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四合院:我阎解成,开局拿捏众禽 > 第19章:1959年,发表论文,开办夜校!
换源:


       1959年的第一缕寒风,似乎比往年都要刺骨。

京城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像是蒙上了一层洗不干净的尘埃。空气里那股乐观昂扬的劲头,正随着日历的翻动,一点点消散。

粮店门口的队伍,从街角甩到了巷尾,沉默的人群在寒风中缩着脖子,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一种相似的、被饥饿浸泡过的蜡黄。

笑容成了奢侈品。

阎解成对这一切早有清晰的预判。他藏在心底的危机感,化作了冷静到极点的行动力。白天,他是工厂里人人敬畏的技术权威;夜晚,他则和父亲一起,借着月色的掩护,将一袋袋红薯干、一捆捆耐储的蔬菜,悄无声息地搬进那个被伪装得天衣无缝的防空洞。

那处幽深的地下空间,是他对抗未来不确定性的最大底气。

但他清楚,食物只能保证生存,而影响力,才能决定生存的质量。

他将那份关于“游丝动态校准仪”的全部心血,铺在了书桌上。每一个字,都用钢笔写得力透纸背;每一张图纸,都用鸭嘴笔画得精准无误。设计原理、结构分解、上千组实验数据……所有的一切,被他用一种无可辩驳的严谨逻辑,编织成了一篇厚重的论文。

稿纸的抬头,他写下了四个大字——《机械工艺》。

这是国家级的核心期刊,是这个时代所有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仰望的殿堂。

半个月后,一封来自期刊编辑部的信,送到了红星钟表厂的厂长办公室。

李卫东拆开信封时,手还有些抖。当他看到那篇铅字打印、署名“阎解成”的论文时,他的呼吸停滞了一瞬。

整个工业界,被这篇论文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

一名八级技师。

这两种身份的叠加,已经足够惊人。可现在,这个年轻人,竟然独立完成了一篇足以指导整个行业技术革新的国家级论文。

这不是天才是什么?

这简直是匪夷所思,是打破常规的妖孽!

阎解成在行业内的地位,不再需要任何人的背书。这篇论文,就是他最硬的资历,将他彻底推上了专家的神坛。

地位稳固,他开始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

在车间里,他总能看到一张张年轻而充满干劲的脸。他们有力气,有热情,却唯独缺少了知识的根基。他们能熟练地重复某个动作一万次,却不明白背后的原理。一旦机器出现未知故障,他们就束手无策。

这是一股庞大的力量,但也是一股蒙昧的力量。

这极大地限制了工厂的未来。

一个计划,在他心中悄然成型。他敲开了厂长李卫东的办公室大门。

“厂长。”

李卫东见到他,立刻满脸堆笑地站起来,亲自给他倒了杯水。

“小阎,快坐!”

阎解成没有客套,直接切入主题。

“厂里年轻工人的技术理论基础,太薄弱了。”

李卫东脸上的笑容一滞,随即化为一声长叹。这正是他最头疼的问题,技术人才青黄不接,老师傅们总有退休的一天,可这群年轻人,却迟迟顶不上来。

“厂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阎解成的声音平静而有力,每一个字都敲在李卫东的心坎上。

“我愿意利用我个人的休息时间,在厂里免费开办一个青年技术工人夜校。”

“我亲自给他们上课。”

“从最基础的机械原理、材料力学,到精密的工程制图,系统地给他们培训。把他们的底子打牢,我们厂的技术水平,才能真正地实现腾飞。”

李卫东的眼睛瞬间瞪大了,他身体前倾,死死盯着阎解成,仿佛要确认自己没有听错。

免费?

亲自上课?

一个国家级的技术专家,愿意俯下身子,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基础教学工作?

这哪里是提议,这分明是雪中送炭!是天降甘霖!

“好!”

李卫东激动地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震得茶杯嗡嗡作响。

“太好了!”

他绕过办公桌,紧紧抓住阎解成的手,称呼在瞬间发生了改变。

“小阎,不!阎老师!这件事,厂里全力支持!无条件支持!”

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你需要什么,教室、黑板、粉笔、教材!只要厂里有的,我全都给你批!厂里没有的,我想办法去给你弄!”

命令以最快的速度下达。

红星钟表厂的青年技术夜校,以一种雷厉风行的姿态,正式挂牌开课。

一间闲置的仓库被迅速清理出来,刷上了白灰,拉上了电灯,几十套崭新的桌椅板凳整齐地排列着。

开课的第一天晚上,仓库里挤得水泄不通。过道上,窗台边,都站满了人。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带着好奇、敬畏与渴望,望向讲台上那个清瘦的身影。

阎解成没有拿讲稿。

他只是拿起一根粉笔,在黑板上画下了一个最简单的齿轮。

他的讲课,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理论,都必然伴随着一个车间里随处可见的零件作为实例。他能把枯燥的力学公式,讲成一个关于机器骨骼与肌肉的生动故事。

台下的工人们,听得如痴如醉。

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每天打交道的冰冷零件背后,还隐藏着如此精妙而有趣的世界。

知识的火种,被点燃了。

一时间,整个红星钟表厂,在下班后都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学习狂潮。曾经沉迷于打牌喝酒的年轻人,现在人手一本笔记,三五成群地讨论着白天阎老师讲的难题。

工厂的风气,焕然一新。

而阎解成,收获的不仅仅是全厂上下愈发巩固的权威。

他收获的,是几十双、上百双发自内心崇拜与信服的眼睛。

这些年轻的工人,视他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恩师。他们成了他最忠实的“学生”。

这股凝聚起来的力量,在未来的岁月里,将成为他最坚不可摧的后盾。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