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君心知我意归处 > 漠北民生谋良策,以工换粮固边防
换源:


       长乐宫的案几上,摊着阿勒泰送来的急报,墨迹还带着几分仓促——漠北今年霜降来得早,草原上的牧草提前枯萎,牧民储存的冬粮只够支撑一个月,若不及时补给,怕是要挨过一个难熬的冬天。沈若初指尖划过“牧民多有恐慌,已有小部落开始往南迁徙”这行字,眉头微微蹙起。

青禾在一旁为她添上热茶,轻声道:“娘娘,户部刚派人来说,今年国库虽有余粮,但要调往漠北,需走千里官道,不仅耗时久,还得防备途中的风沙和劫匪,怕是赶不上牧民过冬。”

“靠朝廷直接调粮,确实不是长久之计。”沈若初放下急报,目光落在案角的漠北舆图上,指尖顺着漠北边境的堡垒标记划过,“漠北边境的‘镇北堡’‘定漠堡’去年遭帖木儿叛军破坏,至今还没完全修复。若是能让牧民参与修堡,再用粮草和物资作为报酬,既能解决他们的过冬问题,又能加固边防,岂不是一举两得?”

她当即提笔,快速拟定方案:先让阿勒泰统计有劳动能力的牧民人数,按“每人每日两斤粮食、半匹粗布”的标准核算报酬;再让工部选派工匠赶赴漠北,指导牧民修堡,重点加固堡垒的城墙和瞭望塔;同时从京城调运一批铁锹、斧头之类的工具,随粮草一同送往漠北。

方案拟好后,沈若初召来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两人看完方案,户部尚书先是眼前一亮,随即又面露难色:“娘娘此计甚妙,可漠北路途遥远,工具和粮草的运输成本不低,而且工匠的食宿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运输成本可以压缩。”沈若初语气笃定,“让粮草和工具走‘沙驼道’——之前南通国商队走的那条私道,如今已被我们掌控,不仅路程比官道近三分之一,还能让漠北部族的驼队帮忙运输,省去大半人力。至于工匠的食宿,让他们住在附近的部族帐篷里,按朝廷标准给部族补贴,既节省开支,又能让工匠和牧民熟悉起来,方便后续修堡协作。”

工部尚书点头认同:“沙驼道确实合适,而且让牧民参与修堡,还能让他们更清楚堡垒的防御作用,日后若有战事,也能更快协助守军防守。只是……牧民会不会不愿意参与?毕竟修堡辛苦,他们更习惯放牧。”

“这就要靠阿勒泰了。”沈若初笑着说,“我会在给阿勒泰的信里写明,修堡不仅能换粮草,等堡垒修好后,还会在附近设‘互市点’,让大奉的商户来此交易,牧民不用再跑远路就能买到盐、茶、铁器这些必需品。有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自然愿意参与。”

两人彻底放下顾虑,齐声领命去筹备。沈若初又让人叫来内侍,叮嘱道:“给阿勒泰的信要快马送去,让他尽快统计牧民人数,同时安抚好牧民情绪,别让迁徙的部落继续南下——寒冬里迁徙,容易出人命。”

内侍刚退下,萧玉轩处理完朝堂事过来,见案上的方案和舆图,便知沈若初又在为漠北的事谋划。他走到案边,拿起方案翻看,眼中满是赞赏:“以工换粮,还顺带修堡垒、设互市,一步棋解决三个问题,也就你能想得这么周全。”

“漠北是大奉的屏障,牧民是屏障的根基。”沈若初抬头看他,语气平静却坚定,“若是牧民过不好冬,流离失所,漠北的防线就会松动,到时候外邦再趁机作乱,麻烦就大了。现在花些心思解决民生,就是在为边防打基础。”

萧玉轩在她身边坐下,握住她的手:“你说的是。朕已经让兵部配合,派一队士兵护送粮草和工具去漠北,顺便协助阿勒泰维持秩序。另外,朕还让户部提前准备了一批茶叶和盐,随互市的商户一起运往漠北——牧民冬天缺这些,有了这些,他们参与修堡的积极性会更高。”

沈若初心中一暖,却也不卑不亢:“多谢。不过后续互市的规范,我想亲自拟定——比如限定商户的经营范围,禁止他们高价倒卖物资,还要让阿勒泰派部族长老监督,确保互市公平,不让牧民吃亏。”

“都听你的。”萧玉轩笑着点头,“你比朕更懂漠北的牧民,也更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有你盯着,朕放心。”

几日后,阿勒泰的回信送到长乐宫。信中说,牧民们听说修堡能换粮草,还能在家门口赶互市,都十分踊跃,短短三日就统计出两千多名有劳动能力的牧民,连一些年长的牧民都主动要求参与,说可以帮忙搬运材料、烧火做饭。

沈若初看着信,脸上露出浅笑,对青禾说:“让工部加快工匠的选派,再让户部多备些御寒的粗布——漠北冬天冷,别让牧民在修堡时冻着。”

青禾应声去办,萧玉轩这时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商户名单:“你要的互市商户名单,朕让户部筛选好了,都是些信誉好、没有过囤积居奇记录的商户。他们还主动提出,愿意按低于京城的价格卖给牧民物资,只求能长期在漠北经营。”

“这些商户倒是聪明。”沈若初接过名单,快速翻看,“长期经营对他们有好处,对牧民也有好处,是双赢。不过得跟他们约法三章:不许哄抬物价、不许以次充好、不许私下与外邦商户交易——违反一条,就取消他们的互市资格,永远不许再进漠北。”

萧玉轩点头:“朕已经让户部把这些条款写进通商文书里,商户们都签字画押了。另外,朕还派了两名户部官员去漠北,协助阿勒泰和长老监督互市,确保条款落实。”

沈若初放下名单,心中彻底安稳。她靠在软枕上,感受着腹中孩子的胎动,轻声道:“等漠北的堡垒修好,互市也顺利开起来,牧民们就能安稳过冬,漠北的边防也会更稳固。到时候,就算南通国再想搞小动作,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萧玉轩在她身边坐下,握住她的手:“是啊。你总是这样,看似在解决民生小事,实则在为大奉的安稳铺路。有你在,无论是边防还是内政,朕都觉得踏实。”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个月过去。漠北传来消息,镇北堡和定漠堡的修复工程已完成大半,牧民们不仅换到了足够的粮草和粗布,还跟着工匠学会了简单的修房、筑墙手艺。互市点也顺利开设,商户们带来的茶叶、盐、铁器很受牧民欢迎,不少牧民还拿着自己织的羊毛毯、晒的肉干来交易,互市上一派热闹景象。

阿勒泰在信中特意提到,有之前打算迁徙的小部落,见日子安稳了,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牧场,还主动派人去堡垒帮忙——“牧民们都说,皇后娘娘是为他们着想的好主子,以后定要好好守着漠北,不让外邦人来捣乱。”

沈若初看着信,眼中满是欣慰。萧玉轩凑过来一起看,笑着说:“你看,牧民们都记着你的好。等孩子出生,咱们带他去漠北,让他看看你为那里做的一切,也让他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守护’。”

沈若初点头,轻轻抚摸着小腹:“会的。我要让他知道,守护不是靠武力压制,而是靠真心相待——让百姓过好日子,让边境安稳,才是真正的守护。”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案上的信和舆图上,温暖而明亮。长乐宫内,没有孕晚期的娇弱依赖,只有沈若初运筹帷幄的从容与坚定。她用自己的智慧,将民生与边防紧紧相连,为大奉的安稳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也用行动证明,她不仅是能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的主帅,更是能在朝堂上统筹全局的大女主,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她深爱的土地。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