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1644:赤色龙旗 > 第十五章 星火初燃
换源:


       皇极殿上的雷霆手段,如同狂风扫过落叶,暂时压服了明面上的反对声浪。但朱慈烺深知,这仅仅是开始。韩赞周、刘孔昭等人绝不会甘心失败,他们的反抗必然会从公开转向更隐蔽的拖延和破坏。他必须趁热打铁,以最快的速度将既定国策推行下去,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初步成果来巩固权威,点燃希望。

史可法、姜曰广、刘宗周三位大臣雷厉风行,立刻走马上任。

“战时经济统筹会”的牌子,就挂在距离皇宫不远的旧漕运衙门内。史可法坐镇其中,调集了一批干练却不得志的中下层官员(如何刚等人),日夜不停地开始工作。

清查账目:?他们首先封存了户部、工部相关账册,顶着巨大的压力和恐吓(甚至有人夜间向衙门内射入恐吓箭矢),开始一笔笔核对国库收支、粮仓库存、军械账目。触目惊心的贪腐、挪用、亏空被不断揭露出来,虽然暂时无法彻底清算,但足以形成巨大的震慑,也让改革的必要性更加凸显。

推行债券:?在马士英的“协助”(实则被迫)下,“复兴债券”的细则正式颁布。尽管士林间仍有非议,但在史可法等人的威望背书和“爱国”名义下,加上对未来盐业等特许经营权的隐秘许诺,一部分中小商贾和地主开始尝试性购买。第一笔公开募集的债券资金,虽然不多,但意义非凡地流入了新设立的“统筹会”账户。

劝捐宗室:?在唐王朱聿键的耐心斡旋和史可法的强硬态度下,一些较为弱小的郡王、镇国将军开始“自愿”捐输部分钱粮,以求自保。虽然大头仍在观望抵抗,但缺口已然打开。

整军事宜更是紧锣密鼓。

史可法亲自坐镇京营,以太子“遇阻挠者先拿后奏”的旨意为尚方宝剑。

清查兵额:?刘孔昭阳奉阴违,试图以拖延和伪造名册对抗。史可法毫不客气,直接派兵包围了几个吃空饷最严重的勋卫军官宅邸,抓了几个典型,雷厉风行地审问、下狱。京营震动,淘汰老弱、补充实额的工作得以强行推进。

接管武库作坊:?工部尚书彻底老实了。在他的“积极配合”下,军械库的清查造册迅速完成。大量的报废装备被清理出来,堪用和可维修的则被登记在册。工匠作坊得到了史可法拨付的第一笔饷银和采购优质材料的资金,炉火重新点燃,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日夜不息,开始全力修复盔甲刀枪和火器。

然而,朱慈烺最关心的,还是技术的种子。

这一日,他再次秘密召见了王侃。

“王侃,交给你的差事,如何了?”朱慈烺问道,眼中带着期待。

王侃激动地压低声音:“回殿下!幸不辱命!您让找的那两位先生,有消息了!”

“哦?快说!”朱慈烺精神一振。

“毕懋康毕老先生,年事已高,听闻已回歙县老家颐养天年。宋应星宋先生,此前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如今似乎也已辞官归乡,应在奉新老家著书立说。”王侃禀报道,“奴才已派最机灵可靠的弟兄,带着殿下的亲笔信和厚礼,分别赶往歙县和奉新,务必恭敬地将两位先生请来南京!”

“好!很好!”朱慈烺大喜过望,“告诉他们,沿途务必保证两位先生的安全,礼数一定要周到!孤在南京虚席以待!”

找到了关键技术人才,是比获得十万两银子更让他高兴的事情。

“还有,殿下。”王侃继续汇报,“按照您的吩咐,从新到的款子里拨出了一笔,在城外寻了一处僻静废弃的皇庄,略加修葺,挂了‘皇家匠作营’的牌子。又从工匠里挑了十几个手艺最好、嘴巴最严的老匠人,悄悄搬了进去。您说的那什么‘燧发枪’,已经让他们试着按照您给的图样和毕老爷书里的说法,开始琢磨着打造了!”

王侃挠挠头:“就是……那弹簧片老是做不好,要么太软没劲,要么太脆易断,打火老是哑火,还不如好的火绳枪利索。”

“无妨!”朱慈烺鼓励道,“万事开头难!能造出来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告诉匠人们,不要怕失败,大胆去试!需要什么材料,尽管上报!每解决一个难题,孤都有重赏!你王侃督办有功,孤也记着!”

“谢殿下!”王侃兴奋得脸膛发红,“奴才一定盯紧了!那帮老匠头听说殿下如此看重,还有赏赐,干劲足得很!”

与此同时,经济线上的暗流也传来捷报。

通过高梦箕的秘密渠道,朱慈烺得知,徽商巨贾吴天佑的首批“捐输”——五万两白银和一批粮食、硝石,已经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成功运抵王侃控制的秘密仓库。

而且,吴天佑似乎从太子雷厉风行的手段和史可法的支持中看到了更大的希望,暗中又追加了一笔两万两的“借款”,条件依旧是未来江南盐政的优先权。

朱慈烺毫不犹豫,让高梦箕再次传去口信:“吴先生深明大义,功在社稷。将来江淮平定,盐法新立,必有厚报。眼下,仍需先生鼎力,尤其是硫磺、精铁等物,多多益善。”

资本的血液,开始沿着这条隐秘的血管,一点点注入新生的机体。

数日后,朝堂之上。

史可法呈上了第一份阶段性汇报奏疏。

虽然只是初步成果,但账目上开始出现新的资金流入,武库开始清理,工匠开始领饷干活,京营名册开始变得实在……这一切微小的变化,却让许多中立官员看到了不一样的迹象。

韩赞周、刘孔昭、马士英等人阴沉着脸,看着史可法奏事,却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公然反驳。皇极殿上那柄短剑的寒光,似乎还在他们眼前闪烁。

朱慈烺端坐御座之下,听完汇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一丝真正的笑意。

“史阁老及诸位爱卿辛劳,成果斐然。望再接再厉。”他嘉奖了几句,随即话锋一转,“然此仅为基础,远未到高枕无忧之时。江北烽火连天,将士翘首以盼。孤决定,从首批筹得款项中,即刻拨付白银五万两、粮食两万石,火速解送江北军前,以安军心!此事,由史阁老亲自督办,不得有误!”

此举一出,满朝皆惊!

不仅是因为太子竟然真的在短时间内弄到了实实在在的钱粮,更是因为他毫不犹豫地将其投入最需要的江北前线!这极大地安抚了躁动的军心,也狠狠回击了那些污蔑太子“聚敛私财”的谣言。

史可法激动地躬身领旨:“老臣遵命!江北将士,必感念殿下天恩!”

退朝之后,朱慈烺独自站在东宫庭院中。

春风拂过,带来了些许暖意。南京城的这个春天,依旧繁华,但在这繁华之下,一股新的力量正在艰难地破土而出。

科技的火种已经播下,经济的暗流开始涌动,军事的机器开始艰难地重新啮合。

虽然前路依然布满荆棘,韩、刘等人的势力依然盘根错节,江北的局势依然危如累卵。

但朱慈烺相信,只要这星星之火不灭,终有一天,可以燎原。

他看着北方,仿佛看到了江淮前线收到粮饷后士气稍振的明军,看到了那支正在秘密研制的燧发枪,看到了毕懋康、宋应星风尘仆仆赶来南京的身影。

“第一步,总算走出去了。”他轻声自语,握紧了拳头。

接下来,就是要让这星火,烧得更旺,更快!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