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玄学大师的复仇幕后操控 > 第41章 账房不点灯
换源:


       那片辉煌的霓虹灯海之下,暗流汹涌,杀机潜藏。

沈舟深知,档案塔焚毁令的暂停,不过是巨兽在吞噬前短暂的喘息,留给他的时间窗口,或许只到下一个日出。

他必须在夜班守卫接管档案塔之前,拿到那份能将“红算盘”钉死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核心卷宗。

他没有选择亲自冒险。

在这样一座密不透风的钢铁堡垒中,一张陌生的面孔远比一张被通缉的面孔更具优势。

他拨通了萧清影的加密电话,声音冷静得像手术刀:“联系何伯。告诉他,他儿子等待的真相,今晚可以取了。”

电话那头的萧清影没有丝毫犹豫。

何伯,一位退休的档案修复师,大半生都在与故纸堆打交道。

他唯一的儿子,曾是一家小型纺织厂的技术员,那家工厂在二十年前被“红算盘”操纵的金融风暴无情吞并,最终在破产的绝望中一跃而下。

老人此后便活成了一座孤岛,余生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一个答案。

半小时后,在九龙一间不起眼的宾馆房间里,沈舟见到了这位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老人。

何伯的眼睛浑浊,却透着一股燃尽生命的决绝。

沈舟没有多余的废话,将一张薄如蝉翼的门禁卡和一枚微型播放器推到他面前。

“这是‘HSK70’门禁卡,权限直通B3区历史档案库,”沈舟的声音压得很低,“这张卡,属于一个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人。”

他按下了播放器。

一阵轻微的电流声后,一个沉稳而疲惫的男声响起,那是他父亲沈海生在三十多年前申报医疗物资时留下的录音:“货未出港,账未销。”

八个字,如惊雷贯入何伯的耳中。

这不仅仅是一句工作暗语,更是当年无数被“红算盘”这台巨大绞肉机吞噬的良心商人们共同的悲鸣。

何伯的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浑浊的眼中第一次涌上水汽。

他收下门禁卡和播放器,像是接过了两代人的血泪嘱托,只说了一句:“我这条老命,换一个真相,值了。”

当晚十一点,城市沉入半梦半醒的寂静。

何伯穿着一身档案塔后勤人员的灰色制服,佝偻的身影在监控死角中一闪而过。

他胸口的工牌下,那张“HSK70”门禁卡在感应器上轻轻一贴,B3区厚重的铅门发出一声低沉的闷响,无声地滑开一道缝隙。

B3区的空气冰冷而干燥,弥漫着陈旧纸张和防腐药水的混合气味。

何伯熟门熟路地绕开红外线感应区,径直走向最深处的“金融信托”档案柜。

他从指尖弹出一枚伪装成纽扣的微型扫描仪,对准了那份标记着“华南信托—红算盘”的年度结算备忘录。

泛黄的纸页在微光下一页页翻过,扫描仪发出几乎不可闻的轻微蜂鸣。

何伯的手很稳,心却在狂跳。

终于,他翻到了关键的一页,瞳孔猛然收缩。

备忘录上,一则不起眼的条目赫然在列:项目编号70-S-01,内容:1970年“沈海生案”清理。

状态栏标注着“已清理项目”。

而在结算金额一栏,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HK$87,600”。

最后的用途标注,更是只有短短四个字:“封口与善后”。

而在最下方的执行人签名栏,三个龙飞凤舞的繁体字刺痛了何伯的眼睛——周承德。

几乎在何伯完成扫描的同时,远在酒店的沈舟,电脑屏幕上接收到了经过层层加密传输过来的图像文件。

当他看到“周承德”那个签名时,指尖不禁微微一颤。

父亲当年的死,终于有了第一个清晰的责任人。

然而,当他翻到备忘录的最后一页时,一个更让他不寒而栗的发现出现了。

那是一张附在末页的、用钢笔手绘的图谱,潦草却结构清晰。

图谱的标题是“继承”,下面只有简单的三个代号,用箭头连接在一起:“K1→K9→K13”。

K1,K9,K13……这绝非偶然的数字。

沈舟立刻意识到,这代表着“红算盘”三代掌权者的代号。

K13,这个最新的代号,指向一个至今仍隐藏在幕后的未知人物。

而在K13代号下方,有一行更小的注释,关联的公司名录中,一个名字反复出现,如同鬼魅的影子——“清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清音……清音!

沈舟的脑中仿佛有电光闪过。

陆三爷那间古色古香的茶馆,正堂悬挂的牌匾上,不正是“清音雅叙”四个大字吗?

他猛然醒悟,那间茶馆,根本不只是一个情报交换站,它更是“红算盘”这个地下王国进行代际传承、权力交接的仪式场所!

“阿娟!”沈舟的声音带着一丝急迫,“立刻给我查‘清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的股权结构,资金来源,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

与此同时,他联系了身在另一座城市的王裁缝。

这位精通旧时代账本和现代金融脉络的奇人,立即启动了他遍布东南亚的“跨城记账联盟”。

这个由老一辈会计师、票号先生组成的地下网络,对付离岸账户和空壳公司,有着远超官方机构的嗅觉。

不到一个小时,两边的信息如涓涓细流汇入沈舟的电脑。

阿娟的调查显示,“清音文化”是一家空壳公司,明面上的股东都是无关紧要的马甲。

而王裁缝的比对结果,则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精准地剖开了它的伪装:该公司的注册资金,全部来自一个名为“远东贸易”的离岸账户。

更关键的是,这家公司从1998年开始,每年都会雷打不动地向一个名为“周慕白个人工作室”的账户,转入一笔三十六万港币的“顾问费”。

1998年!正是陆三爷从上一任老板手中接过那间茶馆的年份!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完美闭环。

周承德,周慕白,陆三爷,清音文化,三十六万顾问费……一张横跨三十年、牵涉两代人的罪恶网络,清晰地展现在沈舟面前。

他没有立刻采取行动,而是设计了一个更加阴狠的反向陷阱。

他让萧清影控制的一家网络媒体,发布了一篇看似捕风捉影的评论文章,标题是《香江慈善黑幕猜想》。

文章通篇没有提及“红算盘”三个字,却用极其详尽的笔触,描述了“1970年,某知名信托机构,曾以慈善捐助名义,违规转移一笔高达八万七千港币的资金,用于处理一桩不可告人的‘申报事故’”。

文章写得极其暧昧,却又处处指向当年的事实。

这颗重磅炸弹一经投出,立刻被几家唯恐天下不乱的香江小报转载。

八万七千港币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在七十年代的香江,足以掀起轩然大波。

很快,舆论的矛头开始若有若无地指向当年与“华南信托”关系密切的赛马会。

赛马会是香江最大的慈善机构,最重声誉,董事会瞬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面对汹涌的舆情,他们紧急发布声明,要求下属机构“彻查历史漏洞,给公众一个交代”。

档案塔,被迫向其上级监管单位开放了“有限自查”权限。

这正是沈舟等待的机会。

他利用林家的关系,以“林氏集团特派监察员”的身份,名正言顺地进入了自查小组。

在一次巡视中,他趁着众人不备,在B3区通往焚毁室的必经之路上,将一枚微型录音笔巧妙地安装在了一处通风口的栅格后。

那是王裁缝用一个废旧的助听器核心部件改装的,收音效果极佳,待机时间长达七十二小时。

等待是漫长的煎熬。

直到自查的第二天凌晨四点,沈舟的耳机里才传来异动。

监控画面中,一个身穿黑色长袍、头戴兜帽的身影,避开了所有常规摄像头,如同幽灵般出现在焚毁室门口。

他没有开灯,只是借着安全出口的微弱绿光,从怀中颤抖着摸出一叠文件,投入了冰冷的焚毁炉中。

录音笔清晰地捕捉到了他点火时压抑的、仿佛梦呓般的喃喃自语。

“三月十七……三月十七……火……不能再来一次……”

那声音苍老、沙哑,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却与沈舟记忆中那个在陆三爷茶馆里品茗论道的周慕白,有着惊人的相似。

沈舟关闭了监听设备,缓缓收起了录音笔,冰冷的金属外壳在他掌心留下一丝寒意。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天际线上泛起的第一缕微光,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这次,火是你自己点的。”

他将那份从何伯那里得到的、带有周承德签名的备忘录扫描件调了出来,并排放大了“周承德”三个字。

然后,他又调出了“清音文化”支付给“周慕白个人工作室”的转账记录,在那张记录上,同样有周慕白的授权签名样本。

一份来自三十多年前,一份来自当下。

两代人的笔迹,在电脑屏幕上并列着,一个张扬跋扈,一个内敛深沉。

沈舟的目光在这两个签名之间来回移动,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笔迹鉴定,一个足以颠覆一切的结论,正在他的脑海中疯狂成形。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