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玄学大师的复仇幕后操控 > 第38章 算盘不吃素
换源:


       名单,一张纸的重量,远不及千百人记忆的叠加。

与其投下一颗会激起短暂浪花的石头,不如引来一场足以改变河道的潮汐。

三天后,一则不起眼的海报出现在老城区的各个宣传栏上。

海报设计得古朴雅致,上面写着“民间记忆委员会”主办的“老城经济口述史系列讲座”,第一期的主题是——“七十年代那些事儿”。

阿娟以一个新注册的民间文化研究机构负责人的身份,亲自将邀请函送到了十几位早已退休的财政局、审计局老干部家中。

邀请函上说,这是一次纯粹的学术怀旧活动,旨在抢救性记录老城的历史。

讲座设在市图书馆一间陈旧的会议室里,空气中弥漫着旧书和尘埃混合的味道。

到场的老人不多,大多面带警惕和疑惑。

沈舟没有露面,只是在幕后设计了一份看似随意的问卷。

问卷的前几题都是关于当年的物价、工资和生活趣闻,气氛渐渐缓和下来。

然而,在问卷的末尾,一道毫不起眼的题目赫然在列:“您是否还记得一九七五年海塘加固工程的具体资金流向?”

空气瞬间凝固。

老人们原本舒展的眉头重新锁紧,交头接耳声戛然而止。

大部分人选择了回避,或写下“年代久远,记忆模糊”,或干脆留白。

收回的问卷中,只有两张匿名的纸条,在问题的下方,用颤抖的笔迹写下了同一句话,字迹却截然不同:“钱没到工地,账在茶馆结。”

这十个字,像一把无声的钥匙,插进了历史的锁孔。

清音茶馆内,陆三爷的脸色比窗外的阴天还要沉。

小桃红新换的曲牌《清风谣》正在台上咿呀婉转地唱着,那词却是陆三爷亲自授意的:“一壶陈茶论短长,半生旧事起风浪。算盘珠子轻轻拨,莫教翻腾搅家邦。”词是雅的,警告的意味却毫不遮掩,像是在对某个看不见的听客隔空喊话。

他以为,这点到即止的敲打,足以让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收手。

他低估了沈舟的决心。

第二天,市集最热闹的十字路口,王裁缝带着几个年轻人搭起了一块巨大的展板。

展板上,一张手绘的《一九七五年海蒙县海塘工程资金去向推测图》触目惊心。

图中,代表财政拨款的粗壮箭头,在流向“海塘工地”的半路上,拐了一个诡异的弯,直直地指向了一个被红圈重点标注的地方——“清音茶馆”。

图旁,一行醒目的大字仿佛带着嘲讽的温度:“算盘响处,未必是茶香。”

人群炸开了锅。

流言蜚语像病毒一样,随着市井的空气四处传播。

清音茶馆,这个平日里风雅的代名词,一夜之间成了藏污纳垢的黑窝。

风暴的中心,远不止于此。

萧清影在香江的办公室里,指尖在键盘上轻盈跳跃。

一篇题为《谁在用评弹洗钱?

》的深度报道,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网络媒体悄然发出。

文章没有点任何人的名,却巧妙地引用了“茶馆结账”、“分红名单”、“清风谣里的玄机”等碎片化信息,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那座风雨飘摇的老茶馆。

文章存活了不到半小时就被删除,但无数的截图早已像蒲公英的种子,洒满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财政局内部召开了紧急会议,气氛压抑得能拧出水来。

几位已经退休多年的老干部,被一通电话叫回去“协助调查”。

恐慌在蔓延。

深夜,陆三爷收到了那条彻底击溃他防线的匿名短信。

手机屏幕的幽光映在他布满血丝的眼睛里,上面的字迹冰冷而残酷:“你师父当年,也在这名单上。”

陆三爷的师父,那个将他从街边捡回,传他手艺,待他如亲子的人,也是沈家当年的老账房。

“铮——”一声刺耳的断弦声划破了茶馆后院的死寂。

陆三爷手中的琵琶猛地一颤,一根琴弦应声而断,锋利的钢丝在他手背上划开一道细长的血口。

他仿佛未觉疼痛,只是死死地盯着那把陪伴了自己半生的乐器,眼神空洞。

“师父,您到底在怕什么?”小桃红推门而入,看着失魂落魄的陆三爷,满眼都是不解和心疼。

陆三爷的嘴唇翕动了许久,才发出梦呓般的声音:“我欠沈家一条命……可现在,他们要毁了这整座城的规矩。”

“规矩?”小桃红的追问像一把锥子,“规矩,比命还大吗?”

这句话,仿佛一道闪电,劈开了陆三爷心中混沌的迷雾。

他猛地怔住了,浑身一颤。

是啊,规矩……是什么规矩,能大过人命,大过恩情,大过是非黑白?

第二天清晨,天还未亮透。

陆三爷打开了自己床下最深处的一个暗箱,取出一块用油布层层包裹的铜牌拓印。

那是一份泛黄的纸,上面是一个古朴的算盘图腾,图腾下,是几十年前入会仪式的记录。

他将这张拓印小心翼翼地卷好,悄无声息地来到茶馆大堂,塞进了沈舟常坐的那个八仙桌桌面下的一道隐秘暗格里。

沈舟在约定的时间取走了拓印。

当他展开那张薄薄的纸,看到那个熟悉的算盘图腾时,他的呼吸骤然一紧。

他从贴身的口袋里摸出那只翡翠手镯,将内圈那三个模糊的字母“HSK”与拓印上一个早期的印章痕迹反复比对。

笔锋的起落、转折,如出一辙。

“红算盘”。他终于抓住了这条隐藏在水面下的巨鳄。

他立刻联系了萧清影:“清影,动用香江那条线,查一个代号‘K1’的家族,和一个‘算盘图腾’的关联。重点查一家叫‘红算盘信托公司’的机构。”

结果比他预想的还要惊人。

这家信托公司,正是K1家族在海外的白手套,数十年间,专门为无数见不得光的政商黑账提供“合法”的外壳和通道。

沈舟终于明白了,他要面对的,根本不是几个贪官污吏,也不是一个地方性的黑恶势力。

这是一台精密的、跨越了三代人、将吞并和掠夺制度化的恐怖机器。

他没有选择直接去撬动“红算盘”在本地的根基。

那样做,无异于以卵击石。

他需要更强大的力量,一种足以让机器本身都感到畏惧的力量。

清明节前夕,阿娟再次以“民间记忆委员会”的名义,在东街市集最显眼的位置,发起了一场名为“清明账祭”的活动。

没有横幅,没有口号,只有一个简陋的“无名账台”。

一张长桌,一叠白纸,几支笔。

旁边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写下你家的亏欠,让城市记住。”

起初,人们只是围观。

渐渐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颤巍巍地走上前,拿起笔,写下:“我家被吞的那个米铺,东街18号。”紧接着,一个中年汉子,红着眼写道:“我爸被无故克扣的三年工资,建筑公司。”

人群的情绪被点燃了。

一条条,一桩桩,尘封的冤屈和被遗忘的血泪,被写在白纸上,投进一只巨大的木箱里。

三天时间,木箱里装满了厚厚的两千多张纸条。

阿娟和几个志愿者将这些纸条逐一整理,汇编成册,取名为——《民间亏欠录》。

递交的那天下午,沈舟没有去。

他知道,从这本册子被送进市人大那扇庄严大门的一刻起,他个人的复仇,就已经升华为一场公义的请愿。

当晚,月色清冷。

陆三爷独自一人站在茶馆的后院,面对着那口幽深的古井。

他从怀中掏出半副算盘,那算盘的梁上,浸染着早已干涸的暗红色血迹。

他凝视着算盘,像是告别一位老友,又像是在忏悔。

“沈少爷,”他对着井口,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低语,“我不能帮你,但从今往后,我也不能再拦你了。”

话音落下,他松开手。

那半副血染的算盘悄无声息地坠入井中,只激起一圈微弱的涟漪,井水很快便恢复了平静,像一只看尽了所有秘密后缓缓合上的眼睛。

百米开外,一棵老槐树的阴影下,沈舟静静地站着。

他缓缓收起手中的录音笔,按下了停止键。

井壁的回声,将陆三爷最后那句话放大、聚焦,一字不差地录了进去,清晰得仿佛就在耳边。

《民间亏欠录》被正式递交。

厚厚的一册,承载着两千多条冤屈与血泪,静静地躺在市人大的案头。

整座城市,似乎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那扇紧闭的大门后,将要传出的第一个声音。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