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家师方孝孺,开局就被诛十族? > 第86章 这口锅我帮你背!
换源:


       先以“以航养航”之策,为自己博取不世之功,站稳脚跟。再以苏州“贪墨案”,反手清洗朝中反对势力。如今,更是借着一份海图,直接将矛头,对准了自己最信任的爪牙!

这个人,他的每一步,都算得如此精准,如此狠辣!

利用与猜忌,忠诚与背叛,在这一刻,这位永乐大帝的心中,展开了天人交战!

他需要纪纲这条恶犬,来为他撕咬政敌,监控百官!

可他也同样清楚,一条养得太肥,甚至开始反噬主人的狗,比任何敌人,都更加危险!

“你有何证据?”许久,朱棣才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

他要看看,李子城这把刀,究竟有多锋利!

“证据,臣早已备好!”

李子城仿佛就等着这句话,他从怀中,取出了第二份奏章,双手呈上。

王景弘战战兢兢地接过,呈到御案之上。

朱棣展开奏章。

上面,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没有空洞无物的指控。

有的,只是一个个冰冷的,却又让人不寒而栗的疑点!

“其一,陈舒平乃建文旧臣,为人刚正,素有清名。其通倭之罪证,乃是一封从其家中搜出的,与倭寇往来的密信。然,此信笔迹,经臣私下比对,与陈舒平本人笔迹,有七处不同!此为疑点一!”

“其二,指证陈舒平之人,乃是其副手,员外郎张赫。而此案之后,张赫官升一级,接替了陈舒平郎中之位。更巧的是,三年前,这位张郎中,因在秦淮河上争风吃醋,失足落水而亡。死无对证!此为疑点二!”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陈舒平主管东南沿海军备武库,其通倭之罪,是倒卖军械!可卷宗之中,只写明丢失军械若干,却无一字提及,这些军械,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运出层层设防的武库,又是如何送到倭寇手中的!此案,只办了陈舒平一人,所有经手之人,竟无一人受牵连!此为疑点三!”

一个个疑点,如同一根根钢针,精准地,扎进了这桩所谓“铁案”的心脏!

逻辑缜密!环环相扣!

这背后,若无惊天黑幕,谁人能信?!

而能布下如此天衣无缝之局,又能将所有线索都掐断的人,放眼整个大明,除了他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还能有谁?!

朱棣拿着那份奏章的手,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起来。

他想起了纪纲在苏州案后的“忠心”进言,想起了那句“他能说服宁王交,就能说服宁王拿回去”的毒语!

原来,他不是怕李子城。

他是怕李子城这把刀,太锋利了,会割到他自己!

攘外,必先安内!

朱棣的眼中,那最后一丝犹豫,被彻底的帝王杀机所取代!

他猛地从龙椅之上,解下了一枚雕刻着五爪金龙的龙纹玉佩,狠狠地,扔在了李子城的面前!

玉佩落在金砖之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

“朕,给你一个月的时间!”

朱棣的声音,冰冷而决绝,不带一丝感情。

“联合大理寺,给朕查个水落石出!”

他死死地盯着李子城,那目光,仿佛要将他的灵魂都彻底洞穿!

“但你给朕记住!你只有一次机会!若查不出东西来……”

“你的人头,朕也保不住!”

李子城走出御书房,那枚沉甸甸的龙纹玉佩,被他紧紧攥在掌心。

玉佩的冰凉,似乎能穿透皮肉,直抵骨髓。

他知道,从他接下这枚玉佩的这一刻起,一场席卷整个应天府,甚至整个大明官场的风暴,已经无可避免!

他与纪纲之间,再无半分回旋的余地!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消息,比风传得还要快。

翰林书院李山长,手持陛下私印玉佩,奉旨重查兵部陈年旧案!

矛头,直指锦衣卫指挥使,纪纲!

这则消息,如同一块巨石,砸进了应天府这片看似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滔天巨浪!

整个官场,彻底失声!

所有人都嗅到了一股浓烈到令人窒息的血腥味。

这是什么?

这是太子一党,与锦衣卫,这对积怨已久的宿敌,终于要撕破脸皮,进行最直接、最惨烈的正面搏杀了!

一边,是监国理政,日渐羽翼丰满的东宫太子。

另一边,是手握缇骑,权倾朝野,令百官闻风丧胆的皇帝爪牙!

没有人敢站队,没有人敢议论。

所有人都缩起了脖子,用一种惊恐而又带着一丝兴奋的目光,注视着那个手持玉佩,孤身一人,走向大理寺的青衫身影。

他们知道,李子城,这柄太子最锋利的刀,这一次,是要去捅马蜂窝了!

……

大理寺。

与锦衣卫北镇抚司的阴森恐怖不同,这里,自有一股庄严肃穆,令人望而生畏的气场。

巨大的“法正天绳”牌匾之下,是冰冷无情的石阶。

李子城手持玉佩,拾级而上。

他要找的人,是大理寺少卿,郑士元。

一个在整个大明官场,都赫赫有名的“铁头龙”!

此人刚正不阿,油盐不进,视法度如生命。最辉煌的战绩,是曾经为了一个案子,在朝堂之上,当面顶撞朱棣,被暴怒的皇帝,亲下旨意,拖出去廷杖二十!

所有人都以为他死定了。

可他硬是挺了过来,第二天,瘸着腿,继续上朝,继续顶撞!

从此,“铁头龙”郑士元之名,响彻朝野。他也因此,被所有同僚孤立,在大理寺这个清水衙门里,坐了整整十年的冷板凳。

李子城要找的,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个有能力,有胆魄,更有一身宁折不弯傲骨的,真正的盟友!

大理寺后堂,郑士元的公房。

陈设简单到了堪称简陋的地步,除了堆积如山的卷宗,再无他物。

郑士元正埋首于一堆发黄的旧案卷宗之中,听到通报,连头都未抬。

当李子城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时,他才缓缓放下手中的毛笔,用一种审视的,甚至带着几分毫不掩饰的敌意的目光,打量着这位名满京城的年轻人。

“李山长,大驾光临,有何贵干?”郑士元的声音,和他的人一样,又冷又硬,“我大理寺庙小,清水衙门,可没什么油水,让你这位航海筹备顾问来刮。”

话里,带刺。

他不喜欢李子城。

在他看来,李子城不过是皇帝的又一个新宠,靠着些取悦君王的奇技淫巧,平步青云。这种人,他见得多了,也最是看不起。

“郑大人说笑了。”李子城没有在意他的态度,开门见山,“下官此来,是想请郑大人,协办一桩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