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骑新传:铁血安西第五十五章:怒斩倭使
苏铭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我想,我们可以制作一个简易工具,找一根细长的铁棍,在一端装上一个可活动的铁片。将其置于炉灶旁,火焰升高时,热气会推动铁片,我们依据铁片的位置变化,结合烟雾颜色,来判断是否该调整火候。你觉得如何?”林羽眼睛一亮,说道:“苏大人,这法子听起来可行,咱们赶紧试试。”
经过无数次的观察与调整,他们终于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过滤装置采用六层特质细纱布的组合方式,不仅确保了出色的过滤效果,还大大增强了耐用性;而那个精心制作的简易火候控制工具,能够依据火焰的大小与烟雾的颜色精准调控火候,使盐结晶均匀。
经过反复尝试与改进,制盐作坊终于能够稳定地生产出精盐。原本每日产出寥寥无几,如今产量成倍增长,且成本因工艺的优化显著降低。郑远望着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欣慰地笑了。
苏铭不禁赞叹道:“郑侯,此次能获成功,全赖你与工匠们不辞辛劳、日夜钻研啊!”郑远谦逊地说道:“苏大人过誉了,这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能为大唐百姓谋此福祉,一切付出皆有价值。”
消息传到宫中,皇帝得知后,龙颜大悦。他立刻召见郑远与苏铭,说道:“二位爱卿,此次制盐之法成效显著,实乃利国利民之举。朕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你们可有何建议?”
郑远上前一步,说道:“陛下,推广需因地制宜,各地产盐条件不同,还望选派经验丰富之人指导。”皇帝点头,说道:“正合朕意,朕会指派专人负责统筹此事。”
这位专员名叫陈渊,经验丰富,办事得力。他进宫领命后,对皇帝说道:“陛下放心,臣定当全力以赴,有条不紊地推进制盐法的推广工作。”
养猪场里,暖屋和地窖已顺利建成,暖屋坚固保暖,地窖宽敞干燥。负责养猪的老周看着晒干储存的虫子堆积如山,笑着对郑远说:“郑侯,这些虫子在冬日可就是小猪们的宝贝,有了它们,小猪定能长得膘肥体壮。”小猪们在众人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身形愈发壮硕,它们在暖屋里欢快地哼哼着,仿佛也在为舒适的环境而开心。
香皂坊的生意亦是蒸蒸日上,香皂的产量持续攀升,不仅满足了长安百姓的需求,还凭借其优良的品质远销其他城市,甚至吸引了周边藩国的目光。
香皂坊的掌柜兴奋地对郑远说:“郑侯,如今咱们的香皂声名远扬,藩国使者都来洽谈合作,这可真是大好局面啊!”为大唐的商业繁荣添砖加瓦,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在精盐推广渐入佳境,养猪场与香皂坊诸事顺遂之时,郑远难得有了闲暇。这日,阳光明媚,长安城内热闹非凡,郑远身着便服,漫步在长安街头。
长安,这座大唐的都城,向来是四方辐辏之地,各国商旅、使臣往来不绝。郑远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繁华。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各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
就在郑远走到一处集市时,突然听到一阵骚乱。他抬眼望去,只见一群人围成一圈,中间似乎发生了什么事情。郑远心中好奇,快步走上前去。
挤进人群,郑远看到一个身高仅有一米三左右的倭国使臣,正手持长刀,满脸狰狞,地上躺着一个大唐百姓,鲜血汩汩流出,染红了地面。周围的百姓们面露惊恐,却又敢怒不敢言。
郑远心中怒火中烧,这倭国使臣竟敢在大唐的都城长安公然杀人,简直不把大唐的律法放在眼里。他不假思索,伸手抄起旁边一张板凳,大喝一声:“倭贼,休得张狂!朗朗乾坤,岂容你在此撒野!”便如猛虎般扑向那倭国使臣。
倭国使臣见有人竟敢冲上来,眼中闪过一丝不屑,挥起长刀便迎向郑远,嘴里还叫嚷着:“你这唐人,莫要多管闲事,不然连你一起杀!”
郑远怒目而视,大声回应道:“你这恶贼,在我大唐的土地上杀人,还敢如此嚣张!今日我便要替天行道!”说罢,他将板凳一横,挡住了倭国使臣砍来的长刀。
倭国使臣用力一推,郑远却稳稳地站在原地,大声对周围百姓喊道:“大家莫怕,这等恶贼,我定不会放过他!”
百姓们听了,纷纷鼓起勇气,大声附和:“对,不能放过他!”
倭国使臣见状,心中有些慌乱,但仍嘴硬道:“你们这些唐人,都给我等着,我乃倭国使臣,你们敢动我,倭国定不会善罢甘休!”
郑远冷笑一声:“倭国又如何?在我大唐,就得遵守大唐的律法,你公然杀人,便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救不了你!”说罢,他瞅准时机,举起板凳狠狠砸向倭国使臣。倭国使臣躲避不及,被板凳砸中手臂,长刀“当啷”一声掉落在地。
郑远乘胜追击,又是一板凳砸去,直接将倭国使臣砸倒在地。倭国使臣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着,眼中满是恐惧。
此刻,郑远望着地上的倭国使臣,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后世倭国鬼子入侵华夏大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种种惨象。那些血腥的场景如潮水般涌来,让他心中的愤怒达到了顶点。
郑远一步跨上前去,一把夺过倭国使臣掉落的长刀,眼中杀意尽显。倭国使臣见此,惊恐地瞪大了双眼,拼命挣扎着想要起身逃跑,嘴里还不停求饶:“大人饶命,大人饶命啊……”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