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1644:赤色龙旗 > 第十七章 双星将至
换源:


       就在朱慈烺为清流内部的杂音而烦忧,思索着如何统一思想、巩固阵营之际,王侃再次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殿下!大喜!派往歙县的弟兄快马回报,毕懋康毕老先生,已然答应出山!此刻正在赶来南京的路上!”王侃兴奋得声音都有些发颤,“老先生听闻殿下矢志中兴、锐意革新武备,尤其是对那‘自生火铳’极为看重,竟不顾年迈体衰,当即决定随弟兄们前来!预计再有三五日,便可抵达!”

“好!太好了!”朱慈烺猛地站起身,脸上绽放出由衷的喜悦。毕懋康是明末火器研究的泰斗,他的著作《军器图说》更是堪称当时的技术百科全书。他的到来,意义非凡,足以让“皇家匠作营”的技术攻关少走无数弯路!

“还有呢?奉新那边呢?宋应星先生可有消息?”朱慈烺急切地追问。

“奉新一路的弟兄尚未返回,但前日有信鸽传书,言道已见到宋应星先生。宋先生起初颇为犹豫,似乎对官场心灰意冷,只愿隐居著书。但看了殿下的亲笔信后,沉思良久,最终……最终也答应了!只是需要时间整理书稿,会稍晚几日动身!”王侃连忙回禀。

“天助我也!”朱慈烺忍不住击节赞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包罗万象,涉及农业、手工业、机械、冶金、采矿等各个领域,是真正的实用科技巨著。他的到来,将不仅仅是军工,而是对整个未来“大明格物院”和工业体系的奠基!

两位国宝级科技巨匠的即将到来,如同给朱慈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技术层面的最大短板,眼看就能得到弥补!

兴奋之余,朱慈烺冷静下来。两位先生将至,必须为他们准备好最好的条件和环境,更要保证他们的绝对安全。同时,这也是一个契机——一个弥合与清流裂痕、将“科技”和“经济”政策纳入“正道”阐述的契机。

他沉思片刻,有了主意。

“高梦箕。”

“传孤口谕,命工部即刻整理出秦淮河畔一处清幽宽敞的宅院,一应用度按最高规格准备,再调一队可靠侍卫,孤要用来安置即将抵京的两位大贤。”

“再,去请史阁老、姜侍郎、还有……刘宗周刘先生,明日午后,于文华殿偏殿相见。孤有要事相商。”

高梦箕心中一凛,太子这是要亲自出面说服那位倔强的老臣了?他不敢怠慢,连忙应下。

次日午后,文华殿偏殿。

史可法、姜曰广先到,刘宗周最后才绷着脸进来,显然对这次召见心存抵触。

朱慈烺依旧坐在那张江南舆图前,但神色比上次更加平和。他没有直接讨论政策,而是先从案上拿起两本书——正是《军器图说》和《天工开物》的刻本。

“三位先生都是学贯古今的大儒,想必都读过这两本书吧?”朱慈烺将书推过去。

史可法和姜曰广点头,刘宗周则微微蹙眉,不知太子何意。

“毕懋康,宋应星。”朱慈烺缓缓道出两个名字,“两位先生不慕名利,潜心实学,所著之书,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然其生前,却屡不得志,甚至因言获罪。”

他话锋一转,语气沉痛:“为何?因为我等士大夫,历来重文章道德,轻工匠技巧,视之为奇技淫巧,雕虫小技!空谈仁义,而无视百姓饥寒,将士无械!”

这话如同鞭子,抽在三位大臣心上,尤其是刘宗周,脸色微变。

朱慈烺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指着江北:“建奴何以凶悍?骑射固然厉害,然其所恃者,亦有缴获我大明之火炮火铳!彼辈蛮夷,尚知利用我等轻视之‘技巧’以杀我同胞!而我等,却犹自沉溺于清谈,耻于言利,不屑于工!”

他的声音激昂起来:“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不利,何以杀敌?何以耕种?何以纺织?无器则国弱,国弱则民贫,民贫则天下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空谈道德,能当饭吃,能挡箭矢吗?!”

史可法和姜曰广听得悚然动容,连连点头。刘宗周虽然依旧板着脸,但眼神中已有了思索之色。

朱慈烺看向刘宗周,语气转为恳切:“蕺山先生,您追求君子之道,孤深知,亦敬佩。然,君子之道,莫非只是独善其身?见天下溺,犹溺之;见天下饥,犹饥之。此岂是真君子?”

“真正的仁义,是让百姓吃饱穿暖,是让将士有械杀敌,是让社稷得以保全!若社稷倾覆,华夏陆沉,纵有千般道德,万卷文章,不过为异族铁蹄下的尘埃罢了!”

他拿起那本《天工开物》:“宋应星先生言‘贵五谷而贱金玉’,此非重利,乃是重民!重民生,方为最大的仁义!发行债券,非为与民争利,实乃向富民借力以保国保种,保他们身家性命赖以存续之邦国!此乃‘义’之所在!”

他又拿起《军器图说》:“毕懋康先生穷究火器,非为穷兵黩武,实乃以暴制暴,以战止战,以护我华夏文明不绝!此乃‘仁’之所需!”

“孤请二位先生出山,非为奢靡享乐,乃是为利国利民之器,为富国强兵之术!此等学问,岂是‘奇技淫巧’?此乃经世致用之实学,乃救国救民之正道!”

一番话,将科技、经济政策拔高到了“仁义”、“救国”的道德制高点上,巧妙地利用了儒家的话语体系来为自己正名。

刘宗周彻底沉默了。他一生恪守道德,太子的言论虽然离经叛道,却逻辑严密,直指核心——没有强大的国力,一切道德都是空谈。而且太子并非不要道德,而是将“保国保种”定义为了当前最大的、最迫切的道德。

史可法见状,趁机劝道:“蕺山兄,殿下所言,实乃至理!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道。我等拘泥于文字小节,而误了救国大事,岂非本末倒置,反成了千古罪人?”

姜曰广也道:“是啊,蕺山兄。殿下求贤若渴,毕、宋二位先生乃国士也。殿下以国士之礼待之,共谋救国,此方是圣君气象啊!”

刘宗周长叹一声,脸上的固执终于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释然和疲惫。他整了整衣冠,对着朱慈烺深深一揖:“老臣……老臣迂腐,不明殿下深意,险些误了大事。殿下以救国为仁,以保种为义,老臣……无话可说。今后,但凭殿下驱使。”

虽然他的转变还带着些许勉强,但至少,最大的内部阻力消除了。

朱慈烺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亲自上前扶起刘宗周:“先生深明大义,孤心甚慰!日后,还需先生以清议道德,为孤匡正得失,使孤之行策,不离仁恕之本。”

他给了刘宗周一个台阶,也明确了其“道德顾问”的角色。

至此,太子核心阵营的内部裂痕得以初步弥合,在“救国”这面大旗下,暂时统一了思想。

数日后,毕懋康率先抵达南京。朱慈烺给予极高的礼遇,亲自出宫迎接(限于礼制,在宫门处),安排入住早已准备好的精美宅院,并第二日便迫不及待地邀请老先生参观“皇家匠作营”。

当毕懋康看到那些失败的簧片和粗糙的燧发枪模型时,非但没有失望,反而眼中放光。他拿起工具,立刻沉浸进去,与刘头儿等工匠讨论起来,很快就指出了几个关键的技术误区。

科技的星星之火,终于迎来了第一阵强劲的东风。

而朱慈烺,则在期待着宋应星的到来,期待着他能为这个帝国带来更多、更广阔的变革种子。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