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他在一个公共网站上开了一个页面上显示:“风的图书馆”。
简介写:“收集世界各地的风,收集每一个名字的呼吸。”
上传按钮旁,留了注释:“请在每段风的末尾留三秒‘假停顿’。
”第一批投稿来自校园:“宿舍扇叶”“楼顶晚风”“图书馆空调缝隙”,还有一段“奶奶家的小院”,末尾三个秒像一小格留白,里面隐约有衣服拍打水面的声。
他把每一段风标上日期与气味:“金属、粉笔、湿土、芦苇、橘皮”。
有小朋友留言:“我想要一张风。”
他邮寄出去一张透明塑封的小卡片,卡片里夹着一枚薄薄的羽毛,背面写:“把它放在窗边,会听见风。”
冬天前,他收到一封邮件:
“你好,我是合唱团新任部长。我们明年校庆想演出《樱色终章》。可否授权?如果你愿意,我们想保留最后的‘风的空白’。
”他回:“愿意。请把B段的‘假停顿’拉长一点。请让所有观众站着听那三十秒。”
对方回了一个“收到”后,又加了一句:“我当年是她团里的高一。谢谢你替她把风收住。”
他开始在医院做志愿者,用小小的录音笔问病房里的孩子:“你想把什么装进风里?”
有人说“我爸爸下班的脚步”。
有人说“我猫打呼噜”。
有人说“我自己呼吸”。
他把这些装进一张张小卡片,贴上名字,寄回“风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