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当兵送老婆,我为王朝镇国八百年 > 第五十一章 先斩后奏?
换源:


       此时,皇帝缓缓起身。

他没有看张承业,只是静静凝视刘鸿。

在满朝震惊的目光中,皇帝一步步走下御阶,来到刘鸿面前。

刘鸿目光卓卓,却不敢于皇帝对视,只能微微低头。

皇帝仔细的打量着刘鸿,继而轻轻点头。

“刘爱卿,你很好。”

皇帝面带轻笑,随即轻声开口道:“来啊,把朕的天子剑拿来。”

天子剑!

一听这话,朝堂上的人都懵了。

皇帝的贴身太监双手捧着长剑,躬身走到皇帝身旁,他一把将长剑抓在手中。

剑是古朴的青铜长剑,剑身刻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剑柄盘绕五爪金龙。

此剑象征如朕亲临,见剑如见天子。

皇帝又看了刘鸿一眼,轻轻一笑,将剑交到她手中。

“传旨,擢升刘鸿为北境巡边使,代天巡狩,总揽北境一切军务。”

“凡贻误战机,克扣军饷,结党营私,通敌叛国者,三品以下,可先斩后奏!”

这道任命如惊雷劈在大将军宋涛头顶,他脸色瞬间惨白。

北境巡边使?代天巡狩?先斩后奏?

他明白,皇帝不仅是在保刘鸿,更是要往他经营数十年的北境军中,钉入一颗不受控制的钉子。

从今以后,他在北境再难一手遮天。

刘鸿高举天子剑,单膝跪地:“末将刘鸿,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赢了,赢下了这场朝堂上的生死之争。

可当他抬头迎向皇帝那双看似赞赏却深不见底的眼睛时,危险感知天赋传来一阵微弱却清晰的冰冷警兆。

他顿时明白,从接过天子剑起,他不再是为自己和家人而战的刘鸿,他已成为天子手中最锋利也最无情的剑。

剑可杀人,也可在不再锋利或威胁持剑人时,被毫不留情地折断,抛弃。

就在朝堂气氛诡异凝固之时,殿外突然传来通报:

“报,北境八百里加急军情!”

一名身披风雪的信使连滚带爬冲入殿中,将军报高举过头。

这消息如巨石砸入刚刚平静的湖面,让朝堂再起波澜。

皇帝展开军报,一目十行,脸上原本的冷酷笑意瞬间转为震惊与狂喜。

“好!好!好啊!”他不顾仪态连声称赞,“众卿听旨!蛮族王庭因王子拓跋宏之死内乱爆发,三大部落为争汗位已在草原兵戎相见!”

消息如强劲东风吹散众人心头阴霾。

所有目光再次落到刘鸿身上。

朝堂顿时沸腾。

“天佑我大周!此乃一举荡平草原之良机!”

“陛下不可!如今府库入不敷出,臣主张固守边疆,休养生息!”

两派争论不休,面红耳赤。

皇帝脸色逐渐沉下。

争执陷入僵局时,皇帝看向刘鸿。

“刘爱卿,此事你有何看法?”

顷刻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刘鸿。

刘鸿心中震动。

皇帝此刻问他国策,或许是处于对他的爱护,又或许是想让他做刀,对抗那些和皇帝意见不合的臣子。

可皇帝是什么意思,刘鸿还不清楚。

未等他开口,大将军宋涛便抢先出列。

“此等良机千载难逢,若错失必成千古罪人!臣主战!”

就在主战派将领投来赞许目光时,宋涛话锋一转,面露难色。

“但是!”他重叹一声,“远征草原非同小可,需二十万精锐大军,粮草军械马匹皆是天文数字。北境之战已耗空国库,若强行出征必伤及国本,民怨沸腾。”

他总结道:“依臣之见,此事需从长计议。至少需半年筹备粮草整顿兵马。”

这番话滴水不漏,表面赞同出兵,实则用“半年期限”拖死战机。半年后草原内乱早平,大周或将面对更强大的蛮族汗国,而刘鸿也将因无所作为被问责夺权。

就在宋涛脸上掠过一丝得意时,刘鸿出列了。

他向皇帝重重一拜,说出一句让满朝震惊的话:

“陛下!臣请战!臣不要国库一兵一卒,不要一钱一粮!”

金銮殿顿时死寂。所有人,包括皇帝,都像看疯子一样看着刘鸿。

不要兵不要粮?如何平定草原?

刘鸿无视众人目光,从怀中取出一份详细计划书呈上。

“臣恳请陛下授予臣三项特权!”

“一,此次北境大捷所有缴获战马,牛羊,兵器盔甲等,全权交由臣处置!”

“二,请允臣以北境巡边使之名,与草原上对我大周友善的中小部落互市贸易!”

“三,请允臣在北境自行募兵,兵额三千!”

他动用初级后勤与算术天赋,清晰阐述以战养战的计划:

“……缴获战马牛羊足以招募武装三千精锐新军。草原内乱,各部落最缺食盐,铁器和粮食。臣可以多余牛羊换取他们的战马,情报,甚至忠诚。”

“此消彼长,不出三月!臣有信心不花朝廷分毫,便拉起一支足以搅动草原风云的虎狼之师!”

皇帝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这方案完美解决国库空虚之急,又能兵不血刃达成平定北境之目的。

“好!好!好啊!”皇帝拍案大笑,“准奏!朕全都准了!朕还要再给你一道密旨:北境所有地方官府须无条件配合,若有违抗,同样先斩后奏!”

这一手让宋涛所有后尽数落空,他黑着脸,第一次发现这年轻人不仅是战场猛虎,更是朝堂上狡猾致命的恶狼。

……

退朝后,刘鸿持剑旨返回鸿胪寺。

没等出皇宫,一个声音忽然传来。

“刘都尉请留步。”

一个温和声音从身后传来。

刘鸿回头,见一名身穿户部官服,三十来岁气质儒雅的官员快步走来。

“在下户部主事李寻。”官员客气行礼,“今日朝堂得见都尉以商养战之奇策,实在让下官茅塞顿开,佩服不已!”

他言语间对刘鸿的开源策大加赞赏,随后又压低声音隐晦说道:

“大将军宋涛一党常年把持军费,虚报冒领,早已让户部不堪重负,国库日渐紧张。都尉今日之举,实乃为我等出了一口恶气。”

一个潜在的,来自京城文官集团的强大盟友,似乎已悄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