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我靠医术燃爆大唐盛世 > 第19章:针锋与药香
换源:


       王济堂那饱含怨毒与杀意的话语,如同一条冰冷的毒蛇,贴着林沐的耳廓滑过,钻入了他的心底。那份寒意,足以让寻常人手脚冰凉,胆战心惊。

然而,林沐只是静静地听着,连眼皮都未曾多眨一下。

他缓缓转过身,迎上王济堂那双如同深潭般怨毒的眼睛,脸上没有丝毫的恐惧,反而露出了一丝淡淡的仿佛带着怜悯的微笑。

“王令官,”林沐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回荡在空旷的廊下,“您说错了。”

王济堂眉头一皱。

林沐向前走近半步,用同样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轻声却无比清晰地说道:“您看不到我被千刀万剐。因为十日之后,您要做的是亲自带着太医署的诸位同僚,站在殿前,恭贺太子殿下病情大安。”

他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源于绝对自信的不容置疑的力量。

“届时,林沐不才,愿为王令官把一把脉。”林沐的笑容更深了些眼中却闪过一丝锐利如刀的锋芒,“令官您年事已高,今日这般大喜大悲,肝火郁结,气血攻心,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若不及时调理,怕是……等不到看我挫骨扬灰的那一天了。”

【跟我玩心理战?老家伙,你这是班门弄斧了。我可是见过ICU里家属情绪崩溃大闹,也见过手术台上生死一线的场面,你这点威胁,毛毛雨啦。】

王济堂的瞳孔骤然收缩!

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非但没有被他的威胁吓倒,反而三言两语之间,就将这股杀气原封不动地奉还,甚至还给他扣上了一顶“肝火攻心、命不久矣”的帽子!

这哪里是反击,这分明是诛心!

“你……你……”王济堂气得浑身发抖,指着林沐,一口气没上来险些当场厥过去。

林沐却不再看他,只是微微一拱手,淡然道:“王令官,保重身体。在下还要去为殿下煎药,恕不奉陪。”

说罢他转身径直朝着偏殿的药房走去留给王济堂一个挺拔而决绝的背影。

王济堂死死地盯着那个背影,胸膛剧烈地起伏,眼中那份怨毒,此刻已然化为了滔天的怒火与一丝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惊悸。

东宫的药房,比程府的药房大了不止十倍。一排排整齐的药柜高耸入顶,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药材混合的浓郁香气。几名负责煎药的太医和药童正在忙碌着,见到林沐进来都纷纷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眼神复杂地看着他。

“林先生。”一名年约四旬,看起来是此地管事的太医,皮笑肉不笑地上前一步,“不知有何吩咐?”

“不敢称吩咐。”林沐客气地回了一礼,“太子殿下的药方,事关重大,在下想亲自监督拣选和煎制,以防有任何差池。”

“哼,我等在太医署煎药数十年,还从未出过差池。”另一名年轻些的御医忍不住出声讥讽道,“莫非林先生是信不过我等?”

林沐知道,这些人都是王济堂的羽翼,是来看他笑话,甚至来找他麻烦的。

他也不动怒,只是微微一笑:“诸位医术精湛,在下自然信得过。只是这药方,有几处小小的讲究,在下需得亲自说明,方能尽其全功。”

他走到药柜前,拿起王内侍递来的药方,开始唱名拣药。

“黄芪,需用北地绵芪三年生切斜片,断面有菊花心者为佳。”

“白术,需用炒白术,土炒至焦黄,取其健脾燥湿之功,而非生白术之峻烈。”

“山药,需用怀山药,质地坚实,粉性足者为上,而非寻常菜市货。”

他每说一样,都详细说明了药材的产地年份炮制方法,甚至连切片的方式都有要求。这些细节,在那些御医听来简直是吹毛求疵,闻所未闻。

“简直是胡闹!”那年轻御医再次发难道,“药材之性,在于君臣佐使,在于配伍变化。何曾听过连切片厚薄都有讲究的?不过是故弄玄虚罢了!”

“这位大人此言差矣。”林沐转过身,拿起一片刚切好的黄芪,耐心解释道,“药材的形态,直接影响其有效成分的析出。斜切能最大程度地增加药材与水的接触面积;而厚薄均匀,则能保证在同一时间内,每一片药材的成分都能被均匀煎出。如此,方能保证一碗汤药药效的稳定。这,便是格物致知,是医道的精微之处,而非玄虚。”

这番“接触面积”、“稳定析出”的理论,如同天外之音,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得一愣一愣的。他们虽然不完全明白,但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科学逻辑。

那年轻御医被驳得面红耳赤,还想再争辩几句,却被那管事太医用眼神制止了。

药材拣选完毕,便到了煎制的环节。林沐更是提出了匪夷所思的要求。

“煎药之水,需用新汲的井水,而非陈水。”

“火候,先武后文。水沸之前用武火,水沸之后,必须改用文火,保持微沸一个时辰,不可大沸,以免药气走失。”

“器皿,必须用砂锅,绝不可用铜锅铁锅,以免金石之气与药性相冲。”

这些要求,比他们伺候皇帝煎药还要繁琐数倍。药房的几人心中腹诽不已,但碍于太子“斩”字谕令的威慑,又不敢公然违抗,只能黑着脸,一步步照做。

就在药香袅袅升起,一切都在林沐的掌控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时,药房门口传来一阵轻柔的脚步声。

一名身着淡绿色宫装的女官,在一名小太监的引领下,悄然而至。她约莫十七八岁的年纪,眉目如画,气质温婉聪慧,一双清澈的眼眸带着几分好奇,正静静地看着药房内这奇异的一幕。

“奴婢李婉,奉皇后娘娘之命,前来探视殿下病情,并观摩林先生用药。”女官的声音清脆如黄莺出谷,她对着林沐微微一福,“林先生但请自便,奴婢只看不语。”

皇后娘娘的人!

药房内的气氛瞬间又是一变。所有人都知道,这位李婉女官,是长孙皇后身边最得宠信的侍女之一她的到来无疑代表着中宫的态度。

林沐心中一动,知道这既是监视,也是一种无形的保护。他冲李婉点了点头,便继续专注于眼前的药炉。

一个时辰后,第一碗汤药终于煎好。药液呈现出一种清亮的琥珀色,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草木清香,与以往太子服用的那些颜色深黑、气味浓重的药汤截然不同。

王内侍亲自用银针试过毒,又亲口尝了一小口,确认无误后,才小心翼翼地用白玉碗盛了亲自端着,送往内殿。

内殿之中,李承乾已经用完了他那份堪称“清苦”的午膳。此刻正半靠在榻上,手中捧着一卷书,只是那双眼,却并无焦距,显然心绪不宁。

当王内侍将那碗清亮的汤药呈上时,李承乾的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这便是那林沐开的方子?”他问道。

“回殿下,正是。”王内侍恭敬地回答。

李承乾端起玉碗,凑到鼻尖闻了闻,那股清新的草药香气,让他因久病而迟钝的嗅觉感到一阵莫名的舒爽。他没有犹豫仰起头将那碗温热的汤药,一饮而尽。

药液入口,微苦回甘,没有想象中的浓烈与难以下咽,反而如同一股暖流,顺着喉咙滑入腹中,温温润润,十分平和。

殿内殿外,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死死地盯着他,等待着他的反应。

然而,李承乾只是咂了咂嘴,将玉碗递还给王内侍,淡淡地评价了一句:“味道……倒是不坏。”

说罢,他便重新拿起书卷,仿佛只是喝了一碗寻常的茶水。

没有奇迹发生,也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王济堂等人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心中又升起一阵鄙夷:如此平和之药,能治什么大病?不过是安慰剂罢了。

程咬金则有些失望,他本以为林沐的神药喝下去太子殿下能当场精神焕发。

只有林沐和站在角落里的李婉,眼中同时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了然。林沐的方子,本就不是虎狼之药,而是固本培元、徐徐图之的王道之法,追求的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这一天,便在节食、汤药和下午由程处默“温柔”协助的健身操中,平稳地过去了。

然而,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之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子时刚过,林沐所住的客房房门被“砰砰砰”地猛然敲响。

他立刻惊醒,披衣开门,只见王内侍带着两名小太监,满脸焦急地站在门外,那张平日里还算镇定的脸,此刻竟是惨白一片,额上满是冷汗。

“林……林先生!不好了!”王内侍的声音都在发抖,带着哭腔。

“殿下……殿下他……他腹中如火烧,饥饿难耐,在榻上辗转反侧,痛苦不堪!您……您快去看看吧!”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