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练习生而已,你管这叫华夏圣曲! > 第38章 温哥华系统已激活
换源:


       终于到了,林烨看着窗外那块随风晃悠的蓝印花布,心里咯噔一下。

三天前苏清雪从社区档案里翻出这条线索时,他还觉得八成又是白跑一趟。

可眼下,那抹熟悉的蓝色在加拿大早晨的阳光里轻轻摆动,像老家门口飘着的布帘子——他知道,没找错地方。

车子停在温哥华郊区一个安静小镇,空气里有刚割完草坪的味道,还掺着点海风的咸味。

林烨下车深吸一口,这味儿说不上是哪儿,但就是让人踏实。

“鹏子,按计划来。”他冲赵大鹏使了个眼色,“你去敲门,我后面跟上。”

“懂了,烨哥!”赵大鹏咧嘴一笑,拎起后座那个包装得挺像回事的礼盒——“跨越山海·唐诗吟唱教学包(海外华人特供版)”,其实是昨晚俩人熬夜用打印机和硬纸板糊出来的,胶水还没干透,边角都翘着,但架势拿捏得死死的。

他整了整衣服,大摇大摆朝那栋爬满藤蔓的老房子走去,一看就是来搞社区服务的。

林烨转身进了街角的小超市。

冷气一扑脸,灯光有点晃眼。

他直奔烟架,磕磕巴巴用英语说了句:“一包薄荷味的‘总督’。”这是苏清雪从陈阿婆档案里扒出来的细节:每周三做完义工,别人递烟她不推,尤其是薄荷味的。

这不是爱抽烟,是一种老派人的“给面子”。

买完烟顺手拿了瓶水,出门就把外套塞包里,换上那件洗得发白、袖口都磨毛的旧夹克——临走前特意带的,就为了看起来像个早年出国打工的江南汉子。

十分钟不到,他已经坐在教堂对面长椅上,点了一根烟,薄荷味冲鼻子,凉飕飕的,提神。

下午三点,阳光穿过教堂彩色玻璃,在地上打出一块块红蓝金的光斑,像小时候过年贴的窗花。

林烨从怀里掏出一支小竹笛,手指摸了摸笛身上的竹节,滑溜溜的,像是还带着江南梅雨天的潮气。

他没吹那首杀气重的《山外青山》。

那种调子太冲,吓人都来不及,哪还能勾回忆?

他选了《月儿弯弯照九州》,小时候水乡孩子都会哼的童谣,五声音阶,慢悠悠地吹,像哄娃睡觉。

笛声飘出去不远,正好撞上教堂钟声。

铛——的一声,铜音厚重,跟笛子一搭,居然还挺配。

没过多久,一个拄拐杖的老太太慢慢走过来,在离他几步远的地方站住了。

阳光照在她银白的头发上,亮晶晶的。

她穿了件洗得软塌塌的蓝布衫,胸前别着朵玉兰花,香味淡淡的。

是陈阿婆。

她眯着眼,像是在听什么久远的声音。

风吹起几缕碎发,她偏了偏头,好像在辨认哪个音符对不对。

“后生仔,这曲子……你怎么会的?”她开口,一口浓重的吴语,嗓音沙哑,像老木门吱呀作响。

林烨收起笛子,笑了笑,憨憨的,像个刚来国外打工、想家想得不行的小年轻。

“我妈教的,”他说,“她说这是咱家的‘根’,走到哪儿都不能丢。”

“根……”老太太低声念着,这三个字像钥匙,“咔哒”一下打开了记忆的门。

她眼眶立马红了,手都在抖,“我娘……当年也是这么讲的。”

那天晚上,陈阿婆破例请这个“司机小林”进屋喝茶。

屋里收拾得干净,但处处透着江南味儿:窗台一盆兰花静静开着;墙上挂幅褪色的刺绣,是《姑苏繁华图》的一角;茶几上摆个青瓷碗,釉色温润,边上一条小裂纹,像年轮。

林烨一句没提乐谱,也不问过去的事。他就掏出手机,放了个视频。

画面上是个叫李小雨的女孩,正在用手语“唱”《静夜思》。

她听不见,但手势流畅得像水流,指尖划过空气,像在摸月亮。

她眼神认真,嘴角微微上扬,像是在无声地念诗。

“这是我一个学生,听不见声音,”林烨轻声说,“可她说,有时候,手比耳朵更能听懂乡愁。”

陈阿婆一直看着,没说话。

视频放完,屋里静得只能听见挂钟滴答滴答,像心跳。

林烨正寻思是不是演过头了,没想到老太太突然站起来,颤巍巍走到角落的老柜子前。

柜子旧得掉漆,铜把手都生绿锈了。

她弯腰拉开最底下一层,掏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皮饼干盒。

盒子一打开,一股陈年纸张的霉味混着樟脑味冲出来。

里面没饼干,只有一叠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发黄的纸页。

林烨屏住呼吸。

他轻轻翻开一页,纸脆得像秋天的落叶。

字迹模糊,但那工整的工尺谱,他一眼就认出来了。

“这是我娘偷偷抄的,”陈阿婆声音发颤,“她说这些调子是咱家的命。万一哪天没人会唱了,至少……还有这些纸记得。”

林烨心咚咚跳,但他稳住表情,小心翼翼接过一张纸,像捧着传家宝。

他低声念:“‘夹钟清角起,转徵入变宫’……阿婆,这写法,是民国国乐院的老规矩吧?”

这话一出,老太太眼神变了。她盯着林烨,眼里多了几分信。

林烨赶紧从包里拿出录音笔——银灰色金属壳,麦克风闪着冷光,一看就很专业。

他语气诚恳得像个学生:“阿婆,我能录一段您哼的调子吗?不为别的,就想让小雨那样的孩子,以后的孩子们知道,咱们的‘根’是怎么传下来的。”

老人沉默了一会儿,闭上眼,点点头。

她像回到年轻时候,用气若游丝却节奏分明的声音,轻轻哼起了《月儿弯弯照九州》。

录完音,外面的雨不知啥时候停了。

一缕月光照在那叠泛黄的纸上,边缘亮了一下,像老天爷给这百年的传承点了盏灯。

半夜,旅馆房间灯还亮着。

林烨戴着耳机,把录音导入电脑,一帧一帧分析。

他哥们阿哲远程接入,屏幕上数据刷得飞快,跟科幻片似的。

“烨子,听这段,3分14秒,老太太换气时……”阿哲突然压低声音,“背景里有段极轻的金属震颤,像青铜器的回音。我给它单独拉出来了。”

一段清越古朴的余音缓缓响起,庄严又空灵,仿佛从地底深处传来。

“这不对劲。”阿哲声音发抖,“按频率反推,这套编钟用的,极可能是唐代‘正声’律制!失传一千多年的宫廷正音!”

林烨愣住了。

他仿佛看见那个佝偻的身影,在异国清晨哼着歌,而她屋檐下,可能藏着一段被遗忘的盛世回响。

正震撼着,手机震了一下。

赵大鹏发消息:【烨哥,下午有辆黑色丰田商务车在阿婆家门口停了四十多分钟,车上人没下车,但拿长焦镜头拍了门牌号。

不像善茬。】

林烨眼神一冷。温情戏演完了,该动真格的了。

他立马拨通陈明远电话,语速飞快:“老陈,动用关系,找温哥华当地有威望的老侨领,最好跟阿婆家沾点远亲。明天一早,以‘探望长辈’名义上门,什么都不说,想办法把铁盒里的原件给我调包出来!动作要快,别留痕迹!”

挂了电话,他深吸一口气,从行李箱拿出早就备好的仿古宣纸和特制墨水,开始连夜手抄工尺谱。

他对阿哲低声说:“接下来,咱们每一步都得像踩刀尖上唱昆曲——脚步要轻,嘴要严,但每一步都得踩准节奏。”

电脑屏幕幽幽发亮。

另一块屏幕上,“寻谱人”世界地图上,北美西海岸一个红点悄然亮起,旁边自动跳出一行字:温哥华·活谱·已激活。

天快亮时,林烨终于抄完最后一张。

他把仿品小心叠好,准备塞进录音笔包。

手指刚碰到拉链——

窗外,二楼阳台的玻璃门无声滑开一条缝。

一片枯叶被风吹起,在空中打了个旋,反光一闪。

像镜头盖,刚刚合上。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