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同四年(538年)五月十三日
沉沉月色下,蒙蒙雾气中,一小船缓缓向建康驶来,船头屹立着一独臂男子,正是袁启,只见他眉头紧锁,心事重重,回忆着在江左盟发生的种种。
湖心岛磨刀会,袁启本以为自己将面对的是江左盟的口诛笔伐、百般刁难,却不料他们内部各派忙着唇枪舌剑,对他反而是恭维巴结。就连将他除名的神行帮,都要破格将他提拔为帮内一人之下的大长老。
袁启原以为,这帮名门大派有头有脸的掌门、元老们,定是要为埋骨他乡的门人讨一个说法,却没想到他们根本没人在乎已死之人的公道,他们在乎的唯有鱼肠剑的下落,或者说是鱼肠剑代表的权势。
现任梅盟主年事已高,说日薄西山也不为过,他早就指定太湖帮的金帮主接任自己担任下届盟主,却因自己和太湖帮都无法服众,因而交接一事一直没法顺利实行。各帮各派不仅看不上太湖帮,他们彼此间也是谁都不服谁,为了抢夺盟主之位,都纵容门人去对方地盘挑衅闹事,因此小摩擦不断,但因盟主尚在,仇怨才未愈演愈烈。
现如今,梅盟主是退不得退,死还不能死,一旦权力真空,江左武林必为争权夺势再起腥风血雨。
可在新盟主选举一事上,梅盟主的指定不被认可,各帮派公投又投不出个结果,梅盟主迫于无奈提出一条缓兵之计,即先得鱼肠剑者可接任盟主,各派这才达成一致,暂且放下争斗。
鱼肠剑消失已有十年,而十年前与江湖能牵扯上关系的大事,唯有白袍北伐。当年江左盟半数好手入了白袍,难保盗走鱼肠剑的不是他们中的一人,可因毫无证据,一直没法找陈庆之对峙。直到温子昇为白袍正名的文章传到他们耳中,“黑鹰入,鱼肠出。勇士得,大事成!”这才断定,鱼肠剑确为白袍盗去了魏国,可只知去向却无线索,因而江左盟才会一直去陈庆之府上讨要说法,并派人暗中盯着陈府家眷。直到袁启主动现身,担下此事。
袁启将鱼肠剑始末如实全盘托出,至于鱼肠剑如今是在洛阳皇宫还是在忻州墓室,抑或别处,他就不胡加猜测、乱加指引了。
思索间,船已近码头,袁启纵身一跃,直接上了岸,不做一丝停留,使开功法,便飞奔而去,一眨眼就不见了身影。
永兴侯府,陈庆之在书房秉烛等候,时近戌时,袁启才至。
袁启喊了声“将军”,却欲言又止。
陈庆之起身相迎,问道:“仲远,如何?”
袁启道:“是我们想多了,不对,是我自己想多了。”
陈庆之不解,袁启则是将磨刀会上的事情讲述,说完感慨道:“我本以为,江左盟要为白袍北伐时丧命的门人与我算账,却发现他们眼里,死人便如草芥,根本不值一提。”
陈庆之回道:“当年北伐,江左盟出钱出人,并不是看我陈庆之的薄面,更多的是为了讨好朝廷。门人性命,与钱粮布匹一样,不过是敲门砖、铺路石、保命符而已。”
袁启道:“是啊!我听人说明君爱民如子,可当他人威胁到皇权之时,莫说旁人,便是皇子,明君也视之如仇敌。也听人说名将待士卒亲如兄弟,可当战事起,士卒在名将眼中与兵刃又有何异,为了取胜,折了便也就折了。”
陈庆之一时语塞,那名将指的不就是自己,一个靠折了七千士卒而因功封侯的白袍将军,“仲远~”
袁启道:“我理解,保家卫国,开疆拓土,势在必行也罢,迫不得已也罢,我都理解,但只是没法接受。没法接受这场征伐的初衷并不是明面上的收复中原,而是为了制衡绿林,为了不让侠武犯禁。”
袁启已然将一切都看穿,这是陈庆之始料未及的,既已如此,陈庆之索性也不再隐瞒,坦然说道:“这其中的算计,我又岂会不知。对天子而言,我陈庆之何尝不是一把兵刃,折了便也就折了。送元颢还洛本不过一句口号,只为师出有名,一来能消耗魏国国力,二来也可削弱江左盟势力,一举两得。然白袍军每战必胜,竟真收复洛阳,这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可这既是意外之喜,也是意外之忧,踏入洛阳那一刻,我功之高已是极致,震慑的可不只是伪帝元颢,还有大梁天子。那时,我已不再单单是一把可折可弃的兵刃,而是一个足以威胁到皇权的旁人。”
袁启道:“所以,你把五子陈昕送还建康,是欲质全家于梁,以示忠心?”
陈庆之道:“是的,天子本就忌惮绿林侠武犯禁,那时我又功高盖主,我必须做些什么来自证忠心,否则天子绝不会考虑派兵增援。学王翦索要封赏、学王镇恶敛财自污,皆为缘木求鱼,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随军的唯一子嗣质押建康。向天子表忠以求援,同时也可免受元颢制约。”
袁启回忆起陈昕说自己突发恶疾,心下明了,“所以,陈昕并不是真犯疾?”
陈庆之道:“是的,我对元颢谎称昕儿染疾,实则是我亲自下的药,若真是染疾,魏都洛阳岂愁无医?另外,送昕儿回梁,也有我的私心。我死不足惜,但昕儿文武皆长,可为栋梁,送他回梁既是护子,也是惜才。”
袁启道:“陈昕领军,确有名将风范,但与将军相比,还稍逊一筹。将军之谋,白袍之勇,合之堪比北府,北府军可力挽狂澜,扶晋大厦之将倾,白袍军可直抵洛阳,卷魏半国未一败。如此战力,不用之克定中原、一统天下,却白白糟践!”
陈庆之直道:“帝王心,深不可测。”
袁启不屑道:“萧衍,呵,雄心不及疑心,乘势放手一搏,即便不能一统天下,也可收复中原腹地,但他偏要龟缩求稳,躲在寺庙阿弥陀佛,任由白袍埋骨他乡,宁失七千精兵,不冒一丝风险。”
陈庆之知袁启愤懑,因此对他直呼天子之名也未加苛责,叹了一声继续说道:“七千白袍虽个个神勇,但想克定中原却如蚍蜉撼树,就连制衡做大的元颢都捉襟见肘。虽明知是一场阴谋,也明知是必败之局,但我不愿兄弟们引颈就戮。昕儿回梁之时,我已将密信托付于护送之人,信中陈明利害关系,请奏天子派遣援军。我则集中兵力驻扎北岸,在中郎城布防,只要能坚持到援军抵达,那便有一线生机。”
袁启问道:“就算不为白袍军,也可为洛阳城,为一统天下,萧衍这都不动心?”
陈庆之摇摇头道:“等到尔朱荣大军压境,都未有回应。我欲逆天改命,率剩余白袍,守住洛阳!但,谈何容易。且不说元颢品性不得人心,面对尔朱荣百万大军,我也只有一分胜算。我带白袍全军死守中郎城,结果中郎城未破,洛阳先失。我欲带残部结阵而还,却遭尔朱荣亲率精兵追杀,后面的事,你也知道了,蒿高山山洪暴发,七千白袍,就此湮灭。待我兵败回梁问及此事,朱异只道不知。”
唯一的救命稻草便这么化为乌有了,“唉!”袁启长叹一声,又将气撒在萧衍头上,“说来也是啊,萧衍老儿,他若真有意,何须将军奏请。他还是只想求稳,只想绿林赴死!”
陈庆之道:“白袍出征,结局唯二,要么荡平北魏,要么全军覆灭。朝廷有招,江左盟别无选择,从则为国捐躯,得一体面,不从则梁军安内,削豪族,灭绿林。”
袁启问道:“死局?”
陈庆之点头以应。
袁启苦笑道:“所以你一早就清楚?”
陈庆之道:“我与天子手谈十余年,他之心思,我怎会不知。我本就抱着必死之心入局,为白袍搏一线生机,为南梁免一场干戈,最后却只有你我侥幸活了下来。”
袁启道:“或许不止!国山县,我遇见一人,只觉似曾相识,但却无法断定。他自称建木教绝门牛头,披黑袍,带面具,武功了得,我轻易拿他不下,他不仅知晓白袍真相,还知道许安泽身份。”
陈庆之为之一惊,“建木教绝门?上古圣树为建木,绝地天通之绝门,此教如此重视萧综之子,莫不是齐国旧臣,欲反梁复齐?可还有其他讯息?”
袁启回道:“江湖上消息最为灵通的乞活门,也完全没有建木教任何讯息。唯一可能与他们有关的,只有一首有关天师宝藏的诗,‘青山青来黄湖潢,青山黄来黄湖清。一朝看破水月光,乘风扶摇齐天上。’”
陈庆之一听,便立马认定此诗为建木教传播,“乘风扶摇齐天上,萧齐之齐!”
两人静默许久,袁启突然想到一个一直被忽略的细节,问道:“当年,护送陈昕回梁的人是谁?”
陈庆之道:“是崔傍。”
袁启不可置信道:“铁笔判官崔傍!”
两人异口同声惊道:“是他!”
袁启道:“面具遮容,铁笔换鞭,刻意乔装,是怕我认出。”
陈庆之道:“回京请援,得知真相,以他疾恶如仇之性格,势必要除恶务尽,故而加入建木,与教众共图大事。”
袁启不解道:“白袍北伐真相或许有迹可循,可许安泽真实身份从何得知?除了你们父子和我,再无知情者。”
陈庆之摇摇头道:“其实还有人知道。”
袁启思索道:“谁?未名?不会是他,他并不知道许安泽被寄养何处。”
陈庆之道:“可能是我们想复杂了,如果这是一场谋划已久的复齐大计,萧综身为齐室正统,身边应该早就被安插了眼线。”
袁启问道:“但他们并不知道我们将孩子寄养在何处?”说完突然反应过来,“难道是因为崔傍,崔氏是他唯一亲人,因暗中探望,发现端倪,从而推断出许安泽身份?”
陈庆之道:“说得通,但崔傍不会这么做,他决计不会陷至亲于险地的。如果我猜得没错,那有件我一直没想明白的事情就真相大白了。”
袁启问道:“何事?”
陈庆之道:“七年前,周荟父子去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部落,白水蛮受人挑拨,要挟持周荟。白水蛮若想归附北魏,直接投奔即可,为何非要抓住周荟,而周荟,恰巧是送许安泽回梁之人。所以,他们要的不是周荟,而是从周荟嘴里问出许安泽的消息。而挑拨之人,必出自建木教。”
袁启拍案而起,躬身拜别道:“江左盟误会已解,不会再为难侯府上下。我即刻启程前往国山,寻找崔傍,彻查建木之事。”
陈庆之见袁启去意已决,不再挽留,只是叮嘱道:“务必小心行事,切勿置身险境。若有消息,速来与我商议。”
话音刚落,袁启已消失在夜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