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练习生而已,你管这叫华夏圣曲! > 第37章 这网我得悄悄织!
换源:


       办公室安静得像没人一样,顾明远临走前那句话,还压在林烨心上。

这事不能闹大。

要是随便一通操作就发网上,等于往海里扔块铁,也不知道是引来鱼还是鲨鱼。

林烨要的是精准打击,不是瞎猫碰死耗子。

“阿哲,活来了。”他手指在桌上敲了两下,像敲密码,“搞三个查不到根的海外邮箱,名字要唬人点,就叫‘东亚古调爱好者联盟’——听着像一帮退休老教授在搞情怀,谁看了都觉得无害。”

阿哲推了推眼镜,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三秒搞定。

“老大,号建好了,等你指令。”

“广撒网,钓大鱼,主打一个愿者上钩。”林烨打开一份加密名单,上面是二十多个名字,都是些背景模糊、但祖上可能跟民国乐师沾边的学者。

“每人发个问卷,就两道题:第一,听过‘清商角调’吗?第二,家里有没有没公开的乐谱?”

他笑了笑,说:“每封邮件带个附件,《梅花三弄》前八拍,不同版本的古琴演奏。重点来了——在结尾加0.5秒静音,再塞一段特别轻的编钟声,节奏是‘··?·?···’,就是‘寻根’的摩斯码。声音小到听不见,但用频谱软件一拉,清清楚楚。”

阿哲一听,直接拍大腿:“牛啊!懂的人秒懂,不懂的还以为文件坏了。”

林烨这边刚点发送,太平洋那边,苏清雪也点了“提交”。

她用自家娱乐公司的名义,申请了个“非遗影像采集项目”,冲着联合国那笔小文化基金去的。

材料写得又高大上又有情怀,钱不多,够用就行。

一个在暗网玩技术活,一个在明面走正规流程。

俩人路子不一样,目标却一个样:找那些快被遗忘的老调子。

两周过去,邮件基本石沉大海。

直到一条来自加拿大的回复蹦出来,林烨“腾”一下坐直了。

发信人是个温哥华的陈阿婆,字写得歪歪扭扭:“我不懂啥‘清商角调’,但我妈临走前老哼一句‘月儿弯弯照九州’。她说那是‘正宫调’,跟现在电视里唱的不一样。”

附件是一段手机录的音频。

点开一听,背景有水龙头滴答、冰箱嗡嗡,还有电视在唠嗑。

就在这些日常噪音里,一个沙哑的老嗓音缓缓哼起调子,像风吹老木头,听着就有一股子“老东西”的味儿。

林烨戴上耳机,一遍遍听。

他把音频拖进软件,一帧一帧拉。

到了第三句转调的地方,系统突然报警——有个音往上偏了,是个很少见的“清角为角”手法,跟宋代姜夔《暗香》里的转调几乎一模一样。

局部匹配度干到了99%,不是整首对上,但已经够吓人了。

“阿哲!”他声音都紧了,“赶紧查!这阿婆祖籍哪儿?家里啥背景?她爷爷奶奶干啥的,都给我挖出来!”

结果很快出来,直接炸了:陈阿婆的爷爷叫陈明远,当年是杭州国立艺专的乐理助教。

更绝的是,1946年文物南迁那批失踪名单里,赫然就有“陈明远”三个字!

线索对上了。

“我得亲自跑一趟加拿大。”林烨立马拍板。

“你确定?”阿哲皱眉,“万一人家盯上了呢?”

林烨盯着照片里的阿婆,她坐在藤椅上,手里还捏着一支老式竹笛。

“她拿的那支笛子,看着像当年南迁配发的‘律音笛’。这不是巧合,是根儿还在。我必须去。”

“那咋接近?总不能直接上门问吧?”

“巧了,苏清雪那边正好有摄制组,拍什么《世界唐诗传唱图鉴》。我混进去当个后勤司机,搬搬箱子、开开车,谁也不会注意我。正好听她慢慢哼,把故事套出来。”

飞机上,夜深了,机舱晃得厉害。

林烨又把那段录音翻出来听。

听第五遍的时候,他突然一激灵——在老人换气的空档,有个极轻的“叮”声,像古钟被碰了一下,一闪而过。

他立马坐直,再放一遍,确认不是幻听。

这声音藏在1800Hz左右,持续不到半秒,普通人根本注意不到。

他打开提前下好的频谱分析工具,把那段声音放大。

图上乱七八糟的噪音里,居然浮出一段残缺的旋律线。

他脑子飞快比对,越看越心惊——这调子,居然跟失传已久的《霓裳羽衣曲》第二段主旋律,重合度干到了87%!

“我的天……”他盯着屏幕,手都有点抖,“这不是记下来的,是传下来的!活的!”

他马上把发现录进一个叫“寻谱人”的加密档案。

这名字不是临时起的——顾明远走之前专门交代过:“一旦找到‘活态遗音’,立刻启动‘寻谱人’协议,A级权限。”现在,这计划终于不是纸上谈兵了。

他备注:“A级线索‘温哥华正宫调’已激活,建议启动‘静默追踪’。”

刚发完,手机“嗡”地一震。

苏清雪的消息:“日内瓦确认,那家神秘咨询公司已经开始接触所有姓陈的学者——他们也闻到味了。”

窗外,温哥华的灯火在云层下忽明忽暗,像一张大棋盘,等着人落子。

林烨关了手机,望着那片土地,心里清楚:这趟过去,怕是不光要听老歌,还得防着背后那双眼睛。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