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抱着《封神演义》走下白玉长阶,风从回廊尽头吹来,拂过书页边缘,那赤纹已隐去,只余微温。太乙真人早已不见踪影,唯有执事弟子在阶下等候,一言不发地引我前行。他脚步平稳,目光不落我身,也不与我对视,仿佛我只是他必须完成的一道流程。
穿过三重云门,我们抵达外门讲经堂。此处无金殿玉宇,只有几排石凳环列于露天台前,台上立着一块青石碑,刻着“玉虚门律”四字。已有十余名新入门弟子端坐其下,皆着浅灰道袍,袖口绣有入门编号。执事弟子将一枚玉简递来,冷声道:“这是门规全文,三日内须背诵通晓,不得有误。”
我接过玉简,入手微凉,表面浮着淡金符文。翻开第一页,首条赫然写着:“凡入我门者,须经三重心试:根骨、心性、道缘。”
我指尖一顿。
这不对。
《封神演义》中记载,玉虚宫收徒历来只重根骨测试,心性由授业师自察,道缘则视为天定,从不设考。我悄然催动剧透神通,神识如丝探入玉简,瞬息间捕捉到一段信息流——此条文为三百年前增补,出自某位金仙手笔,未报天尊知晓。
我合上玉简,不动声色地坐下。左右弟子已悄然打量我多时,有人低声嗤笑:“连灵根都没有,也配坐在这里?”另一人接口:“听说是靠一张嘴哄得天尊高兴,才得以留下。”
我没有回应。只是将玉简置于膝上,再次翻开,逐字对照书中所记。
第二条:“弟子争端,依律裁断,不得私斗。”
第三条:“遇截教来犯,格杀勿论。”
我瞳孔微缩。
“格杀勿论”四字如刀刻入眼底。而我记得清清楚楚,《封神演义》中原文为:“遇敌先示道义,若其不听,方可还击,不得妄开杀戒。”
一字之差,道义尽失。
我缓缓闭眼,再度催动神通,试图追溯此条修改之源。神识刚触玉简,一股细微的反震传来,似有禁制在文后设防,阻我深探。我立刻收力,表面依旧平静,仿佛只是翻页稍慢。
讲经堂内,一名老道士缓步登台,手持戒尺,目光扫过众人。
“今日初讲门规,尔等须铭记于心。”他声音低沉,“玉虚立教千年,法度森严,非为束缚,实为护道。若有违者,轻则贬斥,重则逐出山门,乃至……形神俱灭。”
他说完,目光落在我身上,停顿一瞬。
“苏一?”
我起身。
“你无根无基,能入此堂,乃天尊特许。然特许非特权,门规之前,众生平等。若有妄为,纵得天尊亲授,亦难逃惩戒。”
“明白。”我低头应道。
他未再多言,转身继续讲解。我重新落座,掌心贴着玉简,暗中调动神通,将每一条与书中不符之处尽数记录。
“第四条:弟子不得私传功法,违者视为叛教。”
书中原为:“功法可授同门,但须经师长允准。”
“第七条:对外门弟子,三年内不得问鼎真传之位。”
此条全然不见于原著。
我越看越冷。这些条文,看似细碎,实则层层设限,将“外门”与“真传”彻底割裂。而最令人不安的是,它们并非古规,而是近五百年陆续添加,且多由几位金仙联署推动。
讲经结束,众人散去。我起身欲走,一名弟子故意从旁掠过,肩头猛撞我臂,玉简脱手跌落,翻滚至石台边缘。
“哎呀,凡人手滑了?”他冷笑。
我蹲身拾起,拂去尘土,未抬头,只将他的面容、气息、衣袖上一道裂痕尽数记入识海。随即催动神通,短暂回溯其命格轨迹——三日后,试炼场,左臂被同门误施雷诀所伤,伤势不重,但将错失一次晋升考核。
我站起身,平静离去。
行至无人处,我取出《封神演义》,将书摊开于掌心。书页微光一闪,自动翻至空白页,赤纹缓缓浮现,凝成数行新字:
“门规非道统,乃权柄所塑。
三百年来,删改十二处,增补九条,皆服务于‘正统’之名。
执笔者: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
我盯着那几个名字,呼吸微沉。
这已不是简单的文字修订。这是对教义的重塑。是将“阐教”从一个修道之门,逐步改造成一个以“正统”为名、行排斥之实的权力体系。而我这个无根凡人,恰恰踩在了这一体系的禁忌之上——我不但指出了功法漏洞,更动摇了“根骨至上”的根基。
难怪天尊说我“扰局者”。
可真正扰乱天机的,或许从来不是我。
是这些人,早已在不动声色中,将道法变成了工具。
我合上书,贴于胸前,缓步前行。
转过一道石廊,前方传来低语。
“……真让他学门规?一个凡人,懂什么道统法度?”
“天尊允了,但门规可不是听几堂课就能懂的。明日‘问律试心’,他若答错一字,当场逐出。”
“呵,我已在玉简里动了点手脚——第三条‘截教处置’那段,多加了半句‘凡有勾结者,同罪论处’。他若照背,便是自认有罪;若改口,便是篡改门规。”
我脚步未停,面容未变。
但他们看不见的是,我的识海中,已清晰映出说话二人的命格轨迹——
左侧那人,七日后将在丹房炼药时走火,右目失明;
右侧那人,半月后于巡山途中坠崖,幸得同门相救,但从此畏高,再不敢踏云而行。
我继续走。
穿过一片竹林,前方是分配给我的居所——一间孤悬于崖边的石屋,无门童,无侍从,只有一张石床、一盏油灯、一桌一椅。
我推门而入,将《封神演义》置于桌上。油灯微晃,火光映在书脊上,那赤纹竟微微跳动,如同脉搏。
我坐下,取出玉简,再次翻开。
这一次,我不再逐条对照,而是以神通贯穿全文,试图捕捉那些被刻意掩盖的痕迹。
忽然,书页一震。
《封神演义》自行翻开,停在一页空白处。赤纹蔓延,勾勒出新字:
“问律试心,非考门规,乃考立场。
明日首题:‘无灵根者,可入大道否?’
答‘可’,则触怒守旧者;答‘不可’,则违心欺天。
破局之法:反问——‘道若择人,何来万法归宗?’”
我盯着那行字,良久未动。
这不是预知,是引导。
书,正在教我如何活着说出真相。
我闭眼,深吸一口气,再睁眼时,目光已定。
明日问律,他们想听的不是答案,而是驯服。
可我既非叛逆,也非顺从。
我是来拆解这层层谎言的。
我起身,将玉简置于灯下,用指尖蘸了灯油,在空白处默写明日可能被问及的条文。写到“格杀勿论”四字时,指腹突然一痛——灯油竟在皮肤上留下一道焦痕,如同灼烧。
我未缩手。
任那痛感蔓延,记入骨髓。
次日清晨,我抱着《封神演义》走入讲经堂。
老道士已立于台前,目光冷峻。
“苏一。”他开口,“今日问律试心,首题如下——”
他停顿,环视众人,最终落在我身上。
“无灵根者,可入大道否?”
我站在堂中,四面目光如针。
我没有立刻回答。
而是翻开怀中书卷,轻轻放在石台上。
然后抬头,直视他双眼。
“道若择人,”我开口,“何来万法归宗?”
老道士瞳孔骤缩。
台下弟子哗然。
我仍站着,手按书脊,指腹那道焦痕隐隐作痛。
油灯的痕迹,还在皮肤上发烫。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