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科举:我靠历史知识碾压满朝 > 第25章:院长亲见,叹其文可安一省
换源:


       天刚亮,风还没停。

陈砚舟靠在破席边上,脊背贴着冷墙,整个人像块被晒干的泥巴,硬是没散架。他昨夜念了一宿《农政要略》,从垦荒说到治水,一个字都不敢漏。不是怕忘,是怕万一母亲挺不过去,这稿子就成了最后的念想。

秦五蹲在木板外沿,手里那截箭杆磨得发亮,眼皮耷拉着,可耳朵竖着。他知道,那扇窗后的人影一宿没动。

赵景行天没亮就来了,手里拎着个油纸包,脸色比锅底还黑:“你真打算在这儿等死?你娘咳血都三天了,你还在这儿背书?”

陈砚舟没动,只把母亲往上扶了扶。她呼吸浅得像风里的一缕线,随时会断。

“她要是死了,我就真成孤魂了。”他声音低,却没颤,“可我要是走了,这文章就真没人看了。”

赵景行气得把油纸包往地上一摔:“你他妈是读书读傻了?文章能治病?能挡风?你贴那张纸,谁认?门吏都懒得揭,就等着风把它吹烂!”

陈砚舟抬眼,看着那张贴在门柱上的手稿。浆糊干了,纸角翘着,风吹得哗啦响。他知道没人读,可他得赌——赌这世上还有人听真话。

“我昨夜让秦五问了一句。”他声音不高,“我说,这纸上写的字,真能救人性命?”

秦五接话:“我说,要是没人懂,就救不了。”

陈砚舟点头:“然后我说,若有人懂,便可活一省。”

话是说给风听的。可他知道,风会把这话送进那扇窗。

院里静得很。士子们还没出门,门吏捧着茶碗,缩在檐下打盹。那张纸就在他眼皮底下贴着,他看都不看。

直到快中午,一个穿青袍的老者从内院出来,脚步急,胡子一抖一抖的。他手里攥着那张纸,边走边看,眉头拧得能夹死苍蝇。

赵景行一愣:“这谁?”

秦五眯眼:“好像是……院长。”

陈砚舟没动,可心跳快了一拍。

周元柏走到门柱前,一把将纸揭下来。纸角撕了半寸,他也不管,只盯着上面的字,嘴里念叨:“‘赋归一条,税轻则民安,役均则田不荒’……这话说得……怎么跟我昨夜跟儿子说的一模一样?”

他抬头,瞪着门吏:“这稿子,贴了几天了?”

门吏吓得茶碗差点掉了:“回、回院长,昨儿贴的,小的正要揭……”

“揭?你揭个屁!”周元柏一甩袖子,“这文章,谁写的?”

“外头那个……陈砚舟。”

“就是那个被革了名的解元?”

“是。”

周元柏盯着那名字看了半晌,忽然转身就走,脚步比来时还急。

赵景行愣住:“他这是……看上了?”

陈砚舟闭了闭眼,没说话。他知道,话已经进去了。

夜里,风更冷。

陈砚舟把母亲裹紧,自己缩在席角,手按在胸口。那叠手稿他重新抄了一遍,贴身藏着。他知道,能活到现在,靠的不是运气,是有人肯听真话。

秦五忽然抬头:“有人在读。”

陈砚舟睁眼。

院墙高,可风里有纸页翻动的声音。一下,一下,很慢,很认真。

他知道,是院长。

周元柏书房里,烛火亮了一宿。

他先是皱眉,嫌这文章太糙,字句不修,毫无文采。可看到“税繁则民逃,役重则田荒”一句,手一顿:“这不是《盐铁论》的老调,这是眼下真事。”

他翻到“水利十法”,看到“以工代赈修堤”一条,猛地拍桌:“荒年不发粮,发工钱,让百姓自己修河,既治水,又活人——这哪是书生空谈?这是救命的策!”

他立刻命人取来《大周地志》《赋役全书》,一条条对照。结果越对越心惊——文中所提各县田亩、赋税、河渠走向,竟无一处差错。

“这人……去过多少地方?看过多少账?”他喃喃,“一个账房儿子,哪来的这些见识?”

他儿子周文远在旁研墨,小声说:“爹,您不是常说,文章不在辞藻,而在实政?这稿子,句句落地,字字见血。”

周元柏不语,只把稿子翻到最后,看到“寒门无路,此文为阶”八字,手一抖。

“他不是来求学的。”他声音沉了,“他是来问这个世道,凭什么寒门无路。”

天刚亮,书院门还没开。

周元柏亲自带人,捧着那张手稿,直奔东角门。

门吏一看,吓得差点跪了:“院、院长?”

周元柏不理他,目光扫过石阶,落在那个青衫褴褛的年轻人身上。他背靠着墙,怀里搂着病母,脸上没半点乞怜,只有疲惫里的硬气。

“你,”周元柏开口,声音不大,却震得人耳朵发麻,“便是陈砚舟?”

陈砚舟缓缓起身,扶稳母亲,拱手不语。

周元柏盯着他左眉那道疤,又低头看手中稿子,忽然长叹:“此稿,老夫读至天明。”

他抬手,将稿子高举:“文中所论,垦荒、赋税、水利、赈灾,无一策空言,无一语虚设。若此策行于一省,十年内可使荒田变粮仓,流民归故里。”

他环视四周,声音陡然拔高:“此子之文,可安一省!若只让他安一府,是吾书院之耻!”

门吏傻了,士子们刚到,听得这话,一个个张着嘴。

周元柏转身,盯着陈砚舟:“自即刻起,陈砚舟破格录入府城书院,授特等廪膳,免束修,供药资,配书僮。”

赵景行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把抓住陈砚舟胳膊:“你听到了吗?特等廪膳!这可是连崔家公子都没拿过的!”

陈砚舟没动,只看着周元柏:“院长为何收我?”

周元柏一愣。

“不是因为我是解元。”陈砚舟声音平,“也不是因为我在门口贴了三天。”

他顿了顿,扶母亲站稳:“是因为您读了它,而且——您信了。”

周元柏沉默片刻,忽然笑了:“好,好一个‘信了’。文章为实,不在出身。你懂这个理,书院收你,不亏。”

他抬手,示意门吏:“开门。”

朱漆大门缓缓开启,吱呀一声,像压了三年的石头终于松了缝。

陈砚舟扶着母亲,一步,一步,往里走。

秦五跟在后面,手从箭袋上移开,松了口气。

赵景行走在最后,回头看了一眼那张被撕下半角的手稿,还在院长手里攥着,边角发皱,墨字却亮。

“疯子……”他低声骂了句,“还真让你赌赢了。”

陈砚舟没回头,只把母亲搂得更紧了些。

他知道,门开了,可路还长。

周元柏站在台阶上,看着那青衫身影一步步走进书院,忽然想起昨夜稿中一句:“天下之病,不在民愚,而在官惰,不在财乏,而在政偏。”

他攥紧手稿,低声自语:“这人……到底是谁?”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