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乱世:活死人王朝 > 第62章 我来……送赵远回家
换源:


       李少阳勒住马缰,正准备策马跟上队伍,眼角余光却瞥见一个小小的人影,跌跌撞撞地从人群中冲了出来。

是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脸上还带着泪痕和污垢,手里却紧紧攥着什么东西。

她跑到李少阳的马前,仰起小脸,怯生生地将手中的东西递了上来。

那是一只用木头草草雕刻的鸟雀,做工粗糙,连羽毛的纹路都歪歪扭扭,却被小手摩挲得有些光滑。

“给……给大人的……”小女孩的声音细若蚊蝇,“谢谢大人……收留我们……”

李少阳俯下身,肃杀的脸上线条不自觉地柔和了许多。他小心翼翼地接过那只木鸟,仿佛那是什么稀世珍宝。

他将木鸟放在手心,对小女孩露出一个难得的微笑。

“好好活着。”

他轻声叮嘱,像是在对她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

“等以后,我给你雕一个更大、更好看的。”

说完,他将那只粗糙的木鸟郑重地揣入怀中,贴身放好。

小女孩愣了一下,随即破涕为笑,用力的点了点头。

车轮碾过最后一段冻土,抚顺堡那高大而熟悉的轮廓终于在晨雾中显现,城墙上,箭垛的豁口与斑驳的血迹无声地诉说着前几日的惨烈。

队伍缓缓停在紧闭的城门下,一种近乎虚脱的安宁感笼罩了所有人。

嘎吱——

沉重的铁闸被绞盘拉起,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城门后,一个身形站得笔直,面容如刀削斧凿般刚硬的什长按刀而立,正是李志。

他对着李少阳抱拳行礼,声音洪亮,不带一丝感情:“少公子,一路辛苦。”

随即,他侧身让开通道。

李少阳点了点头,策马而入。然而,他身后的粮车和百姓刚要跟进,两根长矛交叉着,森然拦住了去路。

李志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是对着所有人。

“规矩是少公子亲定的!入堡者,无论军民,皆需验伤,核对身份,以防万一!”

人群中顿时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李少阳勒住马,回头看了一眼。李志那张铁石心肠的脸上,没有半点通融的意思,哪怕面对的是他这位顶头上司带回来的人。

但他非但没有恼怒,嘴角反而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笑意。

这家伙,果然是块又臭又硬的石头。

但也只有这样的石头,才能堵住抚顺堡的缺口,让他省去无数后顾之忧。

“按规矩办。”

李少阳淡淡地丢下四个字,不再回头。

城门外,投奔而来的农户们看着那高耸的城墙,眼中充满了忐忑与希冀。那个送给李少阳木鸟的小女孩,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小声地问。

“娘,我们以后……就住在这里吗?”

她的母亲,一个面容憔悴的妇人,看着堡内隐约可见的屋舍和巡逻的士卒,泪水无声地滑落,声音却带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安定。

“嗯,住在这里。”她用力搂紧女儿,仿佛要将她揉进自己的身体里,“以后,再也没有吃人的恶鬼会来找我们了。”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大眼睛里映着城墙的影子,那是一种名为安全的光。

检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一名随军的老医师被叫了过来,挨个检查难民们的身上是否有伤口,特别是那种细微的抓痕或咬痕。

气氛紧张而肃穆,每个人都屏息等待着自己的审判。

“下一个!”

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妇人怯生生地走上前。老医师习惯性地就要去掀她的衣袖,手刚伸到一半,却猛然停住,老脸一红,像是被烫了一下。

他猛地转过头,对着城门方向大吼一声。

“李什长!找个稳妥的婆子过来!这边有女眷,老夫不方便!”

城墙上的李志愣了一下,随即高声应下。

李少阳早已进了城。他没有回自己的居所,而是径直穿过几条还残留着血腥味的街道,来到了一处偏僻的院落前。

这是赵远的家。

他深吸一口气,抬手敲响了门扉。

里面静悄悄的,过了好一会儿,才传来一个警惕的女声。

“谁?”

“我,李少阳。”

门内又是一阵沉默,随即是门栓被拉开咔咔声。门开了一道缝,一张苍白而憔悴的脸探了出来。

是赵远的妻子,赵李氏。

她看到门外站着的竟是李少阳本人,眼中满是惊疑。少公子怎么会亲自来她家?

李少阳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将怀中那个用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木盒,递了过去。

“嫂夫人,我来……送赵远回家。”

赵李氏的瞳孔在一瞬间缩成了针尖。她死死地盯着那个木盒,身体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嘴唇哆嗦着,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她接过那个盒子,入手很轻,轻得让她心慌。

她缓缓打开包裹的布,露出了里面的骨灰盒。

“他……他那么大一个人……”赵李氏抱着那冰冷的木盒,终于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哽咽,“怎么就……就剩下这么点了?”

李少阳眼眶微热,却强迫自己保持着平静。他知道,此刻任何安慰的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许久,赵李氏的哭声渐渐低了下去,她抬起通红的双眼,声音沙哑地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他走的时候……有没有给我……留下什么话?”

“有。”

李少阳的回答很干脆,“他让我告诉你,好好带着孩子活下去。”

顿了顿,他看着这个瞬间失去所有依靠的女人,语气沉重却清晰。

“嫂夫人,赵远是为抚顺堡死的,我李少阳不能让他走得不安心。你若愿意守着,我便护着你们母子周全。若是……若是想改嫁,孩子可以交给我。我收他做义子,日后在我李家做个亲随家丁,总不会饿着他。”

这是最现实,也是最残酷的选择。

赵李氏抱着骨灰盒,用力地摇了摇头,泪水再次决堤。

“改嫁的事,以后再说吧。”她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倔强,“他尸骨未寒,我……我不想谈这些。”

“我明白了。”

李少阳点了点头,没有再劝。他尊重她的选择。

“嫂夫人节哀。从今日起,你们母子二人的吃穿用度,都从我账上支。”

他的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喙。

“在我李少阳的地盘上,还饿不死烈士的遗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