸,还有几张云纹纸样品,更装着他改好的策论草稿。
会试在即,他得抓紧每分每秒,既要让作坊的路走得稳,更要让自己的科举路走得顺。
到文渊书坊时,王掌柜早候着了。
见李铭来,赶紧迎上来:“李解元,你这纸我看过样品,结实得很,学生们肯定喜欢。”
李铭打开竹箱,拿出桑皮纸。
“掌柜您试试,这纸能折二十次不破,写起来不晕墨,比竹纸便宜两文一张。”
王掌柜接过纸,反复折了折,又用毛笔写了个字,笑着说:“好纸!我再订两百张云纹纸,给先生们当教案纸,看着体面。”
“没问题!”
李铭应下,心里盘算着:文渊书坊的订单,加上回春堂、绸缎庄和县学的,每月能赚近两贯钱,够作坊雇四个帮工,他也能多些时间温书。
从书坊出来,李铭往苏记走,想跟苏婉清说订帮工的事。
刚到铺门口,就见苏婉清正跟两个汉子说话,是她找的帮工,看着老实本分。
“铭哥儿,你来了。”苏婉清笑着说。
“这是张二和李四,手脚勤快,家里人口多,肯定能好好干。”
张二和李四赶紧拱手。
“李解元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干,不偷懒!”
李铭点了点头。
“好好干,每月给你们三十文工钱,管两顿饭。”
汉子们连连道谢,眼里满是感激。
这工钱比种地多一倍,还管饭,是难得的好活计。
苏婉清看着李铭,眼里满是笑意。
“帮工找好了,你就能多温书了。对了,我把你改的策论拿给我爹看了,他说民为邦本那段加得好,会试肯定能得考官赏识。”
“借你吉言。”李铭心里暖烘烘的。
“等忙完这阵,我请你和苏叔吃饭,感谢你们帮了这么多。”
“不用谢。”苏婉清小声说。
“能帮你做点事,我也高兴。”
李铭摸了摸怀里的免税文书,又想起张先生说的官府订单,心里踏实得很。
当晚,李铭坐在油灯下温书,《经义集注》翻得卷了边,策论草稿上满是批注。
他想起刘轩窥探的事,在草稿上写:“所谓为政以德,非仅靠律法,更需防小人作祟。
吾办作坊,虽有免税之权、人脉之助,仍需谨小慎微,方能长久,此亦治世之理也。”
油灯的光晕落在纸上,把字迹映得格外清晰。
屋外的寒风刮的极大,但屋内却温暖非常。
张婶带着媳妇们围着煮浆锅,木勺在锅里搅得咕嘟响,草木灰水的碱味混着桑皮的清香飘得老远。
三伯蹲在原料仓库前,把新采的桑皮按斤分成小捆,每捆都用麻绳扎紧。
他旁边摆着苏婉清送的格子台账,每捆桑皮旁都画着个歪歪扭扭的记。
李瑾则光着膀子抡着石杵,石杵在石臼里撞出砰砰响,汗珠子顺着脊梁往下淌,却没停下。
他记着李铭说的捣够十锅给糖糕,比平时更卖力了。
“瑾儿,歇会儿喝口水!”
张婶端着碗温水走过去,见他石臼里的浆快捣好,笑着说:“这浆细得很,等会儿肯定能漏过筛子,又能得块糖糕。”
李瑾咧嘴笑,露出两排不齐的牙,却没停手,只是含糊道:“糖...十锅...”
正说着,就见个穿宝蓝锦袍的身影往作坊这边走,是刘轩。
他手里攥着个纸包,装作买纸的模样,脚步却往煮浆区挪、
前几日刘同知让他摸清李家煮浆的秘方,尤其是草木灰和水的比例,这回他可是揣着主意来的。
“哎,这不是刘公子吗?来买纸?”
三伯先看见他,心里犯嘀咕。
刘轩从没买过李家纸,今儿突然来,定没好事,手里的麻绳攥得更紧了。
刘轩停下脚,假模假样地打开纸包。
“我...我来买两捆云纹纸,给我叔写文书用。”
他的眼睛却瞟着煮浆锅旁的草木灰堆,想看清张婶怎么调碱水。
张婶心里有数,故意往草木灰堆前挡了挡,手里的木勺搅得更欢。
“云纹纸在县城布坊呢,这儿只有刚煮的浆,刘公子要是急,我让小五送两捆过来?”
“不用不用。”
刘轩摆摆手,往原料仓库挪了两步。
仓库门没关,能看见里面堆着的桑皮和煮浆用的大缸。
“我就是随便看看,你们这作坊挺大,比我家书坊热闹多了。”
他边说边往仓库里凑,脚悄悄跨过了门口原料区禁入的竹栏。
那是李铭特意让三伯编的,怕外人碰原料,尤其是煮浆的草木灰比例,是作坊的核心秘方。
“不行!”
李瑾突然扔下石杵,冲过来张开胳膊挡在仓库门口。
他手还沾着浆,在锦袍上蹭了道灰印,却不管不顾,攥着刘轩的衣袖。
“铭哥...说,外人...不能进!”
刘轩被他攥得生疼,不耐烦地推了他一把。
“你个傻子懂什么!放开!”
可李瑾力气大,不仅没放,反而使劲一拽,把刘轩推得往后趔趄,差点摔在桑皮堆上。
李瑾还喊:“铭哥...坏人!抢...抢将!”
作坊里的人都听见了,张婶拎着木勺跑过来,三伯也扛着麻绳凑上前,连晒纸的刘婶都放下手里的竹篾架。
“刘公子,你这是干啥?原料区不让进,你没看见竹栏吗?”
刘轩又气又急,想发作却怕人多吃亏,只能指着李瑾骂。
“你个傻子!等着!我让我叔来收拾你们!”
他说完,甩下衣袖,灰溜溜地往村口跑,连买纸的借口都忘了。
李瑾还想追,被三伯拉住。
“别追了,他不敢再来了。瑾儿做得好,护着咱的原料,该给你糖糕!”
李瑾这才停下,摸了摸怀里的糖糕。
这还是早上李铭给的,他没舍得吃,此刻却攥得更紧了,颠颠地往村里跑,要找李铭邀功。
李铭正在家里温书,竹箱里摊着《经义集注》和策论草稿,他刚把竹管引水的案例加进治荒策,就听见院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