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的灼痛仍未散去,那枚青铜戒静静躺在石台上,戒面“玉虚”二字暗光流转,仿佛蛰伏的兽眼。我缩回手的瞬间,太乙真人眉峰微动,却未斥责。他只看了我一眼,便转身向殿外走去,袍袖拂过门槛,未留一语。
我低头,将《封神演义》紧贴胸口,书页温热,似有脉动。方才神通闪现的画面仍烙在识海:三息后戒燃成灰,火中浮现“伪”字,若我触之,反噬立至。这不是试炼,是陷阱——有人不希望我留下。
脚步声自长廊尽头传来,不疾不徐,每一步落下,殿宇间的空气便沉一分。我抬头,只见一道身影自云雾中缓步而至。他未着冠冕,亦无法器随行,可当其踏入道心殿时,整座宫殿的道韵骤然凝滞,仿佛时间也为之屏息。
元始天尊到了。
他立于殿中,目光落在我身上,不带情绪,却如天渊压顶。我感到神魂被无形之手缓缓剥离,每一寸思绪皆无所遁形。这不是试探,是彻查。
“你如何看待阐教?”他开口,声如古钟轻鸣,却震得我五脏微颤。
我没有回答“敬仰”或“向往”。那样的词,在此刻不过是蝼蚁的谄媚。我握紧怀中的书卷,借那温热稳住心神,然后直视他的眼睛。
“阐教重根骨,却因根骨之限,忽视功法之漏。”我说,“若天资可补,何须舍道法而求天命?真正的道,不该因无灵根便断其路。”
殿内寂静。
元始天尊眸光微闪,似有波澜掠过。他并未动怒,也未赞许,只是缓缓道:“你指玉虚十二重境界有滞碍。若真如此,为何十二金仙无人指出?”
来了。这不是对能力的质疑,而是对资格的审判。
我早知此问必至。
“非无人见。”我答,“而是见而不析。百年前便有弟子言‘冲关气滞’,却止步于现象。如盲人摸象,知其形,不知其理。滞碍不在关窍,而在灵力回环断续——第七重‘凝神归墟’未固,第九重‘破虚见真’强冲,如江河断流,逆灌则溃。”
我翻开《封神演义》,书页自动翻至某页,停住。赤纹自书脊蜿蜒而上,竟与殿中灵气隐隐共振。我指向那段残文:“若以第八重‘守中抱一’为桥,缓引残余灵力,温养后关,三日筑基,七日可冲。此非妄言,乃理法推演。”
话音未落,书页赤光一闪。
刹那间,殿内灵气微旋,如风起于静潭。那股波动并非出自我的手,也不是元始天尊所施,而是自天地间自然生发,仿佛某种隐秘的共鸣被唤醒。书页上的赤纹微微发烫,像是回应着某种更高层次的规则。
元始天尊终于动容。
他抬手,指尖轻点虚空。一道清光自他指间射出,没入我眉心。我未抵抗,任其探入识海。那是神识的侵入,比试心阵更直接、更彻底——他要亲眼验证我所言是否真实。
光流穿梭于记忆之间:我初醒于裂谷,触书觉醒神通;我在焦土中嘶吼示警,改变玉玄子命格;我识破血针之毒,以书吸毒,以水稀释;我在试心阵中破幻,直面心魔;我指出功法滞碍,识破青铜戒陷阱……
一切皆真。
清光退去,元始天尊收回手,眸中波澜渐平。
“你无灵根。”他缓缓道,“却破天机;无修为,却析道脉。此非侥幸。”
他顿了顿,目光如渊。
“功法之漏,确存千年。”
我心头一震。
这不是认可,是定论。由元始天尊亲口承认,玉虚传承千年之久的修炼体系,竟有根本性漏洞。而这个漏洞,被一个无根凡人指出。
“自今日起,”他声音不高,却传遍殿宇,“你可留于玉虚宫,研修补漏之法。”
我低头,躬身。
“莫负此识,莫逆天机。”他说。
我没有说“谢恩”,也没有称“弟子”。我只是将书合拢,抱于胸前,姿态谦卑却不卑弱。我知道,这一刻,我不是被怜悯的蝼蚁,而是被正视的对弈者。
元始天尊转身欲行,忽又停步。
“你手中之书,”他背对着我,声音低了几分,“非此世之物。”
我心头一紧。
他没有回头,却继续道:“它不该存在,却已现世。它吸毒、引天机、现赤纹——它在‘活’。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
我沉默。
“意味着它本不该属于封神之局。”他道,“可它来了。而你,因它而见天机。”
他终于回身,目光落在我脸上。
“你不是顺应天命之人。你是……扰局者。”
我没有否认。
他知道得比我想的多。或许,从我触书那一刻起,他就已在注视。而今日召见,并非为了试我,而是为了确认——确认我是否真的能看见那些本不该被看见的东西。
“你指出了漏洞。”他说,“但这只是开始。真正的劫,不在功法,而在人心。”
我抬眼。
“十二金仙中,有人不愿改。”他道,“他们信奉旧法,视变革为乱道。你若执意补漏,必遭反噬。”
我握紧书卷。
“那你为何允我留下?”
他看着我,许久,才道:“因为天机已偏。那一声‘左闪’,已让命运之河改道。你不是第一个变数,但你是最清醒的一个。”
他抬手,指尖轻点我眉心。一道微光渗入,不痛不痒,却让我识海一清。
“这是‘道印’。”他说,“它不会赐你灵力,也不会护你周全。它只做一件事——让你说的话,在关键之时,能被听见。”
我懂了。
这不是恩赐,是责任。从此以后,我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撬动天机。而元始天尊,是在为那一天做准备。
“去吧。”他挥袖,“太乙真人会为你安排居所。但记住——”
他目光如刃。
“你留下的条件,不是顺从,而是真相。若你开始说谎,或为私欲扭曲道法,这道印,会亲手抹去你。”
我转身,迈步。
走出道心殿时,风从云隙间吹来,带着玉虚宫特有的清寒。我没有回头,但能感觉到,那道目光仍落在我背上,如影随形。
我知道,我已不再是那个只能靠三息预判苟延残喘的凡人。我指出了漏洞,识破了陷阱,见到了天尊,获得了留教之权。可这一切,不是终点,而是风暴的起点。
我低头,掌心仍有余痛,但已不再颤抖。我将《封神演义》贴得更紧,仿佛它是唯一真实的锚点。
前方长廊尽头,太乙真人负手而立,神色莫测。他没有说话,只是侧身让开道路。
我走过他身边时,听见他极轻地说了一句:“你赢了。”
我没有回应。
因为我知道,真正的胜负,还未开始。
我走向那条通往内宫的白玉长阶,脚步平稳。两侧石柱上刻着玉虚历代祖师名讳,每一步走过,都像在穿越千年的道统。
忽然,书页一震。
我停下。
《封神演义》自行翻开,停在一页空白处。赤纹自边缘蔓延,缓缓勾勒出几行新字——
“第四重‘通脉引气’,灵力分流过快,三日后将有弟子走火入魔。”
我盯着那行字,呼吸微滞。
这不是回忆,也不是已知剧情。这是……新的预示。
我合上书,继续前行。
风掠过耳畔,带走了最后一丝犹豫。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