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君心知我意归处 > 銮驾归京稳朝局,帝后同心固江山
换源:


       南通之事尘埃落定后,萧玉轩与沈若初又在当地停留了半月,待新政彻底落地、宗室安分下来,才决定启程返回奉国都城。出发那日,南通百姓自发地在街道两侧送行,手中捧着自家种的粮食、织的布匹,高声喊着“陛下万岁”“皇后千岁”,眼中满是感激与不舍。

萧玉轩掀开车帘,看着路边的百姓,对身边的沈若初笑道:“你看,百姓的心意最是纯粹,只要咱们真心为他们做事,他们便会记在心里。”沈若初点头,目光落在不远处学堂孩子们挥舞的小旗子上:“南通之行虽历经波折,却也让新政在新附之地扎了根,往后只要持续跟进,定能让这里长治久安。”

銮驾缓缓驶离南通都城,一路向北,朝着奉国都城而去。途中,萧玉轩每日都会与沈若初一同批阅各地送来的奏报,重点关注新政在全国的推行情况。当看到林墨渊奏报“江南已开设女学二十所,寒门子弟入仕比例较往年提升三成”时,萧玉轩欣慰道:“墨渊果然能干,有他在京主持考核科,咱们也能放心不少。”

沈若初补充道:“不过各地仍有部分老吏暗中阻挠新政,尤其是在西北偏远州县,商户记账法推行得并不顺利。陛下回宫后,不妨让墨渊牵头,组织一批有经验的寒门官员,前往各地督导,彻底扫清阻力。”萧玉轩点头:“你说得是,此事便交由墨渊去办,务必让新政在全国落地生根。”

七日后,銮驾抵达奉国都城。林文渊已带着文武百官在城门外等候,看到銮驾停下,立刻上前躬身行礼:“陛下、皇后娘娘,一路辛苦,臣等恭迎陛下、皇后娘娘回宫!”萧玉轩与沈若初先后下车,萧玉轩扶起林文渊,笑道:“林丞相,京中诸事辛苦你了。”

回宫途中,林文渊简要汇报了京中近况:“陛下,您离京期间,京中一切安稳,新政推行顺利,只是有几位老臣对‘寒门官员优先提拔’之事颇有微词,认为‘出身定品性’,还需陛下回宫后亲自安抚。”萧玉轩眼神微沉:“这些老臣守着旧规矩不放,阻碍新政推行,朕回宫后便召开朝会,好好与他们说道说道。”

回到皇宫,帝后稍作歇息,便立刻投入到政务中。次日一早,萧玉轩召集文武百官召开朝会,在朝堂上,他将南通新政的成效一一说明,又拿出各地百姓对新政的称赞奏报,沉声道:“朕推行新政,并非要打压世家,而是要为天下有才之士提供机会,为百姓谋福祉。若仅凭出身定高低,岂不让无数寒门才子埋没?岂不让百姓寒心?”

那些持反对意见的老臣闻言,面面相觑,却仍有人不服气,出列道:“陛下,世家子弟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熟知礼法,寒门子弟恐难担大任,还望陛下三思。”萧玉轩尚未开口,沈若初便从屏风后走出,手中拿着一本名册:“这位大人,不妨看看这份名册。上面记载的,是近半年来因政绩突出被提拔的寒门官员,其中有三位在任期间,将当地流民安置率提升至九成,学堂数量翻倍,百姓满意度远超世家出身的官员。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能力与出身无关吗?”

老臣看着名册上的数据,一时语塞。萧玉轩趁机道:“朕已决定,往后官员考核,只看政绩与民心,不问出身。若有世家子弟能力出众,朕同样重用;若有寒门官员不作为,朕也绝不姑息。”百官闻言,纷纷躬身应道:“臣等遵旨!”

朝会结束后,萧玉轩与沈若初回到长乐宫。沈若初笑着说:“陛下今日在朝堂上,倒是颇有威严,那些老臣都被你镇住了。”萧玉轩握住她的手,笑道:“若不是你提前准备了那份名册,朕恐怕还得费些口舌。咱们夫妻同心,才能让这些老臣真正信服。”

接下来的日子,帝后二人开始着手整顿朝纲。萧玉轩重点处理各地官员的考核与任免,将一批阻碍新政的老吏贬谪,提拔了大量有能力的寒门官员;沈若初则忙着完善女学制度,从江南调派优秀的女先生前往各地,还编写了《女学教学纲要》,将读书识字与女红、农事知识结合,让姑娘们既能明理,又能掌握谋生技能。

闲暇之余,萧玉轩会陪着沈若初在宫中散步,或是一同前往京郊的学堂巡查。这日,两人来到京郊的一所义塾,看到孩子们正在跟着先生读书,院子里还有姑娘们在学习织布,脸上满是认真。一位老妇人看到帝后,激动地走上前:“陛下、皇后娘娘,多亏了你们推行新政,我的孙女才能进学堂读书,还学会了织布,往后再也不用愁她的生计了!”

萧玉轩与沈若初相视一笑,心中满是欣慰。离开义塾时,沈若初对萧玉轩道:“陛下,你看,这便是咱们推行新政的意义,让每个百姓都能有希望,有奔头。”萧玉轩点头,紧紧握住她的手:“是啊,往后,咱们还要继续努力,让这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

夜色渐浓,长乐宫内灯火通明。萧玉轩与沈若初坐在桌前,一同批阅着奏折,偶尔相视一笑,默契十足。经历过南通的风波,他们的感情愈发深厚,对治理天下也更有信心。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夫妻同心,携手并肩,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定能让这奉国江山,愈发繁荣稳定,让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