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被校花诬陷后,发现竟是我的网恋对象 > 第65章 三个人的快乐
换源:


       火车刚驶离桂林,姜天瑜就开始在小本子上规划下一次旅行。她笔尖顿在“哈尔滨”三个字上,抬头问林冬南:“冬天去哈尔滨,咱们能看到冰雕吧?我还想跟你一起堆个雪人,就像当年在省队宿舍楼下那样。”林冬南正翻看着念南拍的遇龙河照片,闻言笑着点头:“不仅能看冰雕,咱们还能去松花江上滑冰。我记得你年轻时总说,想在结冰的江面上走一走,这次咱们就实现这个愿望。”

念南凑过来看本子,指着“龙脊梯田”的备注说:“妈,咱们秋天也可以来桂林,先去龙脊梯田看日出,再去青岛看梧桐叶,这样一年能玩两个地方。”姜天瑜立刻把这话记在本子上,还画了个小小的太阳和梧桐叶:“就听你的,咱们把秋天的行程也定下来。”高铁一路向北,窗外的景色从青山绿水变成了平原旷野,三人的笑声却始终没停,仿佛下一场旅行已经近在眼前。

回到家的第二天,姜天瑜就把桂林的照片都洗了出来,一张张贴进新相册里。林冬南坐在旁边帮忙递胶水,偶尔会指着某张照片回忆:“这张是在遇龙河竹筏上拍的,你当时还说水凉,不敢把脚伸进去。”姜天瑜笑着反驳:“还说我呢,你在象鼻山山顶,非要跟念南比谁跳得高,结果差点闪到腰。”念南在一旁听着,忍不住拿出手机,把这些对话录了下来:“等你们老了,我就放给你们听,看看你们当年多有趣。”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秋天。林冬南想起春天的约定,提前半个月就订好了去青岛的民宿,还特意选了带小院的房型,说要给姜天瑜煮海鲜粥。出发前一晚,姜天瑜在厨房忙到深夜,把王叔送的螃蟹干、鱿鱼丝都装进行李箱,还煮了一锅红糖馒头——这次的馒头上面刻着梧桐叶图案,是她照着网上的教程学的。“秋天的青岛肯定冷,”她一边打包一边说,“带点馒头,早上配着海鲜粥吃,暖和。”

坐上去青岛的高铁时,窗外已经有了秋意,路边的树木开始泛黄。姜天瑜靠在窗边,看着远处的田野,突然说:“还记得咱们第一次带念南来青岛吗?他才十岁,非要在沙滩上堆个篮球形状的沙堡,结果涨潮时被海水冲垮了,还哭了好久。”林冬南笑着点头:“后来我跟他一起又堆了一个,比之前的还大,他才破涕为笑。”念南坐在对面,闻言有些不好意思:“妈,您怎么总提我小时候的糗事?”姜天瑜捏了捏他的手:“那不是糗事,是妈妈最珍贵的回忆。”

到青岛的那天,天气有些凉。民宿老板早已在门口等着,手里还拿着一件蓝色的针织外套:“姜阿姨,这是我妈妈织的,您穿肯定合适。秋天的青岛风大,别冻着了。”姜天瑜接过外套,心里暖暖的:“太谢谢你了,你妈妈手真巧。”老板笑着说:“我妈妈也是您的粉丝,当年看念南夺冠,激动得一夜没睡。”

放下行李后,三人就去了八大关。此时的八大关已经换上了秋装,梧桐叶变成了金黄色,落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地毯。姜天瑜拉着林冬南的手,慢慢走在梧桐树下,时不时弯腰捡起一片完整的叶子,夹进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这些叶子真好看,”她说,“回去后压平,能当书签用。”林冬南点头,从口袋里拿出手机,给她拍了一张弯腰捡叶子的照片:“这张照片,比你年轻时的照片还好看。”

念南在前面跑着,突然发现一处小广场,广场上有几个老人在放风筝。他立刻回头喊:“爸!妈!你们快来看,有人放风筝!”林冬南和姜天瑜走过去,看到老人手里的风筝是蝴蝶形状的,在秋空中飞得很高。“咱们也买个风筝吧,”姜天瑜说,“就买个篮球形状的,跟念南小时候的一样。”念南立刻赞成,拉着林冬南去附近的商店买了一个蓝色的篮球风筝。

三人来到海边,念南负责放风筝,林冬南在旁边帮忙举着线轴,姜天瑜则站在一旁拍照。风筝很快就飞了起来,蓝色的篮球图案在金黄色的梧桐叶映衬下,格外显眼。“飞得真高,”姜天瑜感叹道,“比当年在夜市放的风筝还高。”念南回头笑了笑:“那是,我现在放风筝的技术可比小时候好多了。”

中午的时候,三人在八大关附近的一家海鲜馆吃饭。老板推荐了秋天的特色菜——螃蟹粥、清蒸梭子蟹、炒海瓜子。刚尝了一口螃蟹粥,姜天瑜就忍不住说:“这粥真鲜,比我在家煮的还好喝。”林冬南给她夹了一块梭子蟹肉:“你多吃点,秋天的梭子蟹最肥,错过就没机会了。”念南则拿起一个海瓜子,慢慢剥着壳:“爸,妈,咱们晚上回民宿,我给你们煮海鲜粥吧?我跟民宿老板学了做法。”姜天瑜笑着点头:“好啊,妈妈等着尝你的手艺。”

下午,三人去了青岛啤酒博物馆。此时的博物馆里多了很多秋天的装饰,门口挂着金黄色的玉米和红色的辣椒,充满了丰收的气息。在展厅里,林冬南看到了一张老照片,照片里是当年奥运男篮比赛的场景,他和队员们站在领奖台上,脸上满是笑容。“当年我还在这里喝过啤酒,”他对姜天瑜说,“那时候就想,要是能在秋天带你来青岛,看梧桐叶,喝啤酒,该多好。现在愿望实现了,真好。”

姜天瑜看着照片里年轻的林冬南,眼眶有些热:“那时候你真年轻,现在虽然有了白头发,可在我眼里,还是跟当年一样帅。”念南在旁边笑着说:“妈,您又跟我爸秀恩爱了?”林冬南的脸瞬间红了,轻轻拍了下念南的胳膊:“就你机灵。”

在博物馆的体验区,三人还尝试了酿造啤酒。念南戴上手套,跟着工作人员学习搅拌麦芽,动作有模有样。姜天瑜则在旁边拍照,还帮林冬南整理了一下衣领:“你也试试,当年你不是总说想亲手酿啤酒吗?”林冬南笑着点头,接过念南手里的工具,认真地搅拌起来。

晚上,三人回到民宿。念南按照民宿老板教的方法,在小院里煮起了海鲜粥。他先把大米泡软,然后放进锅里煮,等粥快熟的时候,再加入螃蟹干、鱿鱼丝和虾仁。姜天瑜和林冬南坐在小院的石桌旁,看着念南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温暖。“咱们念南长大了,”姜天瑜轻声说,“以前连煮面条都不会,现在都会煮海鲜粥了。”林冬南点头:“是啊,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他都成了能照顾咱们的大人了。”

海鲜粥煮好后,三人围坐在石桌旁,一边吃一边聊天。粥里满是海鲜的香味,配上姜天瑜带的红糖馒头,格外好吃。“真好吃,”姜天瑜说,“比外面餐馆的还好吃。”念南笑着说:“那以后我经常给你们煮,咱们在家也能喝到青岛的海鲜粥。”

第二天一早,三人就去了海边看日出。秋天的海边有些冷,姜天瑜穿上了民宿老板妈妈织的外套,林冬南则把自己的围巾摘下来,系在她的脖子上。“别冻着了,”他说,“日出还得等一会儿,咱们慢慢等。”念南在旁边拿出手机,架起支架,准备记录下日出的瞬间。

没过多久,太阳就从海平面上升了起来,把海水染成了橙红色。姜天瑜靠在林冬南肩上,看着眼前的美景,轻声说:“真美啊,比春天的日出还好看。”林冬南点头:“以后咱们每年秋天都来,一起看日出,一起看梧桐叶。”念南则在旁边喊:“爸!妈!快看镜头,我给你们拍张合影!”

上午,三人去了海鲜市场。此时的海鲜市场格外热闹,到处都是新鲜的螃蟹、虾、海螺。姜天瑜被一个卖梭子蟹的摊位吸引,蹲下来仔细挑选:“老板,这螃蟹新鲜吗?”老板笑着说:“阿姨,您放心,这都是今天早上刚捞上来的,保证新鲜。”林冬南则在旁边买了一些虾和海螺,说要给姜天瑜做油焖大虾。

回到民宿,念南负责清洗海鲜,林冬南则在厨房做饭。姜天瑜坐在客厅里,翻看着手头的相册,里面有春天桂林的照片,也有这次青岛的照片。“咱们的相册越来越厚了,”她说,“以后老了,咱们就坐在院子里,翻着相册回忆这些日子,多好。”念南从厨房探出头:“妈,等我以后有了孩子,也带他们来这些地方,让他们看看咱们当年看过的风景。”

中午的时候,林冬南做好了饭。油焖大虾红亮诱人,清蒸梭子蟹满是蟹黄,炒海螺鲜得让人舔舌头。三人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一边聊天。姜天瑜给林冬南剥了一只虾,放在他碗里:“你多吃点,当年带队员训练,总顾不上吃饭,把胃都饿坏了。”林冬南则给念南夹了一块蟹黄:“你也多吃点,训练辛苦,得补补。”

下午,三人去了栈桥。秋天的栈桥游客不多,海风轻轻吹着,带着海水的咸味。姜天瑜靠在栏杆上,看着远处的小青岛,突然说:“要是时间能停在这一刻就好了,没有训练,没有比赛,只有咱们一家三口,安安静静地看海。”林冬南握住她的手:“以后咱们每年都来,待多久都可以。”念南在旁边点头:“对,以后我每年都陪你们来,咱们把青岛的每个季节都看遍。”

傍晚的时候,三人沿着海边慢慢走。夕阳把海水染成了橙红色,海鸥在天上盘旋,偶尔发出几声鸣叫。姜天瑜从背包里拿出那个玻璃罐,里面的星星灯还亮着。“你看,”她笑着说,“不管到哪里,咱们家的‘传家宝’都得带着。”林冬南从口袋里拿出奥运金牌,放在玻璃罐旁边,夕阳的光洒在金牌和玻璃罐上,像极了当年奥运赛场上的星光。

第四天上午,三人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青岛。民宿老板送他们到门口,还特意给他们带了几袋青岛啤酒和海鲜干货:“林叔叔、姜阿姨、念南,下次一定要再来啊!冬天的青岛也很美,能看雪景呢。”姜天瑜笑着点头:“一定来,下次咱们冬天来,看雪景,去松花江上滑冰。”

坐上去火车站的车时,姜天瑜靠在林冬南肩上,看着窗外的梧桐叶慢慢后退。“这次青岛之旅真开心,”她说,“比春天的桂林还好玩。”林冬南点头:“以后咱们还要去更多地方,每个地方的每个季节都看遍。”念南坐在旁边,拿出手机翻看着青岛之旅的照片,笑着说:“妈,您看这张咱们在八大关梧桐树下的合影,背景是金黄色的叶子,咱们仨笑得真开心。”

火车驶出青岛站时,姜天瑜把青岛的相册收进背包里,里面已经装满了三人的照片。她看着背包里的相册,心里满是期待——下一本相册,会是冬天哈尔滨的冰雕,还是春天龙脊梯田的日出?不管是哪里,只要能和林冬南、念南一起,就是最幸福的旅行。

火车一路向前,载着一家三口的欢声笑语,奔向家的方向。窗外的夕阳慢慢落下,却在每个人的心里,留下了最温暖的光芒。那些在青岛的日子,那些一起看梧桐叶、放风-筝、煮海鲜粥的回忆,会像桂林的山水一样,永远留在他们的生活里,成为往后岁月里,最珍贵的宝藏。而他们的旅行,还远远没有结束——冬天的哈尔滨、春天的龙脊梯田、夏天的桂林,还有更多的风景等着他们去看,更多的回忆等着他们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