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练习生而已,你管这叫华夏圣曲! > 第35章 日内瓦听证?这席我得坐C位!
换源:


       凌晨六点多,林烨还在那间老破小工作室里啃泡面,阳光刚从百叶窗缝里钻进来,屋里一股泡面味混着纸张发霉的味儿,谁闻谁上头。

陈明远“咚咚咚”冲上楼,鞋底打滑差点摔一跤,手里死死攥着个牛皮纸信封,边都搓烂了,汗都浸透了。

“烨哥!WIPO回信了!”他一进门就把信封拍茶几上,可乐都溅出来了,“他们认你是‘民间文化传承人’了!下周三,日内瓦万国宫C厅,听证会,你上台说话!”

林烨正吸溜最后一口面汤,一听这话,筷子“啪”地掉碗里。

他擦擦手,拿起信封摸了摸,上面烫金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几个字硌手。

他咧嘴一笑:“行啊,这回终于轮到我上桌吃饭了。那这顿饭——”他晃了晃信封,“我得带硬菜。”

“咚咚。”

门一开,苏清雪踩着高跟进来了,一身香云纱西装,手里抱着平板,一看就是刚开完会赶过来。

她说话利索:“听证会时间定了,下周三上午十点,万国宫C厅。这邀请函是WIPO总干事办公室直接发的,说明他们想听咱们这边的声音,压一压雅乐院那帮‘学术大佬’。”

她顿了顿,接着说:“我已经以星际娱乐文化权益委员会的名义,提名你为‘传统音乐活态传承人’,WIPO批了,你有资格列席。”

陈明远一听,赶紧把袖子上那点牙膏沫藏起来,生怕被看见。

苏清雪没理他,继续说:“我昨晚就联系了前驻日内瓦的领事当顾问,今早拿到了《听证会策略指南》。另外,我们还提交了一份提案,叫《文化源流公示制度》,意思就是:以后谁要注册传统音乐,必须把最近三百年的传承脉络写清楚,不能瞎编。”

林烨听着,托着下巴琢磨:“苏总这是不打表演战,改打规则战了啊。”他学她抱起胳膊,“但你刚才说,我要是拿着笛子上去吹一段,他们只会当我是艺术家?”

苏清雪点头:“听证会不是演唱会,他们要的是‘当事人’,不是‘表演家’。你说‘这笛子是唐朝的’,人家问你‘那又怎样’?但你要说‘你们用我的曲子赚了八百万,一分没给’,他们立马坐不住。”

林烨低头瞅了瞅自己那件皱巴巴的卫衣:“那我是不是得穿西装打领带,装个正经人?”

“不用。”苏清雪转身,助理递来个文件箱,“咔哒”一开,里面全是整整齐齐的档案袋。

她说:“穿你那件‘华夏遗音,寸谱不让’的黑T就行。但你得让他们知道——你不是来秀文化的,是来算账的。”

接下来三天,工作室直接进入“战斗模式”。

百叶窗拉得严严实实,屋里全是咖啡和熬夜的味道,键盘敲得跟下雨似的。

阿哲在门口贴了张纸条:“别敲门,老板在发疯赶工。”赵大鹏每天准时送饭:第一天酸辣粉,第二天卤味拼盘,第三天冰美式加三明治,杯子外面全是水珠,滴得满袋子都是。

林烨坐在电脑前,两眼通红,盯着屏幕上的数据一条条扒。

时不时拍桌子:“找到了!雅乐院注册《樱雪谣》的时间,正好是敦煌那批文献拍卖完三个月后!”又自言自语:“这笔钱……表面是文化交流,绕了十二家公司,最后全进了那家咨询公司——我们找国际透明组织才挖出来这黑线。”

第三天凌晨四点,阿哲端着咖啡进来,正看见林烨把最后一沓资料钉进文件夹,“咔哒”一声,封皮上写着《文化窃取链路图谱》,旁边还画了个箭头:“重点:那家咨询公司,就是雅乐院的白手套。”

“烨哥,你这三天睡了没几个小时吧?”阿哲看着他黑眼圈都快掉到嘴边了。

“不用管我。”林烨扭了扭脖子,骨头“咔咔”响,“我要让他们在台上一句话都怼不回来。”

听证会当天,日内瓦万国宫门口,林烨站在门口,手在裤兜里摸着一张老照片——赵大鹏翻出来的,他爷爷那辈的戏单,写着“民国二十三年,林记戏班《牡丹亭》首演”,纸都发黄卷边了。

“林先生,请进。”工作人员开门。

听证室里,雅乐院的人正慢悠悠搅咖啡,看见林烨进来,皮笑肉不笑:“哦,就是你啊,搞快闪那个年轻人。”

林烨没理他,直接坐下。

苏清雪坐右边,文件摆好了;左边是前领事顾问,冲他点点头。

主持人敲槌:“开始陈述,先请雅乐院代表发言。”

那人站起来,语气平稳:“传统音乐是全人类的财富,所谓的‘窃取’,其实是文化共享中的再创作,就像西方音乐借鉴非洲节奏一样……”

林烨在桌下死死捏着文件夹,塑料边都快掐进手心了。

苏清雪轻轻说:“轮你了。”

林烨起身,U盘一插,“咔”一声,投影亮了。

屏幕上是一张密密麻麻的图,红线条像蛇一样连来连去,从“伪古风歌曲注册”到“教材出口”,再到“学术论文洗白”“咨询公司包装”,环环相扣。

“你们说这是‘灵感借鉴’?”林烨指着图上两个时间点,“敦煌文献拍卖完三个月,你们就注册了《樱雪谣》?怎么每次‘借鉴’,都刚好卡在我们失传的时候?你们的‘原创’,怎么比我们复原的曲子还早十年注册?”

他翻下一页,是资金追踪报告:“更绝的是,你们请的‘中立公司’,其实拿的是某国文化省的钱,每年八百万美元,名义是‘提升东亚文化影响力’——可东亚文化,是咱们的,不是你们的。”

全场哗然,有人倒吸凉气。

雅乐院那位手一抖,咖啡杯“啪”地磕桌上,咖啡洒了一身,像地图炸了。

主持人声音都发抖了:“请华夏代表做总结。”

林烨低头看了眼手机视频——李小雨用手语打《春江花月夜》,旁边老师说:“这是我奶奶传的,当年小鬼子烧乐谱,她偷偷抄在衣服里……”画面里,她的手像蝴蝶飞舞,无声却有力。

林烨抬头,眼有点红:“这个位置,不是我争来的。是她们——”他举起手机,“是一代代没敢忘的人,一口一口传下来的。”

散会时,梧桐叶哗哗往下掉,记者围上来咔咔拍照。

林烨低着头往外走,肩上落了片叶子。

突然,一个老头叫住他:“林先生。”

老人拄着拐,手里攥着个油纸包,边都磨毛了。

他声音发颤:“我爷爷是故宫修谱的,当年被迫烧了三千卷……这是他凭记忆写的《兰陵王入阵曲》片段,从没公开过。”他把纸包塞给林烨,“今天,交给该看的人。”

林烨捏着那包,纸上有折痕,全是手温摩挲出来的。

他只说了一句:“您放心,以后不会再有人烧了。”

晚上,林烨站在万国宫外,路灯一盏盏亮起来。

手机一震,阿哲发语音:“烨哥!‘文化清源’炸了!全球都在传你的图,#谁的传统#冲了五十国热搜!”

他抬头看夜空,掏出那张残谱。

风一吹,一片梧桐叶打着转儿,正好盖住“入阵”俩字。

他笑了,拨通电话:“把‘反击:文化清源行动’改个名。”

“改啥?”

“华夏遗音复兴计划·全球篇。”林烨看着远方,“咱们的歌,该回家了。”

叶子还在地上打转,不知飘向哪儿。

他看了眼表,十点——首尔才五点,李小雨他们该做早课了。

他好像听见了,千里之外,有人轻轻唱起老调,混着钟声,穿过百年风雨,终于,敲开了这扇门。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