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唐骑铁血安西 > 第七十九章:扬帆南海
换源:


       “岳父大人,”郑远忽然道,“小婿打算明日进宫,自请贬官三级,去户部当差。”

赵父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好主意。户部管钱粮,看似不起眼,却是陛下的钱袋子,最能安身。”

赵婉婷愣住了:“为什么要自请贬官?”

郑远握住她的手,笑道:“朝堂之事,你不懂。这样最好,既能避开风头,又能做点实事。”他想起赵父的话,忽然觉得,比起战场上的杀伐,或许在户部核核粮草、算算田赋,更能让他离“安稳”二字近些。

赵父看着小两口,捋着胡须笑了。窗外的石榴树抽出新枝,绿叶在风中轻摇,像在为这翁婿间的默契,轻轻鼓掌。

午后的阳光正好,郑远陪着赵婉婷在赵府的后院散步。她指着墙角的一簇蔷薇:“这是你去年临走前栽的,今年开得可好了。”

郑远俯身,摘了朵最艳的红花,别在她鬓边:“比花好看。”

赵婉婷脸颊微红,轻轻捶了他一下:“没个正经。”心里的担忧却烟消云散——不管他是封侯拜将,还是贬官户部,只要他在身边,便是最好的日子。

离开赵府时,赵父拄着拐杖送到门口,对郑远道:“记住,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守住本心,才能走得长远。”

郑远躬身应是。马车驶离通化门,他掀帘回望,见赵父仍立在门首,身影在夕阳里拉得很长。他忽然明白,这位老人教给他的,不仅是为官的道理,更是为人的智慧。

车厢里,赵婉婷靠在他肩头,轻声道:“爹说的话,我虽不懂,却知道是为你好。”

“嗯。”郑远握住她的手,“以后咱们就在长安好好过日子,我陪你看花,你陪我看书,再不管那些风风雨雨。”

马车碾过青石板,发出“咯噔”的声响,像在应和他的话。长安的暮色渐渐浓了,将这对久别重逢的夫妻,裹进了一片温柔的安宁里。

大明宫的紫宸殿,香炉里的龙涎香袅袅升起,在梁柱间缠绕成淡淡的雾霭。

郑远跪在冰凉的金砖上,额头抵着地面,声音清晰而坚定:“陛下,臣自知平定吐蕃后声望过盛,恐惹非议,恳请陛下贬臣三级,外放地方,以全君臣相得之谊。”

御座上的唐帝放下手中的奏折,目光落在阶下这个年轻将领身上。十一个月的征战,让他褪去了些许青涩,甲胄虽已换下,眉宇间却仍带着沙场的锐气。

皇帝忽然笑了,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你倒是通透。可朕若说,不想让你离京呢?”

郑远一怔,抬头时正对上皇帝深邃的目光。

“长安的水太深,”唐帝缓缓道,“留你在此,难免卷入党争。可贬你三级,又委屈了你的功绩——毕竟,吐蕃扰我大唐百年,如今被你所有灭,你为大唐拓地千里,擒获敌首,这份功劳,足以让你位列三公。”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江南水患刚平,地方吏治废弛,需得有个得力干将去镇一镇。你愿不愿意去苏州任刺史,替朕安抚百姓,整顿漕运?”

苏州乃江南富庶之地,刺史一职虽不如中枢显贵,却手握实权,足见皇帝信任。按常理,这已是最好的安排。可郑远沉默片刻,却叩首道:“陛下,臣有个不情之请。”

“你说。”

“臣听闻,朝廷正在岭南筹建水师,欲控南海诸国。”郑远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臣愿去岭南,统领海军,为大唐镇守海疆。”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连香炉里的烟都仿佛凝滞了。内侍们屏住呼吸,谁也没想到,这位刚在陆地上立下不世之功的将军,竟会主动请缨去蛮荒的岭南,去执掌那尚未成型的水师。

唐帝盯着郑远看了半晌,忽然抚掌大笑:“好!好一个郑远!别人都想着往富庶安稳的地方去,你却偏要去闯那片未知的海域!”他从御座上起身,踱到郑远面前,目光锐利如鹰,“你可知,海军初创,战船不足,将士多是渔民出身,连海图都凑不齐?”

“臣知道。”郑远抬头,眼中闪烁着光芒,“正因为艰难,才需有人去做。雪域高原的风雪能克服,南海的惊涛骇浪,臣也能闯过去。”

他想起在达日城时,曾听西域商人说过,南海诸国盛产香料、宝石,却常受海盗袭扰,连大唐的商船都敢劫掠。若能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不仅能护佑商旅,更能将大唐的旗帜插向更远的海域——这份功业,或许比平定吐蕃更深远。

更重要的是那天看见倭人作恶时,心底冒出的滔天怒火,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愤怒,就好像是刻在骨子里的仇恨,要将倭人全部消灭。他想寻找到这些仇恨的根源,找回更多自己曾经的记忆。

唐帝看着他眼中的火焰,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渴望开疆拓土,建立万世之功。他拍了拍郑远的肩膀:“朕准了。即日起,你任岭南海军统领,总领南海防务,可自行招募兵勇、打造战船,所需钱粮,户部会优先拨付。”

“谢陛下!”郑远深深叩首,声音里满是振奋。

“不过,”唐帝话锋又转,“你这一去,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怕是要委屈婉婷了。”

提及赵婉婷,郑远的眼神柔和下来:“臣会将她接去岭南,夫妻同去,她不会孤单。”

唐帝点头,沉吟片刻道:“你平定吐蕃,功不可没,朕虽未加官进爵,却也不能让你寒心。赵婉婷贤淑知礼,侍奉公婆尽心,又为你守家一年,朕今日便下旨,封她为‘淑人’,赐诰命文书,食邑三百户。”

郑远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与感激。诰命乃是朝廷对官员家眷的最高褒奖,寻常刺史的夫人都未必能得此殊荣,皇帝此举,显然是在弥补对他的“压制”,更是对赵婉婷的认可。

“臣谢陛下隆恩!”他再次叩首,额头抵着金砖,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