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1644:赤色龙旗 > 第十章 清流造势,商贾暗动
换源:


       文华殿问对的余波,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南京官场迅速荡开涟漪。

朱慈烺故意让高梦箕“泄露”出去的消息,经过精心裁剪,重点突出了太子忧心国事、锐意改革、欲解决钱粮军械难题的正面形象,尤其是那句“谁有良策,孤向他鞠躬道谢”,更是被传为美谈。而韩赞周、刘孔昭等人的支吾与无能,也被隐晦地传播开来。

效果立竿见影。

当日傍晚,都察院右都御史刘宗周的府邸书房内,几位未能参与文华殿问对的清流官员聚在一起,个个情绪激动。

“听听!这才是储君该有的样子!”一位御史拍案道,“直指时弊,锐意进取!不像韩赞周、刘孔昭之流,只会粉饰太平,苟安一时!”

“发行债券,劝捐宗室,清查军械……虽略显操切,然皆是务实之举!总好过坐以待毙!”另一人附和。

刘宗周抚着长须,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素以刚直、保守著称,对太子有些“激进”的手段本能地有些疑虑,但太子的忧国之心和面对的困局,他又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太子此举,明显是在向韩、刘等权贵势力开刀,这符合清流一贯的政治诉求。

“太子殿下,确有中兴之志。”刘宗周缓缓开口,“然兹事体大,牵涉甚广,恐非易事。韩、刘等人,绝不会坐视。”

“正因为不易,才需我辈正人君子挺身而出,支持殿下!”詹事府少詹事徐石麟慷慨陈词,“若能让殿下掌控大局,整饬朝纲,驱逐鞑虏便有望矣!岂能容阉宦勋贵继续把持朝政,误国误民?”

“不错!当联名上奏,支持殿下变法图强!”

“还应联络同僚,制造舆论,让江南士林皆知殿下苦心!”

清流官员们迅速达成了共识。很快,几份言辞恳切、支持太子革新举措的奏疏便被草拟出来,准备次日呈上。更有许多门生故吏开始在各衙门、茶楼酒肆间悄然传播太子的“贤明”,与韩、刘等人的“无能”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朱慈烺绕过官僚体系,直接与资本接触的暗线也开始启动。

南京城外,秦淮河畔一处并不起眼的徽州会馆内。

王侃手下一位机灵又认得几个字的老兵油子,名叫赵瘸子(腿有点微瘸),正与一位身着锦袍、神色精明的中年商人对坐品茶。此人乃是徽州盐商巨头吴天佑在南京的大掌柜,姓汪。

“汪掌柜,俺是个粗人,不会拐弯抹角。”赵瘸子按照王侃的吩咐,摆出一副背后有人的神秘架势,压低了声音,“上面那位贵人,如今遇到了难处,缺钱缺得厉害。但贵人说了,这难处是暂时的,将来这江南的钱粮流动,盐引专卖……嘿嘿,总得有人来操办不是?”

汪掌柜眼皮都没抬,慢悠悠地吹着茶沫:“军爷说笑了,朝廷自有法度,盐引之事,岂是我等商贾能妄议的?”

“法度?法度也得有人来执行啊。”赵瘸子嘿嘿一笑,“贵人还说了,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谁在这时候帮了一把,那就是雪中送炭的情分,将来都是要论功行赏的。总比那些只会伸手要钱、屁事不顶的蠹虫强吧?”他意有所指地暗讽南京户部官员。

汪掌柜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作为商人,他嗅觉极其灵敏。他早就通过自己的渠道听说了文华殿的风声,此刻得到这“太子身边人”的暗中确认,心中顿时活络起来。

投资朝廷,风险极大,但一旦押中,回报也是惊人的!尤其是盐业专卖权,那是足以让一个家族富可敌国的巨利!眼下朝廷窘迫,正是讨价还价、换取未来特许权的最佳时机!

“哦?却不知……贵人需要多少‘炭火’?这‘炭火’又该如何送法?”汪掌柜放下茶杯,声音也低了下来。

“第一期,不多,这个数。”赵瘸子伸出两根手指晃了晃(可能是二十万两),“要现银,或者等值的粮食、硫磺、硝石。至于怎么送……汪掌柜是明白人,总能有办法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到该送的地方吧?比如,以‘捐输’的名义,直接送到京营某个仓库?或者,购买‘复兴债券’?”

汪掌柜沉吟片刻,眼中精光闪烁:“此事关系重大,鄙人需请示东家。不过……军爷可否留下个联络的法子?若有回音,也好知会。”

“好说!俺每隔三日,会来这茶馆坐坐。”赵瘸子见对方意动,心中暗喜,完成任务,起身告辞。

送走赵瘸子,汪掌柜立刻回到内室,奋笔疾书,准备以最快速度将这个消息密报给远在徽州的东家吴天佑。

与此同时,皇宫东宫内。

朱慈烺并没有闲着。他面前铺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几个名字和初步的计划。

“毕懋康……宋应星……”他喃喃自语。科技人才必须尽快找到并启用,这是长远发展的根基。他根据记忆,写下了几个可能找到他们的地点(老家、曾任官职地、友人处),准备让王侃派最可靠的人,持他的亲笔信前去寻访。

“军械研制局……场地、工匠、原料……”他又开始思考如何实质性地推动军工生产。光靠嘴皮子不行,必须立刻有实际行动。他决定明天就强行要求刘孔昭、工部尚书陪同,亲自去视察京营军械库和工匠作坊,造成既成事实,逼他们动手。

“唐王……”他想了想,又写了一封简短的信,邀请唐王朱聿键明日入宫“叙叔侄之情”,实则是要进一步争取这位贤王,让他更深入地参与到“劝捐”宗室的事情中来,甚至负责具体执行。

一条条指令在他脑中清晰形成。他深知,韩赞周、刘孔昭等人绝不会乖乖执行他的命令,必然阳奉阴违,甚至暗中阻挠。他必须双管齐下,明面上用大义和压力逼迫官僚系统,暗地里扶持自己的势力(清流舆论、商人资本、科技人才、军事骨干),双线推进,才能打破僵局。

夜色渐深,南京城仿佛恢复了平静。

但东宫的灯火,徽州会馆的密信,清流官员的书房,乃至韩赞周、刘孔昭等人秘密聚会的宅邸,都透露出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息。

朱慈烺推开窗户,望着南京城的万家灯火,深吸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点燃的火星,已经开始蔓延。接下来,就是要看是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还是会被既得利益者联手扑灭。

一场没有硝烟,却更加凶险的经济、政治战争,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而他的武器,除了太子的名分,便是超越时代的见识和不容置疑的决心。

“明日,该去亲眼看看,大明的武备,究竟烂到了何等地步。”他轻声自语,关上了窗户。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