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苦涩的乐章 > 第24章:音乐活动策
换源:


       扬歌把策划音乐主题活动的想法告诉秦音时,窗外的月光正漫过书桌,在他手机屏幕上投下一层朦胧的光晕。电话那头沉默了三秒,随即传来秦音带着笑意的声音:“这不是你念叨了快半年的事吗?终于要动手了?“

扬歌指尖在笔记本上敲出“活动策划“四个字,笔尖顿了顿:“前阵子晋升后手头松快些,想着趁这个机会把想法落地。不过真要开始做,才发现千头万绪的。“他翻开新的一页,“你也知道,我对场地布置、流程衔接这些实在不在行。“

“我当是什么难事。“秦音的声音混着翻书的沙沙声,“我工作室旁边有家老剧院,上个月刚翻新完,舞台音效做得特别好。要不要我明天帮你去看看?“

第二天中午,秦音发来一段剧院的视频。镜头从雕花木门推进去,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在红丝绒座椅上投下斑驳的光斑。舞台上方悬着复古水晶灯,秦音举着手机走到台前,转身时裙摆扫过地板:“你看这声场,不用太多麦克风就能让后排听清木吉他的泛音。“

扬歌对着屏幕放大细节:“舞台两侧的幕布颜色会不会太暗?“

“可以换浅米色的纱帘,“秦音手指点着屏幕右侧,“这里有个隐藏的投影幕,能放你们之前在论坛做的音乐访谈纪录片。“她忽然凑近镜头,发丝扫过屏幕,“而且后台有间休息室,带独立调音台,嘉宾可以在里面试音。“

挂了电话,扬歌在笔记本上画下剧院的草图,在舞台右侧标注“投影区“,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音符。这时手机震动,秦音发来份文件,是剧院的尺寸图和设备清单,连灯光控制台的型号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接下来的一周,两人几乎每天都要通两小时电话。讨论场地布置时,秦音坚持要在入口处设“音乐记忆墙“:“来的都是爱音乐的人,让他们把自己和音乐有关的故事写在便签上贴上去,说不定能遇到同好。“

扬歌对着电脑里的平面图皱眉:“可入口只有三米宽,会不会太挤?“

“不会,“秦音发来张手绘的示意图,“用三层折叠展板错开摆,像翻开的乐谱一样。我认识做装置艺术的朋友,能帮你弄成黑胶唱片的纹路。“她顿了顿,“对了,记得在墙上留块空白,我们也写一张。“

嘉宾邀请是更棘手的事。扬歌最初列的名单里,大多是圈内小有名气的乐队,秦音看到时却轻轻“咦“了一声:“你忘了论坛里那个弹三弦的老爷子?“

“王老先生?“扬歌翻出聊天记录,“他说自己年纪大了,不爱凑热闹。“

“你没说清楚活动主题。“秦音发来段音频,是她上周去养老院采风时录的,王老先生用三弦弹《茉莉花》,弦音里裹着老北京胡同的烟火气,“他不是不爱热闹,是怕年轻人不喜欢传统乐器。你跟他说,我们专门留了'跨界合作'环节,让他和电音制作人搭一组。“

扬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王老先生发了消息,半小时后收到回复,只有简单两句:“哪天彩排?我带新做的弦来。“他把消息截图发给秦音,屏幕上跳出个欢呼的表情包,紧接着是条语音,秦音笑得喘不过气:“我就说吧!上次他跟我聊三弦和电子合成器的融合,眼睛亮得像星星。“

确定流程那天,两人对着时间表逐字逐句抠细节。扬歌指着“中场休息“那一栏:“十五分钟够吗?“

“至少二十分钟,“秦音点开外卖软件,“我查了周边的甜品店,他们能做音符形状的马卡龙,休息时让服务员推着餐车在观众席走动。“她忽然轻笑,“你还记得吗?你说过第一次听音乐会,就是因为中场休息时吃到的柠檬挞太酸,印象特别深。“

扬歌愣住了。那是三个月前闲聊时提的小事,他自己都快忘了,秦音却记在心里。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卷着飘过窗台,他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忽然意识到这场活动早已不是他一个人的事——那些被红笔圈出的“重点“,被箭头连接的“备选方案“,全都是两个人的痕迹。

周末的视频通话里,秦音展示她刚做好的嘉宾名牌。黑色卡纸上烫着银色的音符,系着不同颜色的丝带:“蓝色是民谣歌手,红色给摇滚乐队,王老先生的我用了绛色,配他的三弦最搭。“

扬歌举起自己打印的流程表,上面贴满了彩色便利贴:“我把每个环节的时间都标成了不同颜色,绿色是暖场,黄色是正式演出,粉色......“他顿了顿,“粉色是你说的惊喜环节。“

秦音忽然笑出声:“你还记得啊?“她上周随口提过想在活动尾声加个“盲选合唱“,让观众随机抽取歌词卡片,和陌生的搭档合唱经典曲目。当时扬歌皱眉说“太乱了“,此刻却在便利贴上写着“需提前准备歌词投影“。

“不过有个问题,“扬歌指尖点着屏幕,“合唱时的伴奏怎么办?总不能让乐队一直等着。“

“我早就想到了。“秦音转身抱来台电子琴,掀开琴盖弹奏起来,“我把十几首经典老歌做成了简易伴奏,存成U盘,到时候让调音师直接播放就行。“她弹到《同桌的你》时忽然停住,“对了,你高中时组乐队唱过这首歌吧?要不要上台凑个热闹?“

扬歌想起十七岁在校园礼堂唱跑调的副歌,耳尖微微发烫:“还是算了,别毁了活动。“

“怎么会。“秦音的手指在琴键上轻轻跳跃,“我觉得那时候的歌声最珍贵,带着点生涩的热情。“她忽然抬头,镜头里的睫毛在灯光下投下浅影,“其实我偷偷练了这首歌的和声,说不定到时候能给你当后盾。“

挂了视频,扬歌在流程表的“盲选合唱“环节画了个小小的音符,旁边写着“备《同桌的你》伴奏“。桌角的日历被红笔圈出活动日期,还有二十天。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的聊天记录渐渐被各种细节填满。秦音发来嘉宾的饮食禁忌:“那个爵士乐手对芒果过敏,水果拼盘里千万别放“;扬歌则研究出最优的入场路线:“地铁口到剧院有段树荫路,我租了辆复古自行车当引导牌“。有次深夜十一点,扬歌突然想起没定签到笔,刚发消息问秦音,就收到她的回复:“我买了五十支木质笔,笔杆上刻了不同的音符,签到完可以带走当纪念。“

活动前三天,扬歌去剧院彩排。站在舞台中央时,他忽然发现秦音说的“纱帘“换成了更轻薄的雪纺,阳光透过时像浮着一层碎金。后台休息室的桌上摆着秦音寄来的香薰,是她工作室特调的木质香,说是“能让嘉宾放松“。调音师递来份节目单,封面印着两人之前合作构想的乐谱封面,角落有行小字:“献给所有在音乐里相遇的人“。

“秦老师昨天来过一趟,“调音师调试着麦克风,“说你肯定会忘带备用琴弦,让我给你留了一套。“他指向墙角的箱子,“还有她做的嘉宾伴手礼,是用黑胶唱片改造的笔记本。“

扬歌打开箱子时,发现每个笔记本扉页都夹着张便签,上面是秦音清秀的字迹,写着不同的寄语。写给王老先生的是“愿三弦声能绕梁三日“,写给电音制作人的是“期待你和传统乐器碰撞出的火花“。翻到最后一本,便签上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给策划人扬歌——终于把梦想落地的感觉,是不是比想象中更甜?“

傍晚的夕阳漫过舞台,扬歌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看着工作人员挂起“音乐记忆墙“。风从敞开的门里溜进来,吹动那些空白的便签纸,发出细碎的声响,像谁在轻轻哼着不成调的歌。他拿出手机给秦音发消息:“所有准备都妥当了。“

秒回的消息带着个眨眼的表情:“明天我早点过去,帮你在记忆墙最上面留块位置。“

扬歌抬头望向舞台,忽然想象起明天的场景:王老先生的三弦遇上电子合成器,纱帘上投出论坛里那些深夜交流的聊天记录,观众举着音符马卡龙在记忆墙前驻足。而他会站在侧台,看秦音穿着米白色长裙走上台,在聚光灯下说:“这场活动,是两个爱音乐的人,送给所有爱音乐的人的礼物。“

手机在掌心震动,秦音发来张照片。是她工作室的窗台,摆着两支刻着音符的木质笔,笔帽靠在一起,像两个依偎着的影子。配文只有三个字:“等明天。“

扬歌对着屏幕笑了笑,在笔记本最后一页写下:“活动成功后,带她去吃那家做柠檬挞的店。“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混着远处传来的试音钢琴声,在暮色里轻轻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